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42章 藥材加工,提升價值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42章 藥材加工,提升價值

    自從定下了采藥作為一項重要的“開源”途徑後。

    張大山便帶著鐵牛和石頭,更加頻繁地進入青石山。

    他們不再像最初那樣漫無目的地搜尋。

    而是根據張大山的指點和石頭的日益長進的眼力,有目標地尋找那些價值較高的藥材。

    尤其是黃 和三七,更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幾番辛苦下來,棚屋角落里晾曬的藥材,已經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數量。

    黃 根堆成了一小堆,粗細不等,色澤各異。

    三七的塊睫也攢了有小半籃子。

    還有柴胡、蒲公英根、款冬、車前草等等,分門別類地晾著。

    看著這些凝聚了父子三人汗水的收獲,張大山的心里既踏實,又有些隱隱的不安。

    自從與趙四海搭上線,並且成功用第一批粗加工的藥材換回了寶貴的糧種之後。

    張大山的心里,就一直惦記著這位趙掌櫃當初評價他那些藥材時說過的話。

    “東西是好東西,就是處理得糙了點。”

    “若是能弄干淨些,炮制得地道些,價錢自然能上去不少。”

    這些話,如同種子一般,落在了張大山的心田里。

    他知道,趙四海說的是行家話。

    同樣的藥材,是直接曬干的“生貨”,還是經過精心炮制的“熟貨”,其藥效和價值,往往是天差地別。

    想要將采藥這條路走得更長遠,想要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就必須在“加工”二字上下功夫。

    提升藥材的附加值,勢在必行。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這是前世那些百年老藥鋪恪守的祖訓,也道出了中藥炮制的精髓所在。

    張大山深知,藥材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本身的稀有度和藥效。

    更在于通過恰當的、精心的炮制加工,使其性狀改變、毒性降低、療效增強、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經過精心炮制的藥材,無論是賣相還是內在品質,都與粗糙的生貨有著天壤之別。

    其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他腦海中的《天工開物》,雖然並非專門的醫藥典籍。

    但在《丹青》、《膏液》等篇章中,涉及到對各種天然礦物、植物進行提純、萃取、加工、保藏的方法,其原理與藥材炮制多有相通之處。

    比如對濕度的控制、溫度的掌握、不同物質的輔料應用等等。

    結合他零散的現代中藥炮制常識。

    張大山決定,對家里積攢下來的這批藥材,進行一次徹底的、技術升級版的精加工。

    他要讓這些來自深山的“草根樹皮”,真正蛻變成能登上大雅之堂、換回真金白銀的“地道藥材”。

    像他們現在這樣,只是簡單地挖回來,抖掉泥土,曬干存放。

    這種粗放的處理方式,恐怕只能賣個原料價。

    若是能按照更專業的方法,對這些藥材進行一番加工炮制。

    提升它們的品相,更好地保存其藥性。

    那麼,下次再與趙四海交易時,價值必定能大大提升。

    同樣的付出,要追求最大的回報,這才是長久之計。

    他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天工開物•丹青》篇里關于藥材加工的種種記載。

    雖然很多復雜的炮制方法如酒炙、醋炒、蜜煉等)以他目前的條件難以實現。

    但一些基礎的、關鍵的處理步驟,卻是可以嘗試的。

    比如,精細的清洗不能用水猛沖,要用軟刷或濕布擦拭)。

    比如,規範的切片不同藥材有不同的切法,如黃 的“馬蹄片”)。

    比如,恰當的干燥避免暴曬,講究通風和溫度)。

    比如,嚴格的分級按大小、年份、品相區分)。

    甚至,像三七這種略帶微毒、需要特殊處理才能更好發揮藥效的藥材,書中也有提及簡單的蒸制方法。

    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卻蘊含著提升藥材價值的關鍵。

    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處理了。

    必須拿出對待珍寶的態度,來對待這些來之不易的收獲。

    張大山下定了決心。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正在幫他整理藥材的石頭。

    “石頭,你看這些黃 ,雖然咱們挖了不少,但大小不一,泥土也沒清干淨,就這麼拿去賣,怕是賣不上好價錢。”

    “咱們得想法子,把它們弄得更‘齊整’、更‘干淨’、更‘像樣’一些。”

    石頭听得似懂非懂,但還是用力點頭︰“爹,你說咋弄,俺就咋弄。”

