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285章 大國改革(四)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285章 大國改革(四)

    為鼓勵平民入學,他推出 “入學補貼制”︰凡農家子弟入學,每月可領兩斗米、一尺布,足夠維持基本生活;學業優異者,畢業後直接進入國營工廠任技術員,薪資是普通工人的兩倍。

    此舉雖遭官員和資本家非議,卻得到了新興工業階層的支持,首年便有三萬余名平民子弟入學,遠超預期。

    更深遠的改革,藏在 “技術引進與本土化” 的細節里。明國的工業底子薄,基本上都是靠著當年朱昭熙還在大明的時候發展起來的,根本跟不上時代,單靠自身積和洪州共和國的技術支持,也難以追趕上其他國家。

    一方面朱祁鈞派遣留學生赴其他大國學習,要求 “學技術更要學方法”;另一方面,允許虞國的技術專利在明國使用,但附加條件,必須與明國的工廠合作生產,且需培養至少五名明國工匠掌握核心技術,就算有些技術已經是其他國家比較落後的,那也能夠補足明國底蘊。

    這些改革,表面看與政治體制無關,實則在悄然改變明國的權力結構。工部的官員多出身平民或新興工匠階層,他們憑借技術與效率獲得話語權,逐漸制衡著傳統士紳和資本家。

    技藝學堂的畢業生進入工廠、礦山,成為新的社會力量,對 “勞心者治人” 的舊觀念產生沖擊。

    朱祁鈞對此心知肚明,卻不點破。畢竟他也清楚,國家要強大,得有人種地、有人打鐵、有人讀書。種好地、管好家,技術跟上時代,這國自然就穩了。 這種 “各司其職” 的論調,既安撫了士族,又為新階層的崛起留出空間。

    他的改革,沒有響亮的口號,沒有激進的舉措,卻在封建制度的框架內,悄然注入了工業化的基因。

    明國的鋼鐵產量,在改革推行的第三年便突破每年十萬噸,雖仍不及虞國,卻已是三年前的五倍;技藝學堂培養的技術員,開始進入軍隊、官府,參與武器改良與河道治理。

    這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家,正沿著一條獨特的路徑前行,它保留著宗室的尊榮,卻用工業標準瓦解著世襲的特權;它維持著封建的外殼,卻借教育普及孕育著新的生產力。

    揚國的改革進程,自始至終帶著一種與時代節奏微妙錯位的從容。這種從容的根源,在于其權力結構的特殊性,國君朱瞻壕自大明聯邦二十年起便常駐玄中城,擔任聯邦事務總理,主持聯邦層面的協調工作,揚國本土政務已全權移交太子朱祁鑄打理。

    這種 “國君在外、太子主內” 的格局,使得揚國的制度調整既無法像越國那般由君主親自主導、雷厲風行,也難以如寧國般借疆域擴張的契機倒逼變革,只能在既定框架內緩步推進。

    朱祁鑄的成長軌跡,與越國太子朱祁鋰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說朱祁鋰的歷練是 “在實踐中破局”,朱祁鑄的培養則是 “在傳統中扎根”。

    作為朱高燧的嫡長孫,他自五歲起便遵循大明皇室教養的規範接受系統訓練︰每日卯時誦讀《論語》《中庸》,辰時學習《皇明祖訓》與歷代典章,午時旁听內閣議事,未時練習騎射與算學,酉時復盤當日政務得失。

    這種近乎復刻明國太子朱高熾的培養模式,雖讓他對封建官僚體系的運轉邏輯爛熟于心,卻也使其對基層實際問題的認知多源于奏章匯總,而非親身體驗。

    朱高燧為揚國奠定的制度根基,深刻影響著朱祁鑄的改革選擇。這位朱棣的第三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政治定位,既不同于大哥朱高熾的仁厚守成,也異于二哥朱高煦的剛愎激進。

    就藩滿剌加後,他創造性地將大明的科舉制度與南洋的貿易環境結合︰保留 “四書五經” 的考試核心,卻增設 “算學”“海商法”“異域風物” 三科;沿用 “秀才、舉人、進士” 的功名體系,卻規定 “凡考中進士者,需先在商棧、港口歷練三年,方可入仕”。

    這種 “以文統商、以商養文” 的模式,讓揚國在立國初期便積累了深厚的文化資本,其都城的 “崇文館” 藏書量居聯邦各國之首,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外交、貿易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

    但文化優勢的另一面,是工業體系的滯後。揚國的鋼鐵產量長期停留在聯邦六大強國末位,其最大的國營鋼鐵廠仍采用傳統的冶煉方式,效率不足虞國同規模工廠的三成。

    紡織業雖依托滿剌加的港口優勢遠銷南洋,卻因缺乏蒸汽動力技術,布匹質量與產量始終落後于越國。

    朱瞻壕主政期間,曾三次試圖引入虞國的工業技術,均因保守派官員 的反對而擱置。這種 “重文輕技” 的傾向,使得揚國雖憑借文化影響力與貿易網絡穩居大國之列,卻在工業實力上與虞國、越國逐漸拉開差距。

    朱祁鑄接手政務時,揚國的核心矛盾已清晰可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工業技術的落後形成鮮明對比,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對行政效率的掌控,與新興商人階層對技術革新的需求產生沖突。

    他在東宮議事時多次強調︰“揚國若僅恃文名,遲早淪為他國附庸。” 但他也知道,直接觸踫工業體系的改革,必然引發文官集團與既得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彈 ,那些依靠傳統手工業作坊獲利的官員,絕不會輕易放棄對技術引進的阻撓。

    經過半年的幕僚會議推演,朱祁鑄確定了 “先立後破” 的改革路徑︰以文化產業為支點,積累改革資本與社會共識,再逐步向工業領域滲透。這一策略既符合揚國的資源稟賦,也契合他 “穩健為先” 的執政風格。

    改革的第一步,是將文化產業系統化、規模化。朱祁鑄頒布《揚國文化振興令》,明確將 “崇文館” 改組為 “國家研究院”,下設經學、史學、文學、譯學、工藝五所,其中 “譯學所” 專門負責翻譯世界上除了大明聯邦之外其他國家的典籍著作。

    並規定 “凡譯著需附揚國學者的批注,闡明其與華夏傳統的異同”。這一舉措打破了此前 “僅許翻譯科技類書籍” 的限制,讓各類思想得以在揚國合法傳播。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85章 大國改革(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85章 大國改革(四)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