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21章 煦洲悲歌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21章 煦洲悲歌

    大明聯邦誕生的時間並不長,官僚機構一直受到底下各國的監督,行動效率可謂是當世最強,這種行動效率在煦洲開發計劃啟動後展現得淋灕盡致。

    從武洲抽調的十萬聯邦軍,在接到命令後的第七天就完成集結。這些士兵大多參與過武洲清除行動,對\"開拓\"的流程熟稔于心。

    他們乘坐蒸汽運輸船,沿著煦洲沿岸航線南下,于當月月底抵達紅海港,清理周邊的土著,佔領了這座位于煦洲東北部的天然良港,選定其為共管區域的軍事樞紐。

    紅海港的擴建工程同步展開。聯邦工程兵部隊用帶來的蒸汽起重機卸載鋼軌,在一周內鋪設出三公里長的臨時鐵路,將碼頭與內陸的軍營連接起來。

    軍營采用模塊化設計,預制的木質營房、鐵皮倉庫、磚石堡壘按圖紙快速拼裝,三個月後便形成可容納五萬人的駐屯基地。

    各國移民的接收工作隨即啟動。第一艘抵達的明國蒸汽船\"江遠號\",搭載著四千三百名江北農民靠岸時,聯邦軍的登記系統已調試完畢。

    移民按家庭單位分組,登記姓名、年齡、技能後,男性青壯年被單獨編入訓練營,婦女與兒童則暫時安置在港口周邊的臨時安置區。

    訓練營的運作模式完全照搬武洲經驗。每天清晨五點,移民士兵便在操場集合,進行三小時的隊列訓練與槍械操演。

    他們使用的是聯邦統一配發的制式火槍,這種由虞國工廠量產的武器,射程雖不及各國精銳部隊的裝備,但勝在結構簡單、故障率低,適合短期速成訓練。

    射擊訓練被簡化到極致。教官只要求士兵掌握\"三點一線\"的瞄準要領,能在五十米距離內擊中人形靶即可。

    刺殺訓練則更直接,用捆扎的稻草模擬目標,反復練習突刺動作,直到形成肌肉記憶。每周進行一次綜合考核,不合格者會被調往後勤部隊,負責搬運物資、挖掘壕溝。

    裝備補給由聯邦財政與各國財政按比例分攤。明國承擔了首批三萬套軍服的制作,越國提供了十萬發子彈,虞國則負責供應火炮與蒸汽運輸車。這些物資通過定期往返的補給船隊運抵紅海港,再由鐵路分發至各訓練營。

    當第一萬名移民士兵通過考核時,\"煦洲開拓第一師\"正式成立。師長由明國抽調的青年將領趙承武擔任,他曾在大明聯邦對武洲作戰部隊當中服役,熟悉新式武器的應用。師部下設三個團,每個團配備兩門輕型火炮、十挺重機槍,以及五十輛用于運輸的蒸汽車。

    出征前的動員會上,趙承武沒有多余的講話,只是指著地圖上用紅筆標出的區域︰\"三天內抵達這片河谷,清除所有能動的東西,建立臨時據點。工兵營負責搭建防御工事,輜重營清理水源,衛生隊檢查營地周邊的植被,發現異常立刻上報。\"

    開拓師的推進遵循\"蠶食策略\"。每天清晨,先頭部隊會放出十支偵察小隊,攜帶指南針與地圖,向前推進五公里,標記出適合建立哨卡的位置。

    主力部隊則隨後跟進,用斧頭與炸藥開闢道路,在沿途設置鐵絲網與烽火台。遇到土著部落的聚居點時,通常會先進行警告射擊,如果對方有反抗跡象,便動用火炮轟擊,隨後步兵沖鋒清剿。

    在中北部的桑干河谷,第一師遭遇了當地最大的土著部落。該部落約有三千人,依托河流構築了木柵欄防御。趙承武沒有下令強攻,而是讓炮兵在河谷上游架設火炮,持續轟擊兩小時,待柵欄倒塌後,再派兩個團從左右兩翼包抄。

    戰斗持續不到半天便結束,土著的抵抗被瓦解,部落的茅草屋被付之一炬,灰燼被推土機推平,原地建起了編號\"017\"的移民安置點。

    安置點的建設有統一標準︰中心區域為行政樓與倉庫,外圍按網格劃分住宅區,每戶分配四十平米的土地與一套工具。衛生隊會對周邊兩公里範圍進行徹底清理,鏟除有毒的藤蔓,填埋積水的窪地,用石灰粉在居住區邊緣畫出隔離帶,防止毒蟲侵入。

