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聯邦二十八年,本來應該是聯邦事務總理重選的年份。按照憲章規定,這一年將召開聯邦全體成員國會議,從大明聯邦各國中推舉候選人,選出新一任總領聯邦事務總理。但開年的連串訃告,讓整個聯邦的政治節奏驟然放緩。
正月十七,明國金陵府傳來消息︰寧國前任皇帝、第一任大明聯邦事務總理朱權于凌晨寅時薨逝,享年八十八歲。
這個生于洪武十一年的皇室庶子,其生平幾乎貫穿了大明從本土到聯邦的轉型全程。朱權的早年作為朱元璋第十七子,他自幼便在嫡庶有別的宗法制度下掙扎。
史載其\"五歲誦《孫子》,七歲能騎射\",二十歲就藩大寧,短短幾個月便練出\"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勁旅,更收服朵顏三衛,闖出\"寧王善謀\"的名號。
但這份努力始終未換得父親特別的關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遺詔中,對于他這個杰出的藩王只字不提,只有老頭子心心念念的好大孫朱允𡆇寣@ 欽廡┐ 罘 階直鬩槐蝕 br />
即便在逆境中,朱權的手腕仍顯鋒芒。抵遼東後,他借朱元璋留下的少量啟動資金,聯合當地女真部落,疏通遼河漕運,半年內便建立起涵蓋撫順、遼陽的防御體系,成為遼東不可忽視的力量。
然而靖難之役改變了他的軌跡,四哥朱棣以\"平分天下\"為諾,誘其出兵相助,卻在事成後軟禁其部眾,褫奪兵權,最終僅改封南昌。
《寧國史》記載,那段時期的朱權\"終日以琴棋書畫自晦,府中遍布錦衣衛,連灑掃僕役皆為眼線\",這種擺爛裝傻的狀態持續了整整二十三年。
轉機出現在洪熙年間的海外分封。時年四十六歲的朱權抓住第二批藩王赴海外的機會,被大佷子朱高熾分封到了呂宋。
不同于其他藩王依賴朝廷補給,他帶著僅有的三千親兵和招募的二十萬移民,用三年時間平定呂宋土著叛亂,建立寧國根基。
《聯邦拓殖志》記載,他在呂宋推行\"以夷制夷\"策略,聯合熟番打擊生番,逐漸消滅寧國土著,同時引入中原農耕技術,使呂宋從蠻荒之地變為\"歲入稻數百萬石\"的糧倉。
隨著海外藩國增多,朱權憑借其資歷與謀略,逐漸成為藩王中的意見領袖。在明國、越國等勢力角力時,他牽頭組織\"海外藩王同盟\",為大明聯邦的成立奠定基礎。
聯邦元年,他以全票當選第一任事務總理,在任期間確立了\"成員國平等議事技術共享軍事聯防\"三大原則,這些框架至今仍是聯邦運行的核心。
退位後,朱權返回寧國,繼續推動發展。他力主推進科學發展,博采眾長,學習各國的造船技術,使寧國的造船業躍居聯邦前三。
至其晚年,寧國雖然看似只有呂宋這一小塊地盤,但已經是南洋諸國的盟主、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六大強國之一,之後更是在繼任者的發展下,成為了太平洋霸主。
朱權的國喪尚未結束,二月廿二,揚國傳來訃告︰第二任聯邦事務總理、揚國前君主朱高燧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這位朱棣第三子的一生,始終籠罩在\"被忽視\"的陰影中。《明太宗實錄》里,關于朱高燧的記載寥寥無幾,更多時候是作為\"太子朱高熾之弟漢王朱高煦之弟\"被提及。
史載朱棣對長子的仁厚、次子的勇武均有評價,唯獨對這個幼子,僅留下\"性溫順\"三字評語。母親徐皇後在世時,他還能借\"討巧賣乖\"獲得些許關注,永樂五年徐皇後去世後,便徹底淡出父親視線。
朱高燧並非沒有掙扎過。永樂二十一年,他曾暗中聯絡京營將領,試圖發動政變,事敗後被朱棣斥責\"無知小兒,不足為慮\"。
這場未遂的叛亂,更像是一場絕望的吶喊,即便用錯誤的方式,也要在父親心中留下痕跡。但朱棣直到晚年處理朱高煦的安置問題時,才想起這個被遺忘的兒子,最終改封其為揚王,命其前往滿剌加建立藩國。
《揚國史》詳細記錄了他在海外的奮斗。初到滿剌加時,面對濕熱氣候與土著襲擾,朱高燧\"布衣芒鞋,與工匠同作息\",親自主持港口建設,使揚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十年增長十倍。
他仿照大明典章制定律法,積極發展文化事業,發展科學技術,和工匠和士兵同吃同住,這種務實改革讓揚國在短短三十年里,成為南洋貿易的樞紐。
洪熙十年,朱高燧曾想返回大明,向兄長朱高熾展示揚國的成就。但因為其他事情提前離開,不久就听聞大哥、二哥皆死于佷子朱瞻基之手的消息。
他當即快馬加鞭返回揚國,從此再未踏足故土。《聯邦人物傳》記載,此事後,他\"焚盡大明輿圖,專意經營揚國\",最終使揚國成為擁有三千萬人口、掌控馬六甲海峽的強國。
聯邦五年,朱高燧當選第二任事務總理。任內最大貢獻是推動聯邦度量衡統一,使各國貿易結算效率提升40。
退位後,他並未留在揚國都城,而是選擇遷居明國金陵府,在朱權的府邸旁築屋而居。兩位老人時常一同垂釣、弈棋,朱權去世前三天,兩人還在秦淮河畔對弈,朱權死後,朱高燧的飲食驟減,半月後便追隨而去。
接踵而至的訃告在三月初七抵達玄中城︰第三任聯邦事務總理、周國前皇帝朱有墩薨逝,享年七十九歲。
朱有墩的一生雖無朱權、朱高燧那般跌宕,卻同樣刻著時代印記。作為周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