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心理囚籠
周明按下回車鍵時,辦公桌上的綠蘿正蔫頭耷腦,葉片上蒙著一層薄薄的灰塵。屏幕彈出“測評完成”的彈窗,藍色進度條走完最後一格,像給這份新工作的入場券蓋了個章。
“周先生,您的ai心理測評結果已同步至人力系統,”hr李姐的聲音從電話里傳來,帶著公式化的溫和,“報告顯示您的‘壓力耐受度’指標為b,不過別擔心,這只是入職流程的一部分。”
周明捏了捏眉心,想起半小時前對著屏幕回答的那些問題——“你是否經常在深夜感到焦慮?”“面對突發狀況時,你更傾向于逃避還是解決?”每道題下方都跳動著微小的進度圈,仿佛有雙眼楮在數據背後凝視。他應聘的是星辰科技的產品經理崗,過五關斬六將到了終面,卻卡在這份名為“心靈掃描儀”的ai測評上。
“這測評結果會影響錄用嗎?”他忍不住問。
電話那頭沉默了兩秒,李姐的語氣多了絲含糊“我們會綜合考量,不過……您也知道,現在互聯網公司節奏快,團隊需要抗壓能力強的成員。”
掛了電話,周明點開測評報告的pdf。頁面上用紅色標注著“需關注”的模塊“高壓力情境下決策穩定性不足”“人際沖突處理傾向被動”。這些冰冷的文字像標簽一樣貼在他身上,可他明明在過去三年里,帶領小組完成過三個緊急項目,從未出過差錯。
第二天,周明收到錄用通知時,松了口氣的同時,心里也埋下了一顆疑慮的種子。入職當天,他在電梯里遇到了同部門的林曉,女孩抱著一摞文件,眼圈泛紅。“你也做了那個心理測評嗎?”林曉的聲音壓得很低,“我‘情緒穩定性’是c,主管昨天找我談話,說以後盡量不讓我負責核心項目。”
周明愣住了。他看著林曉手里文件上“核心功能優化方案”的標題,突然明白那份測評報告不是流程,而是一把篩子,正悄無聲息地篩選著每個人的職場命運。
星辰科技的辦公區里,“心靈掃描儀”的圖標隨處可見。茶水間的公告欄上貼著通知,要求每月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測評,結果與績效掛鉤;會議室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廣告——“ai賦能心理健康,精準識別潛在風險”。周明在茶水間遇到負責研發的老張,對方拍著他的肩膀嘆氣“這系統是去年引進的,說是為了降低員工離職率,可你看,上個月市場部的小王因為‘抑郁傾向’預警,直接被調去了後勤。”
“就因為ai說他有抑郁傾向?”周明追問。
“不然呢?”老張壓低聲音,“hr說這是‘風險前置管控’,可小王明明只是家里出了點事,那段時間情緒低落而已。”
周明想起自己的測評報告,突然覺得後背發涼。他打開電腦,搜索“ai心理測評”,跳出的新聞鋪天蓋地——“某互聯網公司用ai篩選‘高抗壓’員工,專家提醒存在倫理風險”“學生因ai測評‘心理異常’被學校約談,家長質疑科學性”。其中一條來自《科技日報》的報道吸引了他的注意“據不完全統計,101novel.com24年國內已有超6000家企業、3000所學校引入ai心理測評工具,其中83將測評結果作為人員篩選依據,而這些工具的準確率平均不足65。”
65的準確率?周明盯著屏幕上的數字,突然想起大學時心理學課上老師說的話“人的心理是流動的河流,沒有任何工具能精準測量每一滴水的溫度。”
那天晚上,周明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打開郵箱,找到入職時簽署的《測評知情同意書》,才發現角落里有一行小字“本測評結果僅作參考,不具備臨床診斷效力。”可現實里,這份“參考”卻成了決定職場生死的標尺。
周明決定做點什麼。他聯系了大學時的心理學教授陳嵐,又找到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同學趙宇,三人在咖啡館見了面。陳嵐教授帶來了一份厚厚的研究報告,上面記錄著她團隊對12款主流ai心理測評工具的測試結果“這些系統大多基于單一的心理量表開發,比如pi(明尼甦達多相性人格量表),但卻忽略了文化差異、情境因素。舉個例子,一個剛經歷親人離世的人,在測評中會表現出‘抑郁傾向’,可ai不會區分這是短期情緒還是長期心理問題。”
趙宇則拿出了幾份案例“上個月有個客戶,因為ai測評顯示‘具有攻擊性傾向’,被公司辭退。我們起訴到法院,卻因為沒有相關法規,最終只能和解。現在的問題是,ai心理測評處于監管空白區,企業和學校怎麼用都可以。”
周明把自己在星辰科技的經歷告訴兩人,陳嵐教授皺起眉頭“更嚴重的是‘標簽化效應’。一個人被貼上‘高壓力傾向’‘情緒不穩定’的標簽後,會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真的出現心理問題。這就像給健康人戴上病號服,時間久了,他自己也會覺得自己有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三人越聊越沉重,最後周明提出“我們不能看著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得制定一套倫理規範,至少讓大家知道,ai心理測評該怎麼用,不該怎麼用。”
這個提議得到了兩人的支持。他們開始分頭行動陳嵐教授負責召集心理學專家,梳理測評工具的科學邊界;趙宇研究現有法律條文,明確責任劃分;周明則利用在科技公司的便利,收集企業和學校使用ai心理測評的實際案例。
三個月後,他們在一次行業論壇上發布了《ai心理測評倫理規範(草案)》。可反響卻不如預期——企業代表說“會增加管理成本”,學校負責人擔心“影響風險管控”,甚至有ai測評公司公開質疑“你們憑什麼說我們的系統不準確?”
