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15章 人選想法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15章 人選想法

    對內情報部根據這些批注展開二次調查。他們調取了這一百四十五人的所有公開記錄︰學校成績單、工作考核表、醫療檔案、甚至工會的調解記錄。

    在勞動黨中央的臨時會議上,朱昭熙給中央成員仔細分析著這些人選,“先看這組。”她抽出標記“工業技術”的檔案夾,里面是三十七份青年技術骨干的資料,“逐個過,重點看三點︰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在團隊中的協作能力、對制度的理解深度。”

    勞動黨中央組織部部長率先拿起李偉的檔案︰“雲隴省煤礦的機電班班長,處理過三次重大設備故障。去年透水事故中,他臨時改裝的排水電路比標準方案效率高40,但事後提交的報告里,只字未提個人貢獻,全在分析流程漏洞。”

    “他的技術總結里提到‘設備標準化才能減少故障’,這個思路對。”朱昭熙在筆記本上記下名字,“但年齡差太大,超過了預期區間的上限,暫不納入核心考量。”

    接下來討論的是陳梅的檔案。農藝師的記錄顯示,她在鹽堿地改良項目中,不僅提出了七套實施方案,還說服三個鄰近農莊共享試驗數據,最終使改良成本降低27。

    “她在支部會議上的發言記錄里說過︰‘集體農莊的優勢不在規模,在技術共享’。”對內情報部部長念出摘要,“家庭成分里的‘地主祖父’,經核實,他家在改革之前,主動上交了土地,還擔任過農莊的技術顧問,沒有抵觸記錄。”

    朱昭熙點頭︰“放在備選池。但注意她的晉升路徑——從技術員到農藝師用了五年,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成果支撐,這種穩步成長的更值得關注。”

    三個小時的篩選後,名單從一百四十五人縮減到十七人。當最後一份檔案被歸類時,朱昭熙突然開口︰“這里面女性有多少?”

    統計局長翻查記錄︰“三人。陳梅之外,還有坤澤機械廠的繪圖員周玲,能獨立完成蒸汽機總裝圖;翠南省供銷社的會計吳敏,設計過農莊的物資調配算法。”

    “把這三人的檔案單獨整理,明天給我詳細報告。”朱昭熙合上筆記本,“今天就到這里。”

    會議室只剩她一人時,朱昭熙從抽屜里取出另一份文件——《虞國人口結構分析》。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中女性佔72,但在縣處級以上職務中,女性比例僅為17;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的女性委員佔比21,軍事委員會則不足10。

    她用紅筆在數據旁批注︰“制度設計的平等,不等于執行中的平等。”

    這種差距的根源,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十年前推動《男女同工同酬法》時,有老黨員當面質疑︰“女人家管不好礦山,扛不動鋼軌,憑什麼拿一樣的工錢?”直到她帶著女工突擊隊完成了鐵路隧道的襯砌工程,這些聲音才逐漸平息。

    但隱性的阻力從未消失。去年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代表提議“女性公務員可提前五年退休”,理由是“便于照顧家庭”;軍隊的晉升考核中,女性將領的體能標準雖已降低,通過率仍比男性低30。

    這些細節都被她記在《制度執行偏差記錄》里。最新的一條是︰“雲隴省煤礦的井下作業,女性礦工佔比不足3,並非能力問題,而是招工簡章里寫著‘優先錄取男性’。”

    朱昭熙揉了揉太陽穴,起身走到地圖前。圖上標注的二十七個重點區域,都是她親自考察過的地方。

    在翠南省的白鴿村,她見過婦女主任王秀蓮用算盤算出最優分糧方案,比縣糧站的算法節省15損耗;在坤澤機械廠,女繪圖員周玲發現的齒輪嚙合誤差,避免了整批蒸汽機的返工。

    這些人證明,女性在任何領域都能勝任,甚至做得更好。但她們的晉升速度普遍慢于男性,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慣例”,提拔干部時,“穩重”“有魄力”等模糊標準,最終往往指向男性。

    “必須打破這種慣例。”她對著遠處熙熙攘攘的人群自語。權力交接的核心,不僅是職位的更替,更是制度精神的延續。如果下一任核心層仍是男性主導,那些隱性的偏見就會卷土重來,甚至固化為新的規則。

    她要找的女性候選人,不能是“象征性代表”,必須具備三個特質︰首先,有十年以上的基層實踐,懂生產規律,知道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一台機床的加工精度誤差允許多少,這樣才能識破“假大空”的匯報。

    其次,必須經歷過制度沖突——處理過“同工不同酬”的糾紛,應對過“女性不適合 成為領導人”的質疑,這樣才能在復雜局面中守住原則。

    最後,要理解“制度的彈性”,知道哪些規則必須剛性執行如選舉權、受教育權),哪些可以靈活調整如產假安排、崗位適配),在堅持平等的同時,不脫離現實土壤。

    朱昭熙翻開周玲的檔案。二十二歲的繪圖員不僅能繪制精密圖紙,還主導了“標準化零件庫”的建設,將機械廠的零件種類從1200種精簡到850種,生產效率提升40。

    她的政治參與記錄里有個細節︰在車間支部討論“女性晚班安排”時,她沒有直接反對“女性不上晚班”的提議,而是算了一筆賬,晚班的設備故障率比白班高18,需要更細心的操作者,最終說服支部保留了女性晚班組,條件是“每兩小時輪換一次”。

    “懂得用數據說話,而不是空談平等。”朱昭熙在檔案上畫了個星號。

    吳敏的檔案同樣亮眼。二十三歲的供銷社會計設計的“滾動式物資調配法”,讓翠南省的化肥供應周期從15天縮短到7天,避免了春耕時的斷供。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賬本上的數字,就是老百姓的日子。算清楚了,才能讓大家信得過制度。”

    “扎根經濟基層,理解制度的物質基礎。”朱昭熙同樣做了標記。

    相比之下,陳梅的優勢在于系統性思維。她的鹽堿地改良方案不僅包含技術參數,還附帶了“農民培訓計劃”——知道光有好種子不夠,還得教會農民看土壤ph值,這樣技術才能真正落地。

    朱昭熙想起三年前視察農場時,陳梅指著試驗田說的話︰“社會主義農業不是靠口號增產,是靠每一寸土地的改良,每一株稻穗的選種。”

    這三個人,各有側重,卻有一個共同點︰她們的成長路徑完全依賴制度提供的機會——周玲靠技術比武進入機械廠,吳敏因掃盲班識的字,陳梅是第一批享受免費農業培訓的農家女。

    她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命運與制度的好壞直接相關,也更能守住制度的初心。

    朱昭熙在三人的檔案上分別寫下培養方向︰周玲側重工業標準化,吳敏側重經濟調配,陳梅側重農業技術推廣。接下來的五年,她們需要在更復雜的崗位上歷練,從車間到工廠管理,從農莊到農業廳,從具體事務到政策制定。

    她沒有設定明確的“繼承人”,而是要形成一個核心團隊。權力結構不該是金字塔,而應是相互支撐的網絡,這樣才能避免個人意志對制度的偏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5章 人選想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5章 人選想法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