此時,齊王不敢久留,群臣也無人敢多言,只能默默目送章邯離開。
齊國境內,秦軍營中,諸將聚集。
趙遲居于首位,神情冷峻而威嚴,連桓漪這樣的將領都仿佛見到大王親臨。
這般氣魄,果然一脈相承。
“君上。”
章邯笑著回稟︰“您的叮囑已送達齊王處,不過他是否願降,尚未可知。
但我在朝堂上觀察到,齊國上下似乎已無斗志,齊王亦然。”
趙遲點頭,轉向桓漪問道︰“桓將軍,我軍糧草還能支撐多久?”
桓漪答道︰“回武安君,大王再次調撥糧草,若節省使用,足夠支撐兩月以上。”
“兩月。”
趙遲沉思片刻,“只要逼迫齊國屈服,便能得到他們的糧草。
這些年,齊國未曾經歷戰亂,糧草充足,足可解決我軍後顧之憂。”
“武安君,您覺得齊王真的會投降嗎?”
桓漪仍存疑慮。
“會的。”
趙遲語氣堅定,環視眾將,“如今中原大地,唯獨齊國未被攻破,我軍壓境,齊國孤立無援,全國皆在我軍包圍中。
齊王非明主,我敢斷言,他會投降。”
“末將深信君上所言。”
“齊國會屈服。”
屠睢高聲附和。
“接下來,只需等待佳音。”
“我給他十日期限,如今僅剩六日。”
趙遲微笑,毫無憂慮。
歲月流逝,對齊國而言,這短暫的十日格外難熬。
然而,除了投降或孤注一擲,他們別無選擇。
第十日,墨城城門大開,一隊隊齊軍緩緩走出。
齊國上將軍田平,繼田忌之後,率眾來到陣前。
對面,秦軍嚴陣以待,氣勢如山。
趙遲立于戰車,俯瞰四方;田平持劍,率眾將穩步向前。
幾日來,齊王不堪重負,決定投降。
田平接過旨意後,立即開城,率十萬守軍出降。
“敗將田平遵王命,率部歸降大秦武安君。”
田平跪地獻劍,趙遲下車扶起他,並承諾不濫殺無辜。
“上將之劍不可輕取。
本君接受齊國投降,保證對齊民一視同仁。”
齊將聞言安心,齊聲叩謝。
田平請求趙遲前往臨淄受降。
“桓漪、屠睢听令,受降之師不可懈怠。”
二人領命離去。
趙遲的計策再次見效。
下一章︰大秦,一統河山。
齊都,臨淄。
齊王袒露胸膛,手握長劍與王印,口中含玉,身後文武百官垂首隨行。
此刻,中原僅存的齊國即將歸附。
趙遲昂然挺立,威震八方的氣息自他周身散發,令人望而生畏。
齊王緩步走近趙遲,遞上玉璧,趙遲將其放入李青捧著的錦盒,又接過玉璽。
“多謝秦王及武安君的大恩。”
“齊國得以存續。”
“今日。”
“齊王田建攜文武百官、四十萬甲士及千萬百姓,向大秦俯首稱臣。”
“煩請武安君代秦王受降。”
“為了齊地萬民,也為天下安寧。”
齊王田建跪下,滿心悲愴道︰“懇請武安君納降齊國。”
隨後,齊國群臣相繼跪拜,齊聲高呼︰“懇請武安君納降齊國。”
眾人皆感悲涼,難以釋懷。
“本將奉秦王之命,接受齊國歸附。”
“自此,天下再無齊國,唯余秦之一域。”
“本將履行承諾,免于屠戮,廣布仁義,賜齊王宗族一世榮華,文武百官各有所得。”
趙遲接過田建的王劍,沉聲道︰“田建銘記秦王與武安君的恩德。”
齊王田建長嘆一聲︰“齊國,算是完了。”
趙遲心中一松,滅楚不過數月,大軍已踏入齊土。
此役給趙遲帶來巨大壓力,也讓秦王祖龍倍感沉重。
連年的戰火耗盡了秦帝國府庫,若非國力雄厚,恐早已陷入窮兵黷武的境地。
“齊國田氏。”
“終究未能成為正統的齊氏。”
追憶往昔,他們也是通過臣子奪位,從姜太公的後裔手中奪得王權。
看著神情落寞的田建,趙遲暗自發笑。
田氏篡齊在史冊中亦有記載。
這場篡位非一日之功,而是歷經數代努力,終成大業,竊據齊國大權。
他們讓齊人只認田氏,不再承認姜姓王室。
“都起來吧。”
趙遲回過神來,對田建及齊國文武官員說道。
“多謝武安君。”
眾人惶恐回應。
“武安君,投降之後,我還能留在臨淄嗎?”
田建忐忑問道。
“齊王莫要取笑。”
趙遲輕笑一聲,“若你還留在臨淄,秦又怎能掌控全齊?”
這些齊人表面上雖未表露抗拒,私下里卻各有想法。
有人仍不甘心,讓田建滯留齊地豈非增加秦帝國負擔?
