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束了?\"徐慧輕聲問。
\"嗯。\"他保存好文件,開始仔細擦拭實驗台。
徐慧關上攝像機,忽然說︰\"謝謝方教授,辛苦了,我終于明白這次的采訪主題了。\"
方稷抬起頭,有些疑惑。
\"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了。\"徐慧看著那些整齊的樣本櫃,\"不是閃光燈下的領獎台,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不是激動人心的突破,而是千萬個枯燥數據的積累。\"
方稷笑了笑,那可能是他今天第一個真正的笑容︰\"明天還要繼續,你要是累了......\"
\"不,\"徐慧重新打開攝像機,\"請讓我繼續跟拍。我想記錄下真實的您,記錄下科學最本來的樣子。\"
窗外,沙漠的星空格外璀璨。實驗室的燈光下,兩個身影還在忙碌——一個在整理最後的數據,一個在記錄這平凡而偉大的一刻。
徐慧知道,她可能拍不到想象中那些\"精彩\"的畫面,但她正在記錄的,是比任何獎項都珍貴的真實——那就是在無人喝彩的漫漫長路上,一個人對信念的堅守。
要走那天,徐慧下午采訪了幾位和方稷日常工作中有接觸的類似于筱枳,鐵柱,想要和方稷告別時,他們說方教授還在田里。
\"方教授還在田里,\"助手指著遠處一個身影,\"您可以直接過去。\"
徐慧端起攝像機,調整到最佳光圈。逆光中,一個消瘦的身影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拿著什麼在記錄。她悄悄靠近,準備捕捉科學家工作的精彩瞬間。
但當她透過取景框看清畫面時,不禁愣住了——方稷只是在重復著一個動作︰測量、記錄,再測量、再記錄。田埂很長,他一步步往前挪,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駱駝。
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沙漠的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那一刻,徐慧突然意識到,她想象中的那些\"精彩瞬間\",可能需要用無數個這樣單調的時刻來換取。
不是想象中的麥浪翻滾,而是一個孤獨的身影,在無邊的沙漠中,一步步丈量著大地。
回到北京已經一周,徐慧仍時常在夢中回到那片沙漠——灼熱的陽光,無邊的沙海,以及那個在田埂上默默前行的身影。
剪輯室內,顯示器上反復播放著拍攝的素材。剪輯師小張打了個哈欠︰\"徐姐,這段又拍了20分鐘測量過程,真的要全用嗎?觀眾會睡著的。\"
徐慧沒有回答,只是讓畫面繼續播放。鏡頭里,方稷教授蹲在麥田里,用游標卡尺測量株高,記錄,然後移動到下一株。一遍,又一遍。沙漠的風聲成為唯一的背景音。
\"就這段,\"徐慧突然說,\"用長鏡頭,不要剪。\"
小張困惑地轉頭︰\"可是這段太長了,節奏會...\"
\"這就是節奏。\"徐慧輕聲說,\"科學的節奏。\"
她走到控制台前,親自操作起來。畫面中,方稷的身影在廣袤的沙漠中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如此堅定。徐慧加入了同期聲——測量儀器的輕微 噠聲,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還有偶爾傳來的風聲。
\"你看,\"她指著屏幕,\"這不是單調,這是堅持。\"
深夜的辦公室,徐慧對著采訪稿發愁。采訪稿已經修改了第七版,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方稷教授的成就是突破性的...\"她讀著剛寫的開頭,突然全部刪除。
那些華麗的辭藻,那些煽情的描述,都與她親眼所見的真實格格不入。
她閉上眼楮,仿佛又站在了沙漠中。熱浪撲面而來,方稷教授的背影在田間移動,汗水沿著他的脊背滑落,在舊襯衫上洇開深色的痕跡。
徐慧重新開始寫作,這次她不再試圖塑造一個英雄,只是平靜地記錄︰
\"清晨6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氣溫是17攝氏度。方稷教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像過去的1295天一樣,從巡田開始...\"
她描述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如何小心地捧起一株麥苗,描述他如何跪在沙地里檢查滴灌管道,描述實驗室里那些無聲的夜晚。
寫到第三千字時,徐慧突然停下來。她意識到,這篇文章可能不符合台里期待的\"先進工作者典型報道\",但它是最真實的。
交稿前一天,制片人老陳來到剪輯室。
\"讓我看看你們做的成片,\"老陳拉過一把椅子,\"台領導很重視這個報道。\"
小張緊張地播放粗剪版本。45分鐘的片子里,有大段漫長的田間工作鏡頭,有實驗室里重復的操作,有方稷教授簡短的幾乎算不上\"金句\"的回答。
放映結束,剪輯室里一片寂靜。
\"這就是你們做的東西?\"老陳終于開口,\"沒有激動人心的突破時刻?沒有感人至深的奉獻故事?甚至連個像樣的采訪感言都沒有?\"
小張低下頭,徐慧卻站了起來。
\"陳導,您還記得為什麼要做這個系列報道嗎?\"她平靜地問。
\"當然是展現先進工作者的...\"
\"展現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不是嗎?\"徐慧打斷他,\"我原本也期待著拍到震撼的畫面,听到精彩的故事。但在那里的七天,我看到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是千萬次重復的操作,是在無人喝彩中的執著。\"
她調出一段畫面——方稷在深夜的實驗室里,小心地擦拭顯微鏡鏡頭。
\"這才是最真實的科學家。不是在領獎台上,而是在這些無人看見的角落里。\"
老陳沉默了。他看著畫面中那個專注的身影,良久,輕輕點頭︰\"你說得對。但是...\"
他指著幾個特別漫長的段落︰\"真實不代表枯燥。我們可以保留這種真實感,但需要找到更好的敘事節奏。\"
接下來的48小時,徐慧和小張幾乎住在剪輯室里。他們不再刻意尋找\"精彩瞬間\",而是讓畫面自己說話︰
方稷測量麥苗時的特寫,那雙粗糙的手與嫩綠的植株形成強烈對比;
實驗室里,他因為一個異常數據反復驗證直到深夜;
還有那個漫長的黃昏,他獨自在田埂上前行,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
在最後的成片中,徐慧選擇了一段看似平淡的對話。當她問方稷\"是什麼支撐您堅持下來\"時,方教授只是笑了笑,說並沒有什麼,如果一定要有,就是想讓大家都吃飽飯。
然後鏡頭切向廣闊的麥田,綠浪在沙漠中翻滾。
節目播出那晚,徐慧緊張地守在電視機前。當45分鐘的紀錄片結束時,她的手機開始不停震動。
第一個打來的是大學同學︰\"太震撼了!我從沒想過科學研究是這樣的!\"
然後是導師︰\"這是我見過最真實的科研工作者紀錄片。\"
最讓徐慧意外的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也給報社寄來了信件,
\"終于有人拍出我們的日常了!\"
\"這就是最真實的科研,日復一日的堅持。\"
\"向所有在無人喝彩中前行的科學工作者致敬!\"
她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看不到沙漠那樣璀璨的星河,但她知道,在遠方的沙漠里,依然有人在實驗室的燈光下工作,在田埂上測量,在無人看見的地方推動著科學的邊界。
徐慧重新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下一個采訪計劃。這次,她不會再尋找想象中的英雄,而是要記錄下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堅守的、真實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