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13章 理論科學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13章 理論科學

    這個結論解釋了蒸汽機效率的瓶頸 —— 燃料燃燒產生的熱能,只有一部分能轉化為機械功,其余部分必然以其他形式耗散。

    基于此,詹鐵娃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具體路徑︰增加鍋爐壓力從原來的 8 大氣壓提升至 12 大氣壓),減少氣缸散熱采用石棉保溫層),改進冷凝器設計降低排氣溫度)。

    這些措施在新型蒸汽機上應用後,熱效率從 8 提升至 14,雖然仍遠低于後世水平,但在當時已是革命性的進步。同澤鋼鐵廠的動力車間采用新機型後,每月節省的煤炭足以供應三個中型農莊的全年用度。

    詹鐵娃並未止步于此。他進一步研究了不同溫度下的能量轉化規律,提出了 “熱力學第二定律” 的雛形︰“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這條規律直接指導了制冷機的研發 —— 虞國的食品加工廠首次實現了肉類的低溫儲存,保質期從 3 天延長至 20 天。

    在他的推動下,蒸汽機的標準化生產成為可能。詹鐵娃主持制定的《蒸汽機制造標準》,詳細規定了 37 項核心參數︰氣缸直徑的允許誤差±0.05 毫米)、活塞與缸壁的配合間隙0.120.15 毫米)、閥門開啟的時間精度誤差不超過 0.02 秒)。

    這些標準的推行,使蒸汽機的故障率從 23 降至 5 以下,為工業化的鋪開奠定了基礎。

    與劉敦、詹鐵娃的研究相呼應,劉希望在化學領域的突破,徹底終結了 武洲學者們提出的“燃素說” 的統治。

    作為蒸汽機項目組的副總工程師,他的工作聚焦于鍋爐燃料的燃燒效率,卻在實驗中發現了一個與傳統理論相悖的現象︰煤炭燃燒後,剩余灰燼的質量遠小于原煤,但若將燃燒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總質量反而增加了。

    這個發現促使他重新審視 “燃素說”,該理論認為,燃燒是物質釋放 “燃素” 的過程,質量減少是因為燃素逸出。劉希望設計了密閉燃燒實驗︰將定量的木炭放入密封容器,加熱至燃燒,同時測量容器內氣體的變化。

    結果顯示,容器內的 “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含量顯著增加,且增加的質量恰好等于木炭減少的質量與消耗的 “活空氣”即氧氣)質量之和。

    基于此,他提出了 “燃燒的氧化理論”︰“燃燒並非釋放燃素,而是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化物的過程。” 這個理論不僅解釋了質量變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為冶金和化工生產提供了科學指導。

    在煉鐵領域,傳統的 “木炭還原法” 被重新優化。根據氧化理論,劉希望計算出 “鐵礦石與焦炭的最佳配比”︰每百公斤鐵礦石需搭配 28 公斤焦炭,才能確保氧化鐵被充分還原,同時避免碳過量導致生鐵含碳量過高。

    這一配比使高爐的出鐵率提升了 15,焦炭消耗降低了 12。

    在制堿工業中,氧化理論的應用更為直接。劉希望指導化工廠用 “氯堿法” 生產純堿︰通過電解食鹽水,生成氫氧化鈉、氯氣和氫氣,再用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制取碳酸鈉。

    這套工藝相比傳統的 “草木灰提取法”,產量提升了近百倍,且純度達到 99,為玻璃、肥皂等工業提供了充足原料。

    同屬項目組的薄希兒,則在氣體研究方面填補了理論空白。他的工作始于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蒸汽機的氣缸內,蒸汽壓力的變化與溫度、體積的關系總是難以預測,導致活塞運動不穩定。