    于是,一場圍繞著藥材加工、提升價值的新的家庭勞作開始了。

    張大山首先將重點放在了數量最多、價值也最高的黃 上。

    他讓石頭和鐵牛一起,將所有晾干的黃 根都搬到光線好的地方。

    然後,他親自示範,教他們如何用軟毛刷用獸毛自制的)和微濕的布巾,小心翼翼地清理掉根睫表面附著的泥土和雜質。

    “記住了,不能用水大沖大洗,會把藥性沖跑了。要一點點擦,一點點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他反復叮囑。

    父子三人耐著性子,將每一根黃 都仔細清理干淨,露出其原本的黃褐色澤。

    清理干淨後,便是分級。

    張大山按照根睫的粗細、長短、色澤、以及他判斷的大致年份,將黃 分成了上、中、下三等。

    上等的,自然是那些粗壯飽滿、顏色深黃、質地堅實的“大家伙”。

    中等的,則是大小適中、品相尚可的。

    下等的,就是那些細小的根須、或者形態不佳、顏色偏淡的。

    分級之後,便是最考驗技術的切片環節。

    張大山取出那把新買的、磨得鋒利無比的開山斧。

    他拿起一根上等黃 ,固定在特意找來的平整木墩上。

    深吸一口氣,運足臂力,手起斧落。

    “ 嚓。”

    一聲脆響。

    黃 被整齊地切斷。

    斷面平整,呈現出清晰的“菊花心”紋理和淡黃色的光澤。

    但這還不夠。

    他要切的是斜片,也就是所謂的“馬蹄片”。

    這需要精確的角度和力道控制。

    他調整了一下姿勢,再次下斧。

    這一次,斧刃沿著一個傾斜的角度切下。

    一片厚薄均勻、狀如馬蹄的黃 斜片便應運而生。

    “就是這樣。切出來的片要薄厚均勻,形狀規整,斷面光滑。這樣的藥材,藥鋪才喜歡收,價錢也高。”

    他將切好的樣片遞給兒子們看。

    鐵牛和石頭都看得嘖嘖稱奇。

    切片的工作主要由張大山和力氣大、手也漸穩的鐵牛負責。

    石頭則在一旁負責傳遞、整理切好的藥片,並學著父親的樣子進行二次篩選。

    這項工作極其枯燥,且非常耗費體力。

    堅硬的黃 根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切動。

    還要時刻注意保持切片的均勻和規整。

    一天下來,父子三人都累得胳膊酸痛,虎口發麻。

    但看著那一片片碼放整齊、散發著濃郁藥香的黃 片,成就感油然而生。

    處理完黃 ,張大山又將目光投向了那些黑乎乎、疙疙瘩瘩的三七。

    他記得書中提過,三七需要經過蒸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止血、活血”的功效。

    他決定嘗試一下。

    他讓王氏將家里那口缺耳朵的鐵鍋刷洗干淨,倒入半鍋水。

    又找來幾根粗竹棍,架在鍋沿上,做成一個簡易的支架。

    再將一個破陶盆放在竹棍上,把清洗干淨的三七塊睫放入盆中。

    蓋上鍋蓋也是破的,用濕布堵住縫隙),然後讓鐵牛在灶膛里燒起文火。

    利用水蒸氣,對三七進行長時間的蒸制。

    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對火候的精確把握。

    張大山守在灶邊,不時地添柴、觀察蒸汽的情況。

    他心里也沒底,不知道這種土法子蒸出來的效果如何。

    但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處理方法了。

    大約蒸了一個多時辰。

    張大山估摸著差不多了,才讓鐵牛撤掉灶膛里的火。

    等鍋里的熱氣散去,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鍋蓋。

    一股混合著泥土氣息和特殊藥香的熱氣撲面而來。

    只見陶盆里的三七,顏色變得更深,質地也似乎變得更油潤了一些。

    用手捏一捏,感覺比生的時候要軟糯一些。

    “應該成了。”

    張大山將其取出,放在干淨的草席上晾涼、晾干。

    至于其他的雜藥,如柴胡、蒲公英根等,他也都按照各自的特性,進行了清洗、切段、晾曬等基礎處理。

    雖然沒有太復雜的炮制,但也比之前直接堆在一起要規整得多,價值自然也提升了不少。

    經過好幾天的忙碌。

    原本堆在角落里那些雜亂無章的原生藥材,都變成了一批批經過精心加工、分類整理、品相提升的“精品”。

    黃 片薄厚均勻,色澤金黃。

    三七塊油潤飽滿,質地沉實。

    其他雜藥也都干淨整潔,蓄勢待發。

    看著這些凝聚了全家心血的成果,張大山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底氣。

    下一次,等趙四海的商隊再來時,他有信心,能憑借這些提升了價值的藥材,換回一個更好的價錢。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42章 藥材加工,提升價值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42章 藥材加工,提升價值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