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提出具體建議︰針對蜀國的資金問題,派遣財務專家幫助建立規範的財務管理制度;針對代國的工人培訓問題,延長培訓時間並增加實操課程;針對魯國工人的接受度問題,請越國技術人員結合老工人的經驗,循序漸進地引入新流程。
經過一番討論,這個建議得到了各國代表的認可。會議結束後,朱昭熙立即著手安排相關專家和資源。
一周後,三支專業小組分別出發前往蜀國、代國和魯國。
派往蜀國的財務小組由兩位資深會計師組成。他們到達蜀國農機廠後,發現情況比報告描述的還要糟糕。資金使用沒有明確記錄,采購單據雜亂無章,甚至出現了幾筆款項去向不明的情況。
小組負責人王會計師沒有急于批評,而是先與當地財務人員一起工作,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建立賬目管理系統。“清晰的賬目不僅是為了監管,更是為了工廠自身的發展。”王會計師耐心解釋,“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知道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可以節省。”
漸漸地,蜀國的財務人員開始理解規範管理的重要性。他們配合小組建立了完整的資金使用制度,每筆支出都有了明確記錄和審核流程。
與此同時,代國紡織廠的培訓工作也在加強。越國派來的培訓師增加了實操課程的比例,讓工人們有更多時間親自操作新設備。培訓師還根據工人們的學習進度,調整了教學計劃,將復雜的內容分解成更易消化的小模塊。
“原來這個按鈕是這個作用啊。”一位女工在親自操作後恍然大悟,“之前看演示總覺得很難,自己動手試試就明白了。”
在魯國鋼鐵廠,越國技術人員改變了策略。他們不再堅持完全按照標準流程,而是先觀察老工人的操作方法,找出與新流程相似的地方,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引導。
“老師傅,您看這個溫度控制環節,其實和您之前的做法很像,只是我們多加了一個安全監測步驟。”李工指著控制面板說道。
老工人湊近看了看,點點頭︰“這麼一說倒是,我以前也是看火焰顏色判斷溫度,現在用這個儀器更準些。”
慢慢地,工人們開始接受新流程中的合理部分,抵觸情緒逐漸緩解。
然而,就在互助計劃逐步推進之時,南武洲的殘余勢力並沒有閑著。他們一直在暗中觀察互助計劃的進展,尋找可乘之機。
南武洲曾經是這一區域的工業強國,但在聯邦成立後,由于拒絕遵守統一標準,逐漸被邊緣化。現在,他們看到互助計劃有可能加強聯邦各國的工業聯系,決定采取行動破壞。
他們偷偷聯系了魯國的幾個廠主,散布謠言。“勞動國際的互助計劃表面上是幫助,實際上是想控制魯國的工業。”南武洲的特使在一家偏僻茶館里對魯國廠主說道,“等工廠建好了,你們就會被架空,到時候所有利潤都會流向聯邦。”
特使繼續煽動︰“如果你們願意,我們可以提供更自由的技術支持,不用受那些聯邦標準的約束。”
魯國的一位廠主劉老板心動了。他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鋼鐵廠,一直對聯邦標準持懷疑態度。與南武洲的人見面後,他偷偷復制了一份高爐操作數據交給他們。
這件事被勞動國際常駐魯國的監督員發現了。監督員注意到劉老板行為異常,暗中調查後發現了與南武洲人員的接觸,立即上報給勞動國際。
朱昭熙接到報告後,立即派出巡查小組前往魯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已經有三個廠主與南武洲的人接觸過,雖然尚未達成實質性合作,但已經對互助計劃產生了懷疑。
朱昭熙意識到,互助計劃不僅要解決技術和資金問題,還要消除受援國的疑慮和誤解。她決定親自前往魯國,與廠主們進行面對面溝通。
到達魯國後,朱昭熙沒有先去政府辦公樓,而是直接去了鋼鐵廠的車間。當時正是午飯時間,她和工人們一起在食堂吃飯,閑聊中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下午,她召集了魯國的廠主們開會。“互助計劃不是要控制你們的工業,”朱昭熙開門見山地說,“而是幫助你們建立符合聯邦標準的工廠。只有這樣,你們的產品才能賣到其他成員國,賺取更多利潤。”
她拿出一些資料︰“南武洲的人說提供‘自由的技術支持’,但他們的技術不符合標準。使用非標技術生產的產品根本無法進入聯邦市場,最終只會導致你們虧損。”
朱昭熙還帶來了其他成員國通過互助計劃發展起來的案例。她詳細介紹了越國一家鋼鐵廠如何通過標準化改造,將產品出口到三個鄰國,利潤翻了一番。
劉老板看完案例後,面露愧色︰“我們以前沒接觸過聯邦標準,不知道這麼重要。听了您的解釋,我明白了。以後我們肯定按標準來,不會再听信南武洲的謠言。”
其他廠主也紛紛表示支持互助計劃。朱昭熙趁熱打鐵,提議建立定期溝通機制,讓廠主們能夠直接反映問題和疑慮。
魯國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朱昭熙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在返回總部的路上,她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預防類似問題在其他國家發生。
離開魯國後,朱昭熙沒有立即返回勞動國際總部,而是前往蜀國考察農機廠的進展。
蜀國以農業為主,大多數農民還在使用傳統農具,效率低下。互助計劃的重點是幫助蜀國建立農機廠,生產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
到達蜀國農機廠時,朱昭熙看到廠區已經初具規模。廠房建設基本完成,設備安裝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財務專家小組建立的管理制度已經開始運行,資金使用有了明確記錄和審核流程。
廠長向朱昭熙匯報︰“現在每筆支出都需要經過三道審核程序,采購訂單必須附上三家供應商的比價單。雖然流程比以前復雜了些,但確實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和濫用。”
朱昭熙點點頭︰“規範的管理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確保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習慣後,你會發現這套系統實際上能提高效率。”
在參觀生產線時,朱昭熙注意到一些工人在操作新設備時仍有些生疏。她詢問培訓情況,廠長承認雖然財務問題解決了,但技術培訓仍然滯後。
“我們缺乏有經驗的技師,越國派來的培訓師人數有限,無法照顧到每個工人。”廠長解釋道。
朱昭熙當即聯系勞動國際總部,請求增派兩名培訓師到蜀國。同時,她建議廠里推行“師徒制”,讓學得快的工人幫助其他工友,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