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20章 共管煦洲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20章 共管煦洲

    大明聯邦二十七年春,玄中城的聯邦議事大廳里,各國使節的皮鞋聲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沉悶的節奏。

    議事桌上堆疊的卷宗標注著“流民安置”“罷工記錄”“糧價波動”等字樣,最上面的《聯邦民生報告》用紅筆圈出關鍵數據︰各國城市貧民窟人口三年間增長47,手工業者失業人數突破兩百萬,因土地兼並引發的械斗平均每月達19起。

    越國代表率先開口說道︰“咱們越國易州府上周又有三千紡織工圍堵官府,要求恢復被削減的工錢。我們的工廠主說,再不降薪就要關門,虞國的機器織出的布,成本比我們低三成。”

    明國使節翻開賬本︰“江南的的農民和商人把七成耕地改種桑樹,糧田縮減導致米價半年漲了五成。江北的流民往南涌,每個縣城都擠滿了棚屋,疫病已經開始蔓延。”

    洪州共和國的代表搖頭︰“畜牧業的情況更糟。虞國的飼料添加劑讓他們的牛肉成本比我們低一半,牧民要麼破產,要麼往內陸遷,草原糾紛比去年增加兩倍。”

    這些抱怨指向同一個核心︰虞國的工業化進程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既帶動了聯邦整體生產力,也碾碎了傳統經濟的生存空間。

    各國的無產階級,破產農民、失業工匠、失地牧民——數量激增,他們聚集在城市邊緣,用罷工、請願甚至暴動表達不滿,成為懸在各國朝堂上的火藥桶。

    對資本家而言,這未必是壞事。寧國的紡織廠老板們私下交流時坦言︰“鄉下涌來的勞力多了,紡紗工的日薪從五個銅板降到三個,還得搶著干。”

    明國甦州的機床廠甚至把工時從十二個時辰延長到十四個,理由是“有的是人願意來”。但這種壓榨的代價是社會動蕩,越國上個月發生的紗廠縱火案,燒掉了三座車間,起因就是工頭克扣工錢。

    各國高層更清楚,無產階級的怒火最終會燒向政權。寧國皇帝朱奠培在密令中寫道︰“流民不是數字,是隨時可能燎原的火星。去年魯城的流民沖進糧倉時,士兵們根本不敢開槍,他們的父兄也在流民里。”

    解決之道在理論上清晰無比,中央研究所的農業專家測算過,若能將現有的糧食畝產再提高兩成,就能養活多出的人口。

    工業部的報告則顯示,若蒸汽機的普及率達到虞國水平,至少能創造三百萬個工作崗位。但現實是,各國的技術瓶頸短期內無法突破,改良農具的推廣需要時間,工廠建設依賴虞國的設備供應,遠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條路更直接︰移民。將過剩人口遷往未開發的土地,既能緩解本土壓力,又能開拓新的資源。

    但這個選項同樣受限,南武洲的清理剛結束,土地分配尚未完成;北武洲的凍土開發需要特殊技術,目前僅能維持小規模據點;東瀚洲的島嶼被寧國、揚國瓜分殆盡,早已沒有余裕。

    所有目光最終落在地圖上的一個區域——煦洲。

    這片橫跨南北的大陸,南部和中部已被越系十國掌控。三年前,越系諸國全力支持朱徽�H毖× 釷攣褡芾恚 魑 乇   金 狹慫嵌造闃弈喜亢橢心喜康目 お br />
    如今,越系十國已在那里建立了基礎設施,遷移人口超過兩五十萬,種植園的棉花、橡膠源源不斷運回本土,有效緩解了越國的資源壓力。

    但煦洲的北部和中北部仍是一片空白。這片區域比南部更廣闊,有可開墾的平原,有尚未探明的礦產,足夠吸納數百萬乃至千萬移民。問題在于,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讓越系十國獨佔整個煦洲,那將使越系十國真的有聯合起來打破現在的六強格局。

    “不能讓煦洲變成越國的後花園。”明國使節在閉門會議上態度堅決,“他們在南部的開發基本完成,再往北推進,整個煦洲都會被他們控制。”

    寧國代表附和︰“越系十國的商船現在已經沿著煦洲南部好運角建立收費據點了。真讓他們佔了北煦洲,我們的海軍就得繞道走。”

    虞國的立場則更注重實際。朱昭熙在給駐玄中城代表的指示中說︰“重點不是誰控制煦洲,是能不能盡快把人遷過去。只要能分流各國的過剩人口,共管也無妨。”

    經過七輪磋商,各國終于達成共識︰由聯邦出面,暫時托管煦洲北部和中北部,成立“煦洲開發總署”,統一規劃移民、分配土地、建設基礎設施,各國按人口比例分攤移民名額,開發成本由各國按工業產值比例承擔。

    這個方案無論是對于小國還是對于大國,都相當公平。越系十國保住了南部的既得利益,且在開發總署中獲得了相當重的話語權;明國、寧國阻止了越系十國的擴張,又能通過移民緩解國內矛盾;小國們則得到了參與開發的機會,避免被徹底邊緣化。

    最關鍵的條款藏在附則里︰“待各國完成內部調整,且煦洲北部開發初見成效後,再按貢獻度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實施封藩。”

    這意味著,當前的“共管”只是過渡,最終仍要回到傳統的勢力劃分模式,但至少為各國爭取了緩沖時間,明國可以繼續培養合格的繼承人,越系十國能鞏固南部的統治,虞國則能趁這段時間推進聯邦的技術標準化。

    關于煦洲北部的土著,整個會議期間無人提及。這種默契並非疏忽,而是基于共同的認知,之前的南洋和武洲的“清理行動”已經提供了範本。

    開發總署的第一份工作手冊里,有一頁未標注頁碼的附錄,寫著“治安維護”的具體措施︰移民點周圍設置鐵絲網,巡邏隊配備最新式的火槍,遇“土著襲擾”可“果斷處置”。

    各國的移民船隊在三個月後陸續啟航。明國的首批移民中,有七成是江北的失地農民,他們被集中在港口,領取統一的工具和三個月的口糧,登上開往煦洲的蒸汽船時,沒人知道等待自己的是肥沃的土地,還是與土著的沖突。

    越國的移民隊伍里則夾雜著不少失業的紡織工,工廠主們主動承擔了他們的船費,條件是“到了煦洲的種植園,要干滿五年”。

    虞國的蒸汽船隊承擔了半數運輸任務。這些排水量上千噸的貨輪,一邊運送移民,一邊裝載著鋼軌、蒸汽機、種子,在煦洲北部的海岸線卸下第一根樁子,開始修建名為“聯港”的碼頭——這里將成為聯邦共管區域的樞紐,也是各國移民踏上這片土地的第一站。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0章 共管煦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20章 共管煦洲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