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187章 周師欣慰,傾囊相授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187章 周師欣慰,傾囊相授

    距離南陽府院試開考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數。

    整個張家大院,都籠罩在一種既緊張壓抑,又充滿了無限期盼的特殊氛圍之中。

    而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除了小山自己那顆堅韌不拔的心。

    給予他最大支撐和最關鍵指引的,無疑便是他那位學識淵博、也視他如己出的恩師——周老先生了。

    周先生對于小山這位關門弟子,當真是傾注了畢生的心血。

    自從上次小山在府試中一鳴驚人,以第七名的優異成績高中童生之後。

    周先生的心中,那份為人師表的自豪感和對弟子未來的期許,便如同被點燃的火焰,越燒越旺。

    他知道,小山不僅僅是他晚年教學生涯中最大的驚喜。

    更是他那顆早已沉寂的、曾經也懷揣著經世致用理想的心,重新煥發生機和希望的寄托。

    他要將自己這一生所學,所思,所悟,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這個他認為足以承載這份厚望的年輕人。

    助他一臂之力,送他走上那條更廣闊、也更輝煌的科舉之路。

    于是,在院試前的這最後一段沖刺時間里。

    周先生對小山的教導,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嚴苛,也更加“傾囊相授”。

    他幾乎是將自己壓箱底的那些真本事,都一點不落地,掏了出來。

    每日清晨,當小山踏著晨露,準時來到先生那間簡陋的書房時。

    等待他的,不再是簡單的經義背誦和字句講解。

    而是更為深入、也更為艱澀的學術探討和應試技巧的錘煉。

    在制藝時文方面,周先生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合乎法度”的層面。

    他開始引導小山,去思考如何在那些看似刻板的八股框架之內,注入自己的“神”與“氣”。

    “小山啊,制藝之文,其形固然重要,然則其魂,方為根本。”

    周先生會捻著花白的胡須,指著小山剛完成的一篇模擬策論,語重心長地說道。

    “你這篇策論,破題精準,承題圓熟,起講也頗有氣勢,股法轉換亦無大錯。”

    “然則通篇讀下來,卻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

    “少了一點能真正打動人心,讓考官眼前一亮的靈氣與風骨。”

    他會拿起自己早年珍藏的一些前科高中的範文,或者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

    逐字逐句地,為小山分析其中的精妙之處。

    “你看此文,同樣是論‘仁政’,為何便能寫得如此汪洋恣肆,氣象萬千?”

    “其秘訣,便在于作者不僅僅是在簡單地闡述聖賢的道理,更融入了自己對時弊的深刻洞察和對民生疾苦的真切關懷。”

    “其文字,看似平實,卻字字珠璣,力透紙背,蘊含著一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浩然之氣。”

    “你再看這篇,論的是‘中庸之道’,卻為何能寫得如此靈動飄逸,不落俗套?”

    “因為它不僅僅是在解釋‘中庸’的字面含義,更是在探討一種人生的境界,一種處世的智慧。”

    “其間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卻又毫無堆砌之感,反而顯得文采斐然,意境高遠。”

    周先生的講解,如同剝繭抽絲,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寫作技巧,都一一展現在小山的面前。

    他也開始引導小山,在寫作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道理講清楚,將格式寫規範。

    更要學會思考,學會提煉,學會在“代聖賢立言”的同時,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要讓文章有筋骨,有血肉,更有靈魂。

    在策論方面,周先生更是對小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知道,院試的策論,往往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現實問題。

    這不僅需要考生有扎實的經史功底,更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開始有意識地,與小山討論一些當今天下的大事。

    雖然他們身處偏遠山村,消息閉塞。

    但周先生畢竟是讀過書、見過些世面的人,偶爾也能從過往的行商或者縣衙的邸報中,了解到一些關于朝廷政策、地方利弊、以及邊疆戰事等方面的零星信息。

    他會將這些信息,結合書本上學到的那些“修齊治平”的道理,與小山一起進行分析和探討。

    “小山,你且說說,如今朝廷推行‘新法’,意在富國強兵,然則為何在某些地方,卻反而導致民怨沸騰,官逼民反?”

    “你以為,這其中的癥結何在?若由你來獻策,又當如何趨利避害,使新法真正惠及于民?”

    或者,“我大寧朝北有強敵環伺,西有異族襲擾,邊患不絕,國庫空虛。你若為一方大員,當如何籌措軍餉,整頓邊防,以安社稷,以固疆土?”

    這些問題,早已超出了普通童生所能思考的範疇。

    甚至連一些久經官場的宿吏,也未必能給出完美的答案。

    但周先生要的,並非是小山能立刻就提出什麼驚世駭俗的良策。

    他要的,是培養小山那種“身在草野,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是鍛煉他那種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洞察問題本質的敏銳眼光。

    是引導他將書本上學到的那些“死”知識,與活生生的現實結合起來,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小山在恩師這種近乎“拔苗助長”式的引導下,雖然常常感到學識淺薄,力有不逮。

    但他那顆聰慧好學的心,卻也因此而被極大地激發和拓展了。

    他開始不再滿足于僅僅是理解經文的字面含義。

    而是會主動地去思考,這些聖賢的教誨,在當今這個時代,究竟還有多少現實意義?又該如何才能真正地付諸實踐?

