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澤城的中央火車站,蒸汽機車噴出的白霧在站台彌漫。來自越國的商人周世昌緊了緊領口,盯著機車龐大的鋼鐵身軀。車輪與鐵軌摩擦的轟鳴震得地面發顫,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載重超過百噸的列車,這可是越國難以想象的交通工具。
三天前,他在同澤鋼鐵廠看到了更震撼的場景︰軋鋼機以每分鐘三米的速度吐出兩厘米厚的鋼板,切割誤差不超過一毫米。
車間主任告訴他,這種精度依賴于新研發的\"齒輪傳動校準系統\",能將動力傳輸的損耗控制在5以內。周世昌想要訂購虞國的機器應用到越國的造船廠上,可是虞國根本不賣這些機器。
這樣的場景,在聯邦各國的使團、商隊中不斷重演。大明聯邦二十六年,虞國的技術擴散已形成穩定路徑︰非涉密的基礎技術通過官方貿易輸出,中等技術以\"設備+操作手冊\"的形式轉讓,核心技術則嚴格控制,僅通過成品出口維持優勢。
虞國的蒸汽機標準化生產技術,是最先擴散的基礎技術之一。這套技術包含三個核心要素︰氣缸鑄造的砂型配比、活塞與缸壁的配合公差表、蒸汽壓力的動態調節公式。這些內容被編入《蒸汽機制造入門》,作為聯邦工業學校的教材公開出版。
明國江南制造總局的第一批學員,在虞國的機械廠實習三個月後,帶回了完整的生產圖紙。他們按圖制造的單缸蒸汽機,功率雖只有虞國同類產品的八成,但熱效率達到10,足以驅動紡織機和小型起重機。
甦州府的紡織作坊采用後,布匹日產量從十二匹提升至三十匹,帶動明國棉布在聯邦市場的份額提高了七個百分點。
鋼鐵冶煉的基礎工藝也在同步擴散。虞國公開的\"堿性轉爐煉鋼法\",通過加入生石灰去除鐵水中的硫、磷雜質,使普通鋼材的抗拉強度從300兆帕提升至450兆帕。
越國的會稽鋼鐵廠引入後,鐵軌的使用壽命從兩年延長至五年,鐵路維護成本下降60。
這些技術的擴散,依賴于聯邦統一的度量衡體系。虞國主導制定的\"毫米公斤秒\"標準,已被十五個成員國采納。寧國的造船廠用這套標準制造的船用鋼板,與虞國生產的螺栓完美適配,解決了長期困擾的\"零件不通用\"問題。
比基礎技術更高一層的中等技術,以\"設備+培訓\"的模式輸出。虞國的機床廠推出的\"通用車床\",能加工直徑500毫米以內的零件,進給精度達0.05毫米。購買設備的國家需派遣技工到虞國培訓三個月,學習如何使用游標卡尺、制定加工流程。
洪州共和國的農機廠購入二十台通用車床後,犁鏵的加工誤差從1.5毫米降至0.3毫米,裝配後的犁地深度一致性提高,使小麥畝產增加12。其總統在議會演講時承認︰\"虞國的機床,讓洪州的農業機械化提前了五年。\"
化工領域的\"煤焦油分離技術\"也以類似模式轉讓。虞國向聯邦各國開放的蒸餾塔設計,能從每噸煤焦油中提取30公斤苯、20公斤甲苯。揚國的染料廠用這些原料生產的苯胺紫,成本僅為天然紫膠的三分之一,迅速佔領聯邦的紡織市場。
這些技術轉讓並非無限制。虞國在合同中明確規定,設備的核心部件如車床的主軸、蒸餾塔的耐熱襯里)必須從虞國進口,且不得用于軍事生產。越國曾試圖將通用車床改造為火炮炮管加工設備,被虞國暫停技術供應三個月,直到其承諾恢復民用用途才解禁。
對于涉及國防和高端工業的核心技術,虞國采取嚴格封鎖。鉻鎳合金的冶煉配方、高壓鍋爐的焊接工藝、精密儀器的校準方法等,均被列為\"絕密\",相關研究人員需簽訂終身保密協議。
但這並不妨礙成品出口。虞國生產的鉻鎳合金鋼板,被寧國用于制造巡洋艦的裝甲,抗彈性能比普通鋼材提升兩倍;輸出給明國的高壓鍋爐,能承受16大氣壓的蒸汽壓力,使明國的火力發電站效率提高40。
這種\"只賣成品不賣技術\"的策略,形成了獨特的依賴關系。洪州共和國的石油開采設備,核心的鑽頭必須從虞國進口,每只鑽頭的使用壽命是洪州自制產品的五倍。
聯邦各國並非沒有嘗試突破。明國的江南制造總局秘密仿制鉻鎳合金,歷經百次試驗,成品的耐腐蝕性仍只有虞國產品的六成;越國的間諜竊取了高壓鍋爐的圖紙,但因無法解決焊接時的應力問題,試制的鍋爐在試壓時爆炸,造成三名工匠死亡。
推動技術擴散的,是各國主動的學習熱情。虞國大部分工業學校的留學生中,60來自明國、越國、寧國,他們的課程表與虞國大部分學生完全一致,從機械制圖到材料力學,考試標準毫無差別。
寧國的留學生李涼,在虞國中央研究所實習期間,記錄了整整五本筆記,詳細記載蒸汽機的熱損失數據。回國後,他設計的改進型蒸汽機,將煙箱溫度降低15c,節省燃料8。寧國皇帝破格提拔他為海軍軍械局總工程師,負責艦船動力系統的改造。
學者的交流也促進了技術傳播。明國的物理學家周敦儒,在虞國參加學術會議時,接觸到\"能量守恆定律\",回國後撰寫《力學新說》,系統介紹f=a公式在工程中的應用。這本書被明國軍方列為必讀書籍,炮兵部隊據此調整火炮的後坐力計算,命中率提高20。
甚至間諜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技術普及。洪州共和國的情報人員偷取的《公差與配合手冊》,雖被加密處理,但其中的基礎數據如間隙配合、過渡配合的適用場景)仍被洪州的機械廠破解並采用,使零件合格率從65提升至82。
到大明聯邦二十六年年底,聯邦各國的工業面貌已發生顯著變化。明國的鋼鐵產量突破五十萬噸,鐵路里程達到一千公里;越國的紡織廠數量增加一倍,蒸汽織機的普及率達70;寧國的造船廠能建造三千噸級的蒸汽貨輪,航速比帆船提高兩倍。
這些變化並非孤立存在。明國生產的鋼材,通過鐵路運到周邊國家,用于制造紡織機械;越國的布匹,經寧國的貨輪運往洪州,換取石油;洪州的原油,提煉後供虞國的汽車試驗場使用。一個跨國家的工業鏈條初步形成。
虞國的中央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聯邦的工業產值三年間增長80,其中70的增長來自技術擴散帶來的效率提升。
報告特別指出︰\"當明國的機床開始生產符合標準的螺栓,當越國的染料廠能穩定供應苯胺紫,當寧國的貨輪按時抵達每一個港口,聯邦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才算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