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271章 建設時代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271章 建設時代

    從大明聯邦二十年,虞國率先掀起了覆蓋全國的大建設浪潮,緊接著在大明聯邦二十二年左右,整個大明聯邦都開始加入了大建設的浪潮。這場建設並非簡單的修橋鋪路,而是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科學規劃為導向的系統性工程。

    朱昭熙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十年工業築基”計劃,將鋼鐵、鐵路、城市基建列為三大支柱。同澤城的鋼鐵廠產能提升至每日千噸級,新型高爐煉鋼技術使生鐵的技術處于世界頂級水平,再加上為大規模基建提供了材料基礎。

    鐵路建設以坤澤城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北熙洲、熙洲內陸延伸,蒸汽機車的牽引能力是初始的牽引車的數十倍,鋼軌鋪設效率達到每日三公里。

    城市建設方面,虞國推行“功能分區”理念。坤澤城劃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和科教區,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首次在市中心成片出現。

    工部制定的《城市建設標準》明確規定︰住宅需配備自來水和排污系統,街道寬度不小于十二米,每平方公里需設公園綠地。

    這種標準化建設模式,使虞國城市面貌在兩年內發生根本性改變。當明國使者抵達坤澤城時,目睹十層的“虞國工業大廈”拔地而起。

    無數工人和白領穿梭其間,地下管網將自來水送到每家每戶,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電力,那麼虞國幾乎和現代的那些小縣城沒有太多區別了。

    虞國的建設熱潮迅速傳導至大明聯邦各國。大明聯邦的那些皇帝看著虞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們自然明白,如果在基建領域落後,各國百姓知道自家破破爛爛,而虞國光鮮亮麗,自然而然的會用腳投票,前往虞國生活。

    這些人連忙召集工部官員,以虞國為參照,啟動自己國家的工業建設方案。可是到了真正需要規劃的時候,他們才知道他們豐盈的國庫,豐富的資源到底有多麼捉襟見肘,大明聯邦除了虞國之外的所有國家的鋼鐵產量加起來,也只有虞國鋼鐵產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其他國家缺乏高純度煉鋼技術,不得不從虞國進口七成以上的鋼軌。鐵路建設中,明國工匠因不熟悉蒸汽夯機的操作流程,路基壓實度不達標,導致首段鐵路通車半年後便出現沉降,最終不得不聘請虞國工程師進行返工。

    越國依托國內適宜的氣候,所以有著豐富的糧食資源,以糧食換取虞國的水泥和機械,在越國首都會稽建設新的工業城區。

    洪州共和國則以技術共享為條件,從虞國引進混凝土攪拌設備,在海明城悉尼)修建大型港口。

    寧國憑借接收的太平洋島嶼資源,與虞國達成礦產換技術協議,在呂宋島建設鋼鐵廠,但受限于技術積累,其產出的鋼鐵韌性始終無法滿足鐵路建設需求,關鍵部件仍需進口。

    中小藩國的建設則呈現“碎片化”特征。商國在伊比利亞半島原來葡萄牙的領地,依靠虞國提供的二手蒸汽機和低標號水泥,勉強修復了里斯本的港口。

    慶國在亞平寧半島的慶藩,因缺乏技術人才,不得不以高價雇佣虞國工人修建城牆。魯國國在佔城的建設相對順利,但其工業基礎薄弱,連自行車的鏈條都需從虞國進口,整個建設過程成為虞國技術和產品的傾銷市場。

    虞國在這場建設浪潮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其工業體系研究院不斷推出技術迭代︰新型橡膠硫化工藝使輪胎壽命延長三倍,標準化自行車生產線實現每日千輛產能,回轉窯水泥技術將生產效率提升50。

    這些技術通過“技術輸出協議”流向各國,但核心參數和關鍵設備始終控制在虞國手中。例如,虞國出口的水泥配方中,刻意隱瞞了高效添加劑的成分,導致他國生產的水泥凝固速度和強度始終落後。

    城市作為國家實力的名片,迫使各國加大投入。明國為在松京上海)建設“大明帝國大廈”,不得不向虞國支付雙倍價格購買鋼材和玻璃。

    寧國在宣京馬尼拉)修建新皇宮時,因缺乏合格的承重結構設計,最終采用虞國提供的預制混凝土構件方案。虞國的城市規劃理念——如地下管網系統、集中供暖設施——成為各國模仿的對象,但受限于技術和資金,多數國家只能實現部分功能。

    建設熱潮帶來了巨大的資源流動。虞國憑借技術優勢,成為聯邦的“工業母國”︰向明國出口鋼鐵和機械,向越國出口水泥和化工原料,向中小藩國出口各類工業制成品。

    作為交換,各國的礦產資源源源不斷流入虞國︰明國的鐵礦、越國的銅礦、寧國的橡膠、南洋藩國的錫礦,通過海運和新建的鐵路匯集到虞國的工業中心。

    這種“技術資源”的交換模式,使虞國的工業產值在五年內增長四倍,國庫儲備的貴金屬和戰略物資達到歷史峰值。

    人才流動成為另一顯著特征。虞國的工業奇跡吸引了聯邦各地的技術工人和學者。明國的煉鋼工匠、洪州共和國的機械師、甚至部分中小藩國的留學生,紛紛以“技術移民”的方式進入虞國。

    虞國勞動黨借此推行“人才吸納計劃”,為移民提供住房和就業保障,使這些技術人才迅速融入虞國的工業體系。

    據虞國統計局數據,大明聯邦二十五年,外籍技術人員佔虞國工業勞動力的比例已達1.2,他們帶來的本土經驗與虞國的技術體系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工業創新。

    這場從虞國蔓延至整個聯邦的建設時代,本質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全面取代。當蒸汽機車的汽笛聲取代了傳統的馬幫鈴鐺,當鋼筋混凝土建築遮蔽了木質結構的宮殿,整個世界的面貌在十年間發生了肉眼可見的劇變。

    虞國通過技術壟斷和工業體系優勢,在這場變革中攫取了最大利益,其作為聯邦工業核心的地位得到鞏固。

    而其他國家在追趕的過程中,雖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化,但也逐漸形成了對虞國技術和產品的依賴,這種格局為虞國在未來的聯邦事務中積累了雄厚的實力資本。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71章 建設時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71章 建設時代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