    他的眼界,不再僅僅局限于青石村這片小小的天地。

    而是開始投向更廣闊的、充滿了未知與挑戰的外部世界。

    他的心中,也漸漸萌生出了一種模糊的、卻又異常堅定的信念——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

    更是為了能為這個苦難深重的時代,為那些在底層苦苦掙扎的百姓,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了學問上的傾囊相授,周先生對小山在應試技巧和考場心態上的指點,也同樣是細致入微,不遺余力。

    他會根據自己早年參加科考的經驗,以及對歷代科場掌故的了解。

    向小山詳細講解院試的流程、規矩、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

    “院試由學政大人親臨主考,其威儀非同小可。入場之後,務必謹言慎行,不可有絲毫喧嘩或左顧右盼之舉,以免被視為失儀,影響考官印象。”

    “試卷發放之後,切莫急于下筆。務必先將所有題目通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再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和自己擅長的方向,合理分配答題的時間。”

    “遇到生僻或自己把握不準的題目,切不可慌亂。可先將其擱置一旁,待完成其他題目之後,再回過頭來仔細琢磨。有時候,換個思路,或者從其他題目中得到啟發,反而能豁然開朗。”

    “答卷之時,字跡務求工整清晰,卷面務求干淨整潔。學政大人日理萬機,批閱的試卷堆積如山,一份字跡潦草、涂抹狼藉的卷子,是絕不可能留下好印象的。”

    “更重要的是心態。”周先生的語氣變得格外語重心長。

    “科舉之路,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最終金榜題名者,寥寥無幾。”

    “你此番府試高中案首,固然可喜,但也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壓力倍增。”

    “上了考場,務必摒除雜念,將所有的榮耀、壓力、期盼都暫時拋諸腦後。”

    “只將自己視為一個普通的、一心向學的讀書人。”

    “將你平生所學,從容不迫地,展現在試卷之上即可。”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只要你真正盡力了,便無愧于心,無愧于家人,也無愧于老夫的這份教誨。”

    周先生的每一句話,都如同金玉良言,深深地鐫刻在小山的心版之上。

    他知道,恩師這是在將自己一生中最寶貴的經驗和智慧,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

    這份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他唯有以更加刻苦的努力和將來優異的成績,才能報答萬一。

    在學習之余,小山也會主動地,為年邁的恩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會幫先生打掃那間簡陋卻也干淨的書房,將那些發黃的古籍一本本仔細擦拭、歸類整理。

    他會幫先生研好每日習字所需的墨汁,或者在先生批改文章感到疲憊時,悄悄地為他捶捶背,揉揉肩。

    他還會將家里送來的那些最新鮮的吃食,或者自己偶爾從山里采到的一些據說對身體有益的草藥,都第一時間拿來與先生分享。

    師生二人,常常會在那昏黃的油燈之下,或者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樹的濃蔭之中。

    就著一杯粗茶,幾塊干餅。

    時而探討經史子集的微言大義,時而議論古今興亡的經驗教訓。

    時而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時而又會因為某個共同的發現或感悟而相視一笑,默契在心。

    那種亦師亦友、近乎父子般的深厚情誼,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師生關系。

    在周先生的生命中,小山不僅僅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弟子。

    更像是一道照亮他晚年孤寂歲月的陽光,一個可以傾訴心聲、傳承理想的忘年知己。

    而在小山的心中,周先生也不僅僅是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恩師。

    更像是一位指引他人生方向的燈塔,一位給予他無限智慧和力量的慈父。

    終于,在全家人的殷切期盼和周先生的傾囊相授之下。

    南陽府院試開考的日子,如期而至。

    臨行前一晚,周先生將小山再次叫到自己的書房。

    他沒有再講任何關于考試的內容。

    只是從一個上著鎖的舊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方看起來有些年頭的端硯,和一支筆桿已經磨得有些發亮的舊狼毫筆。

    “小山啊,”他將這兩件文具,鄭重地交到小山的手中,聲音帶著幾分沙啞和不舍。

    “這方硯台,這支筆,是老夫當年初入考場時,先師所贈。”

    “陪伴了老夫大半生,也算是沾染了幾分文氣。”

    “今日,老夫便將它們轉贈于你。”

    “望你此去,能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也望你將來,無論身在何處,無論成就多高。”

    “都莫要忘了,今日在青石村這間陋室之中,你我師徒相傳的這份讀書人的風骨與初心。”

    小山接過那方沉甸甸的硯台和那支帶著恩師體溫的毛筆,只覺得眼眶一熱,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

    他“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朝著周先生,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

    “恩師大恩不言謝。”

    “學生張小山,此生永不敢忘。”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87章 周師欣慰,傾囊相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87章 周師欣慰,傾囊相授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