    為了找到規律,薄希兒設計了一套氣體實驗裝置︰用一個帶有活塞的玻璃氣缸,精確控制溫度和體積,測量不同狀態下的氣體壓力。經過上千次實驗,他總結出三條基本定律︰

    “薄希兒第一定律”︰在溫度不變時,氣體的壓力與體積成反比。這條規律直接應用于蒸汽機的氣缸設計,工程師們據此計算出最佳壓縮比,使蒸汽的膨脹效率最大化。

    “薄希兒第二定律”︰在體積不變時,氣體的壓力與溫度成正比。基于此,鍋爐的安全閥設定被重新校準,避免了因溫度驟升導致的超壓爆炸。

    “薄希兒第三定律”︰在壓力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與溫度成正比。這條定律指導了蒸汽管道的鋪設,根據環境溫度變化,預留出管道伸縮的空間,減少了冬季凍裂、夏季膨脹的故障。

    這三條定律後來被合並為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或者被稱為薄希兒三定律,用數學公式表達為 pv=nrt壓力 x 體積 = 物質的量 x 常數 x 溫度)。

    這個方程的出現,使蒸汽動力的計算從 “經驗估算” 轉變為 “精確推導”,為汽輪機、內燃機的後續研發埋下了伏筆。

    在電學與磁學領域,蘭克林的 “電荷理論” 和吳拉弟的 “電磁感應理論”,則為電力應用掃清了障礙。蘭克林通過一系列實驗包括著名的 “風箏引電” 模擬實驗),提出 “電荷有兩種,同種相斥,異種相吸,總量守恆”。

    這一理論解釋了靜電現象的本質,指導了避雷針的改良 —— 虞國的高層建築和工廠煙囪,都安裝了基于電荷引導原理的防雷裝置,雷擊事故減少了 80。

    吳拉弟的研究則更具應用導向。他在實驗中發現,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會產生電流,且電流大小與磁場強度、導體運動速度成正比。

    這個發現直接促成了發電機的改進︰通過調整線圈匝數和轉速,可以精確控制輸出電流,使電力供應從 “不穩定” 變為 “可調控”。

    數學領域的突破,為所有基礎研究提供了工具支撐。劉敦與薄尼合作發表的《微積分初步》,系統闡述了 “導數” 與 “積分” 的概念︰導數可用于計算物體的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為力學分析提供了精確方法。

    積分則能解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體積計算問題,在船舶設計中,工程師們用積分計算船體的排水體積,使浮力計算誤差從 5 降至 0.5。

    婁努力團隊的應用數學研究,則更貼近工程實踐。他們開發的 “有限元分析法”,將復雜的橋梁結構分解為數百個簡單單元,通過計算每個單元的應力分布,預測整體的承重能力。

    用這種方法設計的鐵路橋梁,載重能力提升了 30,且節省了 15 的建材。在流體力學領域,他們推導出的 “管道阻力公式”,指導了輸水、輸氣管道的直徑選擇,使流體輸送效率最大化。

    生物學與農業科學的進展,則從另一個維度支撐著工業化進程。馬斯的農業改良實踐,基于 “作物輪作” 和 “優選育種” 兩個核心方法。

    他通過實驗證明,在同一塊土地上,按 “小麥  豆類  休耕” 的順序輪作,土壤肥力可保持穩定,畝產比連作小麥提升 40。在育種方面,他篩選出的 “虞麥 3 號” 品種,抗病性強,成熟期比傳統品種縮短 15 天,為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提供了糧食保障。

    精密儀器的發展,是所有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物質基礎。虞國的儀器廠已能生產精度達 0.01 毫米的游標卡尺、測量範圍 01000c的溫度計、誤差不超過 0.1 毫米汞柱的氣壓計。

    這些儀器的普及,使工業生產從 “目測估算” 進入 “數據控制” 時代,同澤鋼鐵廠的軋鋼車間,工人用精密溫度計控制鋼坯加熱溫度,使鋼板的硬度誤差控制在 5 以內;紡織廠通過測量紗線的直徑和張力,確保布匹質量均勻。

    這些基礎科學的進展,如同鋪設在大地上的鐵軌,看似平淡,卻承載著工業化的列車穩步前行。

    此時的虞國,已悄然完成了從經驗型社會向理論指導型社會的轉變。工匠們開始主動學習力學公式,工程師們在設計圖紙上標注能量轉換效率,農民們用輪作計劃安排農事。這種轉變沒有驚天動地的宣言,卻在日復一日的生產實踐中,重塑著這個國家的筋骨。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3章 理論科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3章 理論科學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