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279章 聯邦討論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279章 聯邦討論

    南洋諸國的思想激蕩並沒有局限于區域之內。隨著商船、信使與移民的流動,關于政治體制的爭論迅速跨越海域,蔓延至整個大明聯邦的疆域。

    南煦洲的金礦產區,礦工們在工棚里傳閱著從南洋傳來的小冊子,討論“是否該讓礦主與工人共同決定工時”;武洲歐洲)的藩國封地中,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因“君主權力邊界”問題爆發街頭辯論;南熙洲的南元國的種植園主與農奴之間,“人身依附是否合法”的質疑開始取代往日的沉默。、

    便是六大強國的核心區域,這場討論也從未缺席,明國的儒生在書院中爭論“周禮與立憲的兼容”,越國的軍官在軍營里探討“軍權歸屬與國家穩定”。

    思想的混亂很快帶來現實的沖擊。慶國的關稅政策因議會與國王的分歧遲遲無法確定,導致外貿商船在港口滯留一個月;代國的礦業稅收法案在貴族會議上被三次否決,國庫空虛使得邊防軍的軍餉拖欠達兩月之久。

    即便是相對穩定的大國寧國,其控制的呂宋島商會也因“是否引入商會議事制”分裂為兩派,貿易額銳減三成。各國都意識到,若不盡快劃定政治體制的底線,聯邦的基本秩序可能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崩塌。

    在朱昭熙的暗中推動下,寧國皇帝朱奠培提議召開大明聯邦級別的會議,共同討論現在大明聯邦的思想問題。通過飛鴿傳書向其他五大強國發出提議。

    主張以“維護聯邦根基”為名,召集各國元首與思想界代表齊聚玄中城,就政治體制、權力邊界、輿論管控等核心問題制定統一規則。

    這一提議迅速得到響應,明國皇帝朱祁鈞認為“需明確宗法底線”,越國國王朱瞻壑強調“必須遏制無序變革”,揚國皇帝朱瞻务則擔憂“異端思想動搖儒學正統”。

    洪州共和國總裁朱祁銓雖傾向開放,但也承認“需要基本共識避免內耗”,朱昭熙也將其視為“推動制度多元化的契機”。

    短短一個月內,來自大明聯邦各國的代表陸續抵達玄中城。除六大強國的元首外,還有二級、三級藩國的君主或其代表,以及被邀請的兩百余名思想家、政治家。

    其中既有主張“皇權至上”的保守派學者,也有倡導“君主立憲”的改革派官員,甚至有少數人公開支持“共和制”與“普選權”。

    玄中城的官方驛館與周邊客棧全部住滿,街道上隨處可見不同服飾、不同口音的人群,茶館酒肆里,關于“君權與民權”的爭論從早到晚熱鬧極了。

    會議的開場設在玄中城的聯邦議事大廳,大廳中央懸掛著大明聯邦的旗幟,兩側分列著各國的國徽。朱奠培作為發起人首先發言,明確會議的三項核心議題︰其一,是否允許成員國采用君主立憲制,若允許,君主與議會的權力如何劃分。

    其二,是否保留“朱姓宗室壟斷國家首領”的傳統,非朱姓者能否擔任元首;其三,是否需要建立聯邦層面的輿論管制機構,統一審查“危害聯邦穩定”的思想與言論。

    六大強國的立場在開場發言中便顯露分歧。朱祁鈞代表明國表態︰“君主立憲可酌情允許,但需明確君主為國家核心,議會不得干預軍權與宗室事務。

    至于非朱姓掌權,絕無可能,聯邦由朱家開創,豈能容外姓染指?”他的話得到揚國與代國等保守勢力的附和,朱瞻务補充道︰“《皇明祖訓》載明‘非朱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條不可動搖。”

    越國的朱瞻壑則持折中態度“立憲與否是各國內政,但聯邦需規定底線——君主必須掌握國防與外交權,議會僅能處理財政與民生。

    非朱姓者可擔任官員,但國家元首必須是朱氏宗親,這是維系聯邦認同的根基。”寧國與洪州共和國對此表示部分認同,朱奠培強調“底線之上可自由選擇,底線之下必須禁止,否則聯邦將成一盤散沙。”

    越齊國的朱瞻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聯邦的根基是共同利益,而非血緣。如果某個國家的非朱姓者能更好地維護民眾利益,為何不能掌權?