听到趙遲的話,田建顯得有些沮喪。
“齊王不必憂慮。”
趙遲說道,“歸順秦帝國不僅免去了戰火之苦,更是莫大的功勞,大王絕不會虧待于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已奏請大王,定會賜你封地,讓你安享富足生活,無人敢對你有所冒犯。”
趙遲笑著補充︰“這與咸陽囚禁的諸侯截然不同。”
“如此甚好。”
田建松了口氣,“多謝武安君。”
田建明白,那些被秦帝國扣押的諸侯皆困于咸陽,嚴密監視,稍有異動便性命堪憂。
他們的行動完全受制于秦,毫無自由可言。
相較之下,趙遲承諾他將獲封地度過余生,這令田建稍感安慰。
畢竟與那些落敗的諸侯相比,他已經算是幸運。
面對強秦,田建本無力抵抗,能保全全族已是最好結局。
“無需多禮。”
趙遲笑著回應,“這是你應得的。”
田建交出了齊國的戶籍簿、兵冊、地圖等重要文件,趙遲點頭接受,並以真氣點向田建要害,動作迅捷隱秘。
眾官退讓,田建領路前行。
途中,趙遲悄然出手,一指封穴,隨即恢復如常。
田建只覺一陣不適,旋即好轉,渾然未覺趙遲的真氣正侵入其身。
此計精妙,待田建到封地病逝或途中亡故,都不會有人懷疑趙遲。
此時齊國初降,若貿然殺戮齊王,恐影響其他降臣之心。
趙遲將此事秘密操作,待田建壽終封地,亦不會有人追究。
齊國既降,趙遲快速掌控全局,中原得以統一。
半月後,咸陽朝廷。
王綰奏請召回趙遲,以防軍費耗盡。
群臣附和,趙遲應允。
齊國降服,天下歸一。
關中糧草已調撥到位,蜀地糧草亦已準備妥當,後續補給中斷。
若再征稅,恐逼民反叛,懇請大王裁定。
剛平楚國,士氣雖盛,但多年征戰近八載,若非國力雄厚,何以支撐百萬大軍?
“請大王速召武安君回朝,秦帝國不可再拖延!”
多位大臣諫言,盡顯無奈。
糧草與國庫始終是文武間的焦點。
祖龍閱罷奏疏,眉頭深鎖,卻無破解之策。
秦帝國每戰必勝,決定之事從不回頭。
滅楚耗資巨大,吞並楚國更代價高昂。
趙遲攻齊雖顯急躁,但祖龍既信他,便不再多言。
“夠了。”
祖龍環顧群臣,冷聲喝止,眾議立止。
"寡人既已賜武安君三月期限,便是三月,多一日不可,少一日不成。”
眼下距寡人所定之期尚余十余日,諸位毋須過慮。
王綰等欲再進言,然觸見祖龍銳利目光,遂默然不語。
"諸卿。”
"或許以為趙遲滅楚後急攻齊國,似顯冒進,實則非窮兵黷武。
每回他皆為秦建功,何故欲冒險伐齊?"
終究,其志唯助秦速取齊國,達成一統。
"趙遲所為皆為秦帝國,亦是其個人心願。”
"這三月時光,乃寡人專為其爭取。”
"寡人信他。”
祖龍徐徐起立,語調沉穩,飽含對趙遲的堅定信任。
……
即便廷臣間存異議,亦只能待時限過後再論。
此時,
"報!"
殿外忽傳急喊。
此聲令祖龍與眾臣立時警覺,齊望殿門。
辛勝捧軍報疾入,喜道︰"大王,此系自齊國遞來的飛鴿書信,出武安君手筆。”
"速宣讀。”
祖龍凝視辛勝,眸中滿是希冀。
辛勝不敢怠慢,即展軍報,眾人目光聚于小小卷軸。
"臣趙遲領軍北伐,明攻齊國,助秦吞其地,以圖一統;暗示強威,意在震懾齊國,促其自降。”
"臣率軍破齊邊關,布強陣,令齊上下驚懼。”
"今。”
"臣僅耗兩月。”
"終使齊君臣俯首,齊王田建攜百官投誠,數十萬齊軍亦歸降。”
"至此,齊國,中原安定,大秦統攬天下。”
"臣趙遲叩謝恩典。”
辛勝滿臉震驚,高聲讀畢。
此言出口,滿朝文武盡皆瞠目。
無論武將文臣,皆未料趙遲能以如此速度覆滅一國。
區區兩月,他竟真憑威勢制伏齊國。
雖有秦盛勢助力,更多賴他對局勢的精準判斷。
趙遲能在諸多質疑中獲此功績,殊為不易。
而祖龍敢信趙遲,頂壓全力支持,足見其卓絕膽識。
此刻,
先前催促班師的官員皆啞然失聲。
兩月滅一國,且是屹立八百余年的強國,除趙遲外無人可成此事。
聞捷報,朝堂瞬時寂然。
"這小子果然不負我望。”
"兩月平一國,憑大秦軍威降齊,自古至今,除了寡人之子祖龍,又有誰能?"
"哈哈,未負我對你的信賴。”
"這一戰,打得精彩絕倫。”
祖龍內心深處亦被趙遲的成果深深折服。
祖龍頂著眾議,堅持讓趙遲出征,不僅是對其果敢的認可,更是對兒子深深的信賴。
當下,
他的兒子沒有辜負期望。
完全兌現了這份信任。
齊國滅亡。
六國盡破,天下歸一,大秦掌控九州。
回過神來的祖龍,驕傲地環顧群臣,大聲說道︰“諸位愛卿,這就是朕的武安君,朕最倚重的武安君。”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