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巡查小組成立後的首次行動,目標直指明國松江府的劉老板紡織廠。巡查小組采取突擊檢查方式,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直接進入廠區。當時,被任命為專職安全員的劉老板小舅子正在附近茶館打牌,完全不在崗位上。
小組人員調閱了最近三個月的安全檢查記錄,並與實際情況逐一核對,發現大量 問題。記錄上明確標注“消防栓正常”的設施,實際上連接水帶已經老化龜裂;記錄為“滅火器合格”的器械中,有五個壓力閥指針早已歸零,完全無法使用。
小組組長當場向劉老板出示處罰決定︰“根據補充細則第七章第二十三條,你們的行為屬于嚴重違規。
處罰決定如下︰第一,立即更換所有過期消防設施;第二,開除現任安全員,按照正規流程重新任命;第三,停業整頓半個月。如果整頓後仍不合格,將永久取消你們的技術授權資格。”
劉老板試圖通過人情關系疏通,但被組長嚴詞拒絕︰“這次是跨國聯合巡查,任何國家的人員都無法單獨干預處理結果。請配合我們的工作。”
在嚴格執法面前,劉老板只能按要求進行整改。消息很快在業內傳開,其他工廠主見巡查小組執法嚴格,紛紛開始自查自糾,更換不合格的安全員,重新規範檢查記錄制度。
然而,新的問題很快浮現。五月底,越國的鄭大山向朱昭熙發來緊急電報︰越國幾家鋼鐵廠雖然按照細則要求進行了日常檢查,但在應對突發事故時仍然顯得手足無措。
上月,一家鋼鐵廠的高爐突然發生漏水事故,現場工人因為不熟悉應急處置流程,不知道該先關閉哪個閥門,延誤了十分鐘才采取正確措施,導致高爐停產一整天,造成十幾萬的經濟損失。
鄭大山在電報中寫道︰“現行細則只規定了應急處理的基本框架,但沒有具體說明不同類型事故的詳細操作步驟。
工人遇到緊急情況時仍然會慌亂。我們打算編制一本《應急操作手冊》,但需要勞動國際的官方支持,否則廠主們又會以‘標準沒有要求’為借口,拒絕配合實施。”
朱昭熙立即回電︰“請立即開始編制手冊,勞動國際將會將其納入補充細則的修訂版中。同時要求各國工廠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每個季度至少一次。巡查小組將把應急演練情況納入日常檢查範圍。”
鄭大山組織技術小組很快編寫出《應急操作手冊》,其中詳細列出了高爐漏水、尾礦庫滲漏、火災等常見事故的具體處理步驟,並配發了簡易示意圖。
然而當越國鋼鐵廠按照手冊進行首次應急演練時,發現許多工人仍然無法準確記憶操作步驟 手冊中使用了過多專業術語,普通工人難以理解。
“我們需要把專業術語改得更加通俗易懂。”鄭大山在技術小組會議上指出,“比如將‘關閉高爐進水閥’改為‘關緊高爐下面的大水龍頭’,這樣工人們一听就明白該怎麼做。”
經過修改的手冊在工廠推廣後,取得了明顯效果。但隨之而來的是其他國家反饋的新問題︰寧國造船廠反映手冊中的火災處理步驟不適合船廠的特殊環境,因為船廠大量使用易燃油漆。
代國礦山企業則認為尾礦庫的應急方案過于復雜,礦山尾礦庫規模較小,不需要那麼多處理步驟。
面對各行業的差異化需求,朱昭熙指示起草小組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分別編制了六個版本的《應急操作手冊》,針對性覆蓋紡織、造船、冶金、礦山等主要行業。手冊發布後,各國工廠的應急演練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就在各項工作似乎漸入佳境時,六月初,從南武洲傳來令人擔憂的消息︰當地殘余勢力仿照《補充細則》,編制了一套所謂的“南武洲工業標準”,向周邊小國兜售,聲稱其“比聯邦標準更省錢,更容易執行”。
李怡將獲取到的假標準文本交給朱昭熙。經查,這份標準將專職安全員制度改為“廠主自行監督”,大幅降低了環境污染的賠償金額標準,甚至完全刪除了尾礦庫防滲膜的檢查要求。
“已經有三個小國與他們簽訂了協議。”李怡匯報時說,“這些國家認為聯邦標準過于嚴格,假標準更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但按照這種標準進行生產,遲早會發生重大事故。”
朱昭熙立即做出部署︰“派遣跨國巡查小組前往這三個小國,向他們展示越國污染事件和明國火災事故的詳細案例,說明假標準的危害性。同時與這三個國家的政府談判,只要他們放棄假標準,勞動國際可以幫助他們申請更多的改造補貼資金。”
巡查小組抵達後才發現情況比預期更加復雜。這三個小國工業基礎薄弱,確實無力承擔按照聯邦標準進行改造的費用,只能選擇成本較低的假標準。
一位小國廠主向巡查小組坦言︰“我們工廠每月利潤只有幾萬元,如果按照聯邦標準改造設備,要好幾年都處于虧損狀態,我們真的沒有辦法。”
巡查小組將實際情況反饋給朱昭熙。她立即召集成員國代表會議,提出“階梯式補貼”方案︰對工業基礎薄弱的小國,改造補貼比例從原來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四十,貸款利息再降低兩個百分點,還款期限延長至十年。
這一方案獲得了成員國的普遍支持。三個小國政府得知後,立即終止了與南武洲殘余勢力的協議,轉而開始按照聯邦標準改造工廠。南武洲的假標準失去了市場,最終不了了之。
但朱昭熙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一個臨時解決方案。只要各國工業發展水平存在差距,就會有人試圖鑽標準的空子,總會有勢力利用這些差距來破壞聯邦的統一。
七月初,在勞動國際年度會議上,朱昭熙提出了“工業互助計劃”︰讓工業發達的虞國、韓國等國家,幫助工業基礎薄弱的小國建設標準化工廠,派遣技術人員指導生產,並負責培訓當地工人。
計劃特別規定,通過互助建設的工廠,必須嚴格執行聯邦標準和補充細則,勞動國際將進行全程監督。
韓國代表首先表示支持︰“我們可以幫助小國建設現代化紡織廠,並派遣最優秀的技術人員前往指導。”
虞國工業部也表態︰“我們可以按成本價向小國提供設備支持,不收取任何利潤。”
會議結束後,朱昭熙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遠處連綿的廠房。她深知,標準與細則只是基本框架,真正要實現工業健康發展,還需要各國之間的真誠互助和深入信任。這條道路,依然漫長而艱巨。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勞動國際陸續收到各國在執行新標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的工廠反映設備改造進度跟不上時間要求,有的地區表示缺乏合格的技術人員,還有的企業希望獲得更詳細的技術指導。
為此,朱昭熙又提出了建立“標準實施支持中心”的計劃,在每個成員國設立專門機構,為當地工廠提供技術咨詢、人員培訓和改造方案設計等服務。這些中心由勞動國際統一管理,確保各地能夠獲得同等水平的技術支持。
同時,勞動國際還建立了定期評估機制,每半年對各國標準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新出現的問題。這一系列措施逐步推動了聯邦工業標準的全面實施,為各國工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