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24章 南武諸國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24章 南武諸國

    南武洲三十三個新興國家的疆域輪廓已經逐漸固定了下來。這些國家的歷史不足十年,是聯邦體系中建立時間最短的一批政權。其起源可追溯至聯邦二十年的“武洲封藩”。

    當時聯邦議會通過《武洲戰後處置法案》,將南武洲劃分為三十三個封邑,由南洋十三國代、慶、韓、沈、肅、遼、秦、晉、周、魯、楚、蜀、岷)的皇室子弟分別鎮守,條件是“五年內完成戰爭廢墟清理,十年內實現糧食自給”。

    南洋諸國對這次封藩可謂是寄予厚望,希望通過這次封藩,增強第二級國家在大明聯邦當中的話語權,可謂是賣血支持武洲諸國在南武洲站穩腳跟,把大半個國家的人口、經濟、資源投入到這上面,直到現在都還沒恢復過來。

    然而,這種基于血緣的預期,從一開始就與現實存在偏差。南武洲的三十三國雖然是由南洋皇室子弟建立,但地理上與南洋本土相隔萬里,反與中武洲、東武洲、北武洲的聯邦控制區接壤。

    這些周邊區域早已被明、越、揚、寧、洪州共和國等六大強國劃定勢力範圍,聯邦軍的駐軍基地距最近的南武洲封邑不足三百公里,而南洋諸國的影響力需跨越廣袤的海域才能和他們溝通,根本就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守望相助。

    地理距離直接決定了資源流向。聯邦二十二年,南武洲遭遇蝗災,慶國分封的慶越國向母國求援,等待三個月後才收到半數糧食援助;而同期向寧國求助的魯耿國,僅用十天就獲得了寧國從東武洲調撥的兩萬石谷物。

    這種效率差距在後續數年反復出現,使南武洲諸藩逐漸意識到︰六大強國的支持比母國的承諾更可靠。

    聯邦二十三年,首批技術合作協議在南武洲簽署。明國與秦漢國達成協議,幫助其建設兩座水力磨坊,條件是優先采購明國的紡織機械。

    虞國向楚武國轉讓甘蔗種植技術,換取其每年產出的30蔗糖;越國則為韓武國援建港口,獲得該港口二十年的優先使用權。這些合作不涉及血緣紐帶,純粹以利益交換為核心,卻切實解決了南武洲的發展困境。

    至聯邦二十八年,六大強國在南武洲的技術滲透已形成體系。明國的標準化機床通過魯武國、晉武國的工廠,使南武洲的農具自給率從15提升至68。

    虞國的化肥生產技術經蜀齊國、岷秦國擴散,讓甘蔗畝產提高40;越國的造船工藝則通過韓田國、沈簡國的船塢,使南武洲的商船噸位三年增長三倍。

    這些技術輸入的直接結果是,南武洲的工業產值中,與六大強國相關的產業鏈佔比達57,遠超與南洋諸國的23。

    經濟依附自然延伸至政治傾向。聯邦二十五年的議會投票中,南武洲三十三國中有二十七國支持明國提出的《聯邦鐵路規劃案》,該方案主張將南武洲鐵路網接入中武洲的明國控制區,而非南洋諸國提議的“南向線路”。

    投票結果公布後,代國使節在聯邦議會質問代湘國代表,得到的回復是︰“接入中武洲線路,貨運成本可降低29,這是賬本算出來的,不是血緣決定的。”

    這種“務實轉向”在軍事領域更為明顯。南武洲諸藩的國防采購中,60的武器來自六大強國︰明國的制式火槍裝備了遼燕國、秦漢國的軍隊,虞國的輕型火炮列裝于楚齊國、蜀田國的要塞,越國的蒸汽戰船則成為韓武國、沈吳國的海軍主力。

    相比之下,南洋諸國提供的傳統兵器因性能落後,逐漸退居二線,僅用于訓練或儀仗。

    南洋諸國並非沒有察覺這種疏離。聯邦二十六年,代、慶、韓等七國聯合提出《南洋武洲協同法案》,試圖通過統一關稅、互派質子、聯合軍演等方式強化聯系,但南武洲三十三國中僅有九國簽署,且簽署國在實際執行中多打折扣。

    慶封國雖加入關稅同盟,卻私下與寧國達成“補充協議”,對寧國商品額外減免3的稅率。

    這種表面尊敬、實則自主的態度,成為南武洲諸藩的生存策略。他們在官方文書中仍稱南洋母國為“上國”,君主即位時會遣使請求“冊封”,但涉及核心利益的決策從不退讓。

    聯邦二十七年,肅國要求肅秦國將鐵礦開采權移交肅國商人,遭到嚴詞拒絕,肅秦國首相在回復中寫道︰“武洲的資源,首先要滿足武洲的發展。”

    與越系十國的協同發展不同,南武洲三十三國因出自不同母國,始終未能形成統一陣線。聯邦二十四年成立的“南武洲互助會”,雖有三十三國加入,但僅在打擊海盜、共享氣象數據等非核心領域達成共識。

    涉及關稅協調、技術標準統一、資源分配等議題時,各國往往因利益分歧而擱置。

    競爭甚至多于合作。魯申國與晉唐國為爭奪一條鐵路的起點選址,各自向寧國、明國尋求支持,最終導致線路規劃延遲兩年。

    楚吳國與蜀齊國在蔗糖出口上相互壓價,使南武洲蔗糖在聯邦市場的價格三年內下跌17;遼簡國則利用與明國的特殊關系,壟斷了中武洲至南武洲的陸路運輸,引發其他國家不滿。

    這種明爭暗斗的格局,恰是南洋諸國關系的縮影。南洋十三國本身就存在領土糾紛、資源爭奪、貿易摩擦,這種競爭基因被南武洲諸藩完整繼承。

    周晉國與魯申國的邊境沖突,秦漢國對晉韓國的貿易制裁,楚吳國與蜀齊國的技術封鎖,都能在其母國的歷史糾葛中找到源頭。

    但即便如此,南武洲三十三國的發展成果仍不容忽視。經過八年建設,戰爭廢墟清理工作已完成92,重建城市47座,鋪設鐵路1800公里,總人口從初期的1120萬增至2530萬。

    農業上,通過引入虞國的高產種子和耕作技術,糧食自給率達到115,每年可向中武洲出口谷物80萬石;工業方面,建成鋼鐵廠17座、紡織廠34座、造船廠9座,基本滿足內部需求。

    聯邦統計局的報告顯示,南武洲的gdp年均增長率達18,是聯邦範圍內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

    這種增長雖依賴六大強國的技術與市場,但也證明其發展路徑的可行性,在聯邦體系中,通過依附強者、靈活博弈、務實發展,新興國家完全可以擺脫母國束縛,走出獨立的生存道路。

    至聯邦二十八年,南武洲三十三國已形成獨特的政治生態︰他們既非六大強國的附庸,也不再是南洋諸國的延伸,而是夾在兩大勢力之間的獨立力量。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4章 南武諸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4章 南武諸國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