周明沒有氣餒。他想起林曉的遭遇,想起被調去後勤的小王,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他們堅持下去的理由。他和團隊開始逐個拜訪企業和學校,用實際案例講解濫用ai測評的危害。
在一次中小學教育論壇上,周明遇到了市一中的校長劉敏。劉敏校長向他透露,學校去年引入ai心理測評後,有個初二學生因為測評顯示“有自殺傾向”,被強制要求休學。後來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只是因為學業壓力大,出現了短期焦慮。“這件事讓我很愧疚,”劉敏校長說,“我們本來是想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結果卻用錯了方法。”
劉敏校長的話讓周明看到了希望。在她的推動下,市一中率先停用了ai心理測評作為篩選工具,轉而將其用于心理健康普查,並且要求所有測評結果必須經心理老師復核,再結合面談情況給出建議。
這個案例像一顆石子,在教育界激起了漣漪。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反思,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問題——星辰科技的hr李姐聯系到周明,說公司最近接到了好幾起員工投訴,管理層正在考慮調整測評政策。
與此同時,陳嵐教授團隊的研究得到了國家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的關注,趙宇也推動相關部門將ai心理測評納入監管議程。101novel.com25年3月,周明和團隊發布的《ai心理測評倫理規範》正式被納入行業標準,其中明確規定ai測評僅為“輔助參考”,不得作為心理健康診斷依據;測評內容需經過心理學專家審核;禁止企業用ai測評篩選員工;學校使用需獲得家長同意;測評數據需加密存儲,禁止隨意共享。
發布會上,周明站在台上,看著台下的陳嵐教授、趙宇,還有特意趕來的劉敏校長、林曉和小王。他想起一年前那個焦慮的夜晚,想起那些被ai標簽困擾的人,突然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ai是工具,不是法官,”周明對著麥克風說,“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人,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關懷。我們開發ai,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人,而不是用數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周明看到林曉眼里閃著光,小王舉著手機錄像,臉上帶著久違的笑容。窗外陽光正好,辦公桌上的綠蘿應該已經澆過水了,葉片上的灰塵被洗淨,露出鮮亮的綠色。
那天晚上,周明收到了星辰科技的內部郵件公司即日起停用ai心理測評與績效掛鉤的政策,改為由心理老師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支持。郵件末尾,李姐加了一句“謝謝你,讓我們知道,管理人心,不能只靠數據。”
周明關掉電腦,走到陽台。城市的燈光亮起來,像無數雙溫暖的眼楮。他知道,《倫理規範》的發布只是開始,要徹底改變ai心理測評濫用的現狀,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現在,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為那些被數字標簽困住的人,打開了一扇門。
後來,周明離開了星辰科技,加入了陳嵐教授的團隊,專門從事ai心理測評的倫理研究。他經常去學校和企業做講座,每次都會說起林曉和小王的故事。他想讓更多人知道,心理健康不是一串冰冷的數據,而是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這些東西,永遠無法被ai精準測量。
在一次講座結束後,一個高中生攔住周明,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謝謝你,我之前因為ai測評被貼上‘心理異常’的標簽,一直很自卑。現在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問題,是工具用錯了地方。”
周明看著紙條,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當初按下測評回車鍵的那一刻,想起那些為了制定倫理規範而熬夜的夜晚,突然明白改變世界,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有時候,只是一群人不願意看著錯誤繼續,願意站出來,說一句“不應該是這樣”。
數字世界里,算法可以計算數據,卻算不出人心的溫度。而這溫度,才是照亮心理健康之路的光。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