    這種清理不僅針對土著,也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威脅。工兵部隊配備了特制的火焰噴射器,對密林進行焚燒,將樹木間距控制在五米以上,消除毒蛇的藏身之處。衛生兵則背著噴霧器,定期對營地周邊噴灑硫磺溶液,遏制蚊蟲滋生。

    聯邦軍的軍醫處編制了《煦洲防疫手冊》,詳細列出需要警惕的病癥︰持續發熱、皮膚紅疹、嘔吐腹瀉等,一旦發現便立即隔離。

    手冊中特別強調,飲用水必須煮沸後飲用,食物需徹底煮熟,傷口要用碘酒消毒。這些措施雖簡單,卻相當實用。

    對于這種大規模的環境改造,聯邦各國均無異議。朱昭熙在審閱開發總署的報告時,僅對\"清理效率\"提出要求︰\"每月推進的安全區域不得少于五十平方公里,移民安置點的存活率要保持在90以上。\"

    她的批復中沒有提及生態保護,其他國家的君主同樣如此,在他們看來,清除威脅移民生存的動植物,與清理土著一樣,都是開拓的必要環節。

    隨著第一師站穩腳跟,第二師、第三師陸續組建並投入行動。第二師由越國將領指揮,負責向西部的高原地帶推進,重點清理適合種植棉花的河谷。

    第三師由寧國將領帶領,沿著海岸線向北拓展,建立港口據點,保障後續移民的運輸線路。

    各師的推進速度並不快,平均每月僅前進三十公里。他們會在已控制的區域內反復巡邏,確保沒有漏網的土著或危險生物,待環境改造完成、防御工事穩固後,才會繼續向前。

    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源于武洲的經驗,急于求成往往導致反撲,緩慢而徹底的清理才能確保長期佔領。

    紅海港的移民接收量逐月增加。從最初的每月五千人,到半年後的每月兩萬人,各國都在加速轉移過剩人口。

    明國的第二批移民中,包含了三千名失業的紡織工人;越國送來的則多是破產的小商販;洪州共和國甚至把一些因草場糾紛入獄的牧民也編入移民隊伍,條件是\"在煦洲服役五年可赦免罪行\"。

    這些移民在抵達後,會先在紅海港接受一周的適應性訓練,學習識別煦洲的常見毒物、應對高溫天氣的方法。隨後,身體強壯者補充入開拓師,其余人則組成生產隊,跟隨部隊前往新建立的安置點,開墾荒地、種植作物。

    聯邦開發總署每季度會發布《煦洲進展報告》,用數據展示成果︰已建立安置點47個,移民總人數達18萬,開墾農田12萬畝,控制區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清理土著部落63個。報告中沒有提及具體的傷亡數字,只在附錄中用\"治安事件\"一詞籠統概括遭遇的抵抗。

    這種拉網式的清理,像一張緩慢收緊的網,不斷壓縮著土著的生存空間。他們有的退入更深的雨林,有的躲進干旱的沙漠,有的則試圖反抗,但面對裝備火槍與火炮的開拓師,這些抵抗往往以失敗告終。

    少數僥幸逃脫的土著,也難以在被破壞的環境中生存。

    聯邦軍並不急于將網收到底。他們按計劃推進,每月、每季度完成既定的清理與建設指標,如同工廠的流水線作業。

    在紅海港的指揮中心,牆上掛著的煦洲地圖,正以每月增加一塊綠色區域的速度更新,代表著移民控制的範圍在不斷擴大。

    按照這個進度,開發總署預計十年內可完成對煦洲中北部和北部的初步控制。屆時,移民人口將突破百萬,農田面積達到千萬畝,鐵路網絡連接主要安置點,港口的吞吐量足以支撐日常運轉。

    之後,便是按最初的約定,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將這片土地納入各國的封藩體系。

    在此之前,煦洲的清理仍將繼續。蒸汽船會不斷運來新的移民與物資,開拓師的火槍會定期響起,火焰噴射器會持續焚燒密林,石灰粉會日復一日地撒在安置點周圍。

    這一切,都在聯邦各國的默許與支持下進行,成為他們緩解內部矛盾、拓展生存空間的必要代價。而這片大陸上原本的主人,以及那些與人類共存千年的生靈,只能在不斷縮小的空間里,走向注定的結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1章 煦洲悲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1章 煦洲悲歌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