    至于立憲,這是各國根據國情做出的選擇,聯邦無權干涉,只需確保其不侵犯他國利益即可。輿論管制更是多余——思想如水,堵不如疏,與其禁止討論,不如建立辯論機制。”

    他的發言遭到半數以上國家的反對,慶國國王朱邃墁直言︰“若放任非朱姓掌權,不出三代,聯邦將不復為朱家之聯邦!”

    中小藩國的立場則更為復雜,岷國的代表支持虞國的主張,認為“虛君制是小國生存的最優解”;沈國、韓國等依附寧國的國家則完全附和六大強國的保守派;秦國、晉國等與洪州共和國聯系密切的國家,主張“開放元首資格,但需通過聯邦認證”。

    即便是同一國家的代表,觀點也可能相悖,代國的貴族代表堅決反對任何變革,而其工商界代表則呼吁“至少允許商人參政”。

    開場會議持續了三天,各國就議題逐條展開辯論,卻在每個關鍵點上都陷入僵局。關于君主立憲的權力劃分,明國堅持“君主主導”,虞國主張“議會主權”,越國提議“三權分立”,最終未能形成任何共識。

    關于非朱姓掌權,支持與反對的雙方各執一詞,甚至引用《皇明祖訓》的不同章節相互駁斥;關于輿論管制,寧國提出建立“聯邦思想審查委員會”,虞國則主張“由各國自行制定規則”,洪州共和國建議“成立獨立的學術評議機構”,同樣無果而終。

    第四天清晨,六大強國的元首私下會面後做出決定︰元首們先行離開玄中城,返回各自國家處理政務,留下那些思想家與政治家們繼續討論。

    元首們離開後,議事大廳的氛圍反而更加激烈。兩百余名思想家與政治家分成數十個討論小組,圍繞核心議題展開辯論。保守派學者組成“宗藩同盟”,每日發布《守成宣言》,強調“血緣是秩序的基石”“變革是亂國之源”。

    其代表人物是明國的大儒王鳴謙在演講中指出︰“自太祖建國以來,朱姓統治已延續近百年,此乃天道所歸,若打破這一傳統,便是逆天而行。”

    改革派則成立“立憲研究會”,主張“保留君主但限制其權”,其代表——越國的禮部侍郎李東陽提出“五權分置”方案︰君主掌軍權,議會掌立法權,內閣掌行政權,法院掌司法權,監察院掌彈劾權,五權相互制衡。

    這一方案引發廣泛討論,支持方認為“兼顧穩定與革新”,反對方則質疑“小國難以承擔如此復雜的體制成本”。

    更激進的“共和派”雖人數較少,卻以尖銳的觀點吸引了大量關注。洪州共和國的學者黃田禧在《原君》的修訂版中寫道︰“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而非天下之大公,若能由民眾選舉賢能治理國家,何需依賴血緣?”

    這一言論遭到保守派的圍攻,甚至有人要求將其驅逐出玄中城,但在虞國與洪州共和國代表的保護下,他得以繼續參與討論。

    關于輿論管制的討論同樣激烈。寧國的御史大夫張碩主張“凡涉及體制變革的言論,需經聯邦審查方可發布”,並提議在玄中城設立“輿論監督總局”,各國需定期報送出版物與集會記錄。

    虞國的學者反駁道︰“思想若需審查,何異于因噎廢食?聯邦應做的是制定辯論規則,而非禁止辯論。”雙方在“言論自由的邊界”“危害穩定的定義”等問題上爭執不下,甚至有兩次因情緒激動演變為肢體沖突。

    討論持續了整整兩個月,期間不同派別發布了數十份聲明,提出了二十余種體制方案,卻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保守派拒絕任何形式的權力讓渡,改革派不願放棄立憲的核心訴求,共和派則堅持徹底打破血緣限制。即便是同一派別內部,細節分歧也難以彌合,“立憲研究會”中,越國代表主張“君主可否決議會法案”,而岷國代表則堅持“議會應擁有最終決定權”。

    這些討論雖然沒有形成任何具有約束力的決議,卻在無形中重塑了聯邦的思想版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單一的體制模式已無法適應各國的差異。血緣統治的正當性開始受到普遍質疑,“權力需要制衡”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79章 聯邦討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79章 聯邦討論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