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城公約》簽署的同時,坤澤城的中央研究所里,各科研機構仍然在晝夜不息的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研究。金屬研究第二實驗室的趙啟明正在記錄著第17組數據︰鉻鎳合金在300c持續受力下,疲勞壽命達到2100小時,較上月提升12。
這個結果讓他松了口氣——這意味著虞國的蒸汽輪機葉片終于能承受更高的工作溫度,單機功率可再提升15。
研究所的走廊里,貼著最新的《科研優先級清單》,由朱昭熙親自審定。排在首位的是“合金材料系列研究”,細分出結構鋼、耐熱合金、耐腐蝕合金三個方向;其次是“煤炭衍生物提純”,涵蓋焦炭改良、煤焦油分離技術;最後是“石油初步加工”,重點突破蒸餾工藝與輕質油穩定性控制。
每個方向後都標注著明確的量化指標,比如“年底前實現鉻鎳合金量產成本降低30”“煤焦油中苯提取純度達到99.5”。
這種高度量化的研究模式,源于朱昭熙在政治局會議上的明確指示︰“材料是工業的骨骼。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要落地,就得讓蒸汽機能更耐用,鐵軌能承受更重的載荷,管道能輸送更復雜的介質。在沒有完全消化這些之前,任何跨越式的技術都可能變成空中樓閣。”
合金研究室的工作日志上,詳細記載著每種配方的實驗過程。普通碳素鋼的含碳量從0.2到1.2梯度測試,加入錳、 等元素後的力學性能變化被制成表格。
鉻鎳合金的配比經過237次調整,最終確定“18鉻+8鎳”的基礎配方,在此基礎上微調其他元素比例,以適應不同場景,用于蒸汽管道的型號增加鉬元素提升耐熱性,用于船舶外殼的則增加銅元素增強抗海水腐蝕能力。
研究員們的工作節奏嚴格遵循“實驗分析迭代”的循環。每天晨會,各組匯報前24小時的測試結果,遇到瓶頸便集體討論。
當鉻鎳合金的焊接性能始終不達標時,他們沒有急于嘗試新配方,而是用顯微鏡反復觀察焊縫組織,最終發現問題出在焊接電流的穩定性上。調整參數後,焊縫強度從母材的70提升至92,滿足了高壓容器的制造標準。
生產轉化同樣按部就班。同澤鋼鐵廠的三號車間被改造成合金量產線,從中央研究所接收的不僅是配方,還有全套《工藝標準手冊》︰從礦石預處理的酸堿度控制,到熔煉時的溫度曲線,再到軋制時的壓下量分配,每個環節都有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參數。
車間主任李建國拿著手冊感慨︰“以前憑經驗煉鋼,現在按數據煉鋼,廢品率從8降到了1.2,這就是科學的力量。”
煤炭化工研究區的進展則體現在生產線上。虞國最大的焦化廠將煤焦油分離車間擴建了三倍,采用新研發的“階梯式蒸餾塔”,通過精確控制不同溫度段的餾分,將苯、甲苯、二甲苯的分離效率提升至85。
這些產物被直接送往坤澤城的化工廠,制成染料、炸藥和橡膠替代品,虞國的紡織廠終于擺脫了對天然染料的依賴,軍工生產所需的炸藥原料也實現了自給。
研究員周明遠的團隊專注于焦炭質量改良。他們發現,將原煤在隔絕空氣的環境下加熱至1050c,並保持48小時恆溫,產出的焦炭固定碳含量可達89,比傳統工藝提高6個百分點。
這種高純度焦炭用于高爐煉鐵,可使焦比每噸鐵消耗的焦炭量)從0.8噸降至0.65噸,僅此一項,全國鋼鐵廠每年就能節省120萬噸煤炭。
但他們沒有止步于此。周明遠在實驗報告中寫道︰“當前焦炭強度仍不足以滿足3000立方米以上高爐的需求,需進一步研究煤種配比與加熱速率的關系。”這份報告被標注為“待解決問題”,貼在研究區的公告板上,成為下階段的攻堅目標。
石油加工實驗室的規模相對較小,僅六台蒸餾設備和三套檢測儀器。研究員們處理的原油來自洪州共和國的進口,每月配額僅500噸,虞國本土特別是南部地區,有著大量的石油,所以朱昭熙也無意過早涉足海外石油爭奪,而是將研究重點放在“基礎工藝儲備”上。
他們的核心成果是一套“三段式蒸餾法”︰將原油在常壓下加熱至180c,分離出汽油組分;繼續加熱至360c,收集柴油餾分。
剩余重油則送入減壓蒸餾塔,提取潤滑脂原料。這套工藝雖簡單,卻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通過添加少量氫氧化鈉,汽油的穩定性從7天提升至30天;用氯化鈣脫水法處理柴油,使其凝固點從5c降至15c,滿足寒冷地區使用需求。
實驗室主任在月度總結中明確寫道︰“當前成果僅作技術儲備,暫不投入工業化生產。需等待國內煉油設備制造能力匹配後,再分步推進。”
這與朱昭熙的整體規劃一致——在沒有足夠的機械加工精度和標準化生產能力前,貿然上馬石油煉化項目,只會造成資源浪費。
中央研究所的檔案室里,鎖著一份更敏感的文件︰內燃機樣機設計圖。早在三年前,朱昭熙就提供了基礎原理草圖,研究員們按此試制出單缸樣機,排量2.3升,功率8馬力,熱效率12。
但這份成果被嚴格保密,僅五人有權查閱,且明確規定“禁止進行任何量產準備”。
朱昭熙在審閱樣機報告時批注︰“技術成熟度未達標準。當前的氣缸材料無法承受持續高溫,點火系統穩定性不足,燃料供應精度誤差超過5。
更重要的是,整個工業體系尚未準備好配套生產,精密鏜床的加工精度還差0.02毫米,標準化螺栓的合格率僅78。此時推出,只會暴露技術短板。”
這種“刻意壓制”的策略貫穿于所有前沿研究。無線電報的傳輸距離突破了50公里,仍只用于軍事試驗,未向民用開放;甚至連已經成熟的電弧煉鋼法,也僅在同澤鋼鐵廠保留一條試驗線,未大規模推廣。
朱昭熙的考量在行政會議上多次強調︰“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標準化’與‘規模化’。蒸汽機能穩定運轉一萬小時,鐵軌能承受百噸載荷,螺絲釘的尺寸誤差不超過0.1毫米。
這些看似基礎的東西,比任何新奇技術都重要。在這些沒做到之前,任何跨越式發展都是虛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