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12章 夯實基礎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12章 夯實基礎

    虞國的工廠里,這種“夯實基礎”的思路體現得更為具體。同澤鋼鐵廠投資改造了三條軋鋼生產線,將鋼板厚度公差從±0.8毫米控制到±0.3毫米;坤澤機械廠引入“分工流水制”,把蒸汽機零件分解為128道工序,每個工人專注于單一環節,廢品率下降60。

    全國的度量衡局統一了“毫米”“公斤”“秒”的標準器,定期校準工廠量具,確保“圖紙上的1毫米,到成品上還是1毫米”。

    普通工人的技能培訓也同步跟進。聯邦勞動黨開辦的夜校里,《機械制圖》《材料力學基礎》《公差與配合》等課程的報名人數激增。

    雲隴省煤礦的機械維修工王鐵山,通過學習,已能看懂復雜的齒輪箱裝配圖,他在結業考試的時候感慨道︰“以前憑手感修機器,現在按圖紙調間隙,這才是真本事。”

    這種全民性的技術消化,反映在宏觀數據上︰虞國的工業產品合格率從之前的72提升至91,設備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延長了一倍,單位產值的能耗下降23。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傳承體系,從大學的理論教育,到工廠的師徒傳授,再到研究所的持續改進,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

    朱昭熙在審閱年度經濟報告時,特別關注了“技術擴散速度”指標︰蒸汽拖拉機在農莊的普及率達到68,比上年提高15;紡織廠的自動織布機使用率92,工人能熟練處理常見故障。

    甚至偏遠地區的鐵匠鋪,也開始采用“標準化模具”鍛造農具。這些數據讓她確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正在真正落地生根。蒸汽動力、鋼鐵冶煉、化工基礎等主干已枝繁葉茂。

    朱昭熙每次視察時,都會在“材料科學”實驗室前駐足良久,沒辦法只有根系扎得足夠深,未來的技術之樹才能長得足夠高。

    虞國中央研究所的公告欄上,新貼出的《基礎學科進展通報》前圍滿了人。與以往不同,這份通報沒有羅列具體的技術參數,而是用簡潔的文字宣布︰“經核驗,劉敦同志提出的‘運動三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通過重復性驗證,相關理論納入聯邦基礎科學教材。”

    這個消息在科研圈的震動,不亞于一年前武洲行動的公開。自虞國建立以來,無論是蒸汽機的改良還是艦船設計,都遵循著 “經驗先行” 的路徑,工匠們憑借多年實踐總結規律,科學家們則負責將這些規律歸納成可復用的公式。

    但這種模式始終存在瓶頸︰當遇到從未見過的機械結構或運動狀態時,經驗便失去了指導意義。

    劉敦的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點。他在同澤鋼鐵廠的機械車間觀察了七年,記錄了超過兩萬組數據︰從蒸汽錘的打擊力度與工件變形的關系,到傳送帶的速度與齒輪磨損的關聯。這些原始記錄被整理成厚厚的手稿,堆滿了他的辦公室。

    轉折點出現在一次意外。五年前,車間的起重機鋼纜斷裂,吊起的鑄件墜落,砸中地面的同時,旁邊的工具台也發生了位移。當時的工程師們將原因歸咎于 “鋼纜質量缺陷”,劉敦卻注意到一個細節︰鑄件墜落的距離與工具台的位移量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固定比例。

    他以此為起點,設計了一系列受控實驗。在研究所的力學實驗室里,他讓不同質量的鋼球從不同高度落下,測量撞擊後平台的反作用力;用彈簧連接兩個滑塊,記錄它們在踫撞前後的速度變化。這些實驗持續了三年,最終提煉出三條核心規律︰

    “第一定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這條規律解釋了為什麼蒸汽機車啟動時,車廂會產生向後的 “慣性力”,也為機床的固定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重型車床必須澆築混凝土基座,以抵消加工時的反作用力。

    “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 劉敦用精確的數學公式表達為 f=a,其中 f 代表力, 是質量,a 是加速度。

    同澤鋼鐵廠的工程師們用這個公式重新計算了沖壓機的動力參數,將能耗降低了 18,同時避免了因過載導致的機械故障。

    “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這條定律直接影響了艦船設計 —— 螺旋槳對水的推力,必然會受到水的反作用力,因此船身的重心必須精確計算,否則會產生危險的側傾。

    虞國最新下水的巡洋艦,正是依據這一原理調整了配重,在試航中經受住了八級風浪的考驗。

    更具突破性的是 “萬有引力定律”。劉敦通過分析欽天監天文觀測數據,提出 “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與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這個發現起初被認為 “與工業無關”,直到礦業工程師應用它改進了礦井提升機的配重計算,才顯現出實際價值 —— 根據引力公式優化後的配重方案,使提升機的能耗降低了 23。

    劉敦在提交給中央研究所的論文結尾寫道︰“這些規律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對工匠們長期實踐的科學總結。它們的價值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預測未知,當我們設計一台新機器時,無需再依賴試錯,通過公式計算就能預判其運行狀態。”

    幾乎在劉敦完善力學理論的同時,詹鐵娃的團隊在熱力學領域取得了同樣重要的突破。作為蒸汽機改良項目的總工程師,詹鐵娃的工作環境比劉敦更貼近生產一線 。

    他的辦公室就設在同澤鋼鐵廠的動力車間旁,牆上掛滿了不同型號蒸汽機的剖面圖,桌上的筆記本記錄著每次調試的參數︰蒸汽壓力、活塞行程、輸出功率、煤耗量。

    “能量守恆定律” 的發現,源于一個困擾業界多年的問題︰為什麼同樣參數的蒸汽機,實際輸出功率總是低于理論計算值?當時的普遍解釋是 “機械摩擦損耗”,但詹鐵娃通過精確測量發現,即使將摩擦因素考慮在內,仍有近 30 的能量 “不翼而飛”。

    他設計了一套特殊的測量裝置︰在蒸汽機的鍋爐、氣缸、冷凝器分別安裝溫度計和壓力計,實時記錄能量輸入與輸出。經過一年的連續監測,他得出結論︰“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總量保持不變。”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2章 夯實基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12章 夯實基礎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