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明聯邦各國的宗室子弟陸續抵達虞國時,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沖擊。從港口到坤澤城的沿途,不再是熟悉的泥土路或石板道,而是寬闊平整的水泥公路。
馬車沿著公路疾馳,車輪碾過路面幾乎沒有顛簸,與他們母國坑窪不平的驛道形成鮮明對比。
更讓他們震驚的是公路兩側正在施工的鐵路,鋼軌被整齊地鋪設在枕木上,工人們正使用蒸汽動力的夯機固定路基,機械的轟鳴聲在曠野中回蕩,這在他們母國尚屬于圖紙上的構想。
進入坤澤城,滿街的自行車讓他們眼花繚亂。這種依靠鏈條傳動的兩輪交通工具,在虞國已成為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工廠下班時,成百上千的工人騎著自行車涌入街道,形成一股流動的鋼鐵洪流。
而在城市中心,數棟高達十余層的建築正在施工,裸露的鋼筋骨架如同巨獸的肋骨,澆築中的混凝土牆體散發著濕潤的氣息。這是虞國首次嘗試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其高度和穩固性遠超他們認知中的任何樓宇。
宗室子弟中不乏對技術有所了解之人。他們清楚,水泥技術在大明聯邦並非秘密,明國、越國等地早有燒制石灰的工藝;鋼鐵冶煉方面,虞國雖憑借多年的科學研究積累領先一籌,但其他大國也通過技術積累和所謂的技術交流,獲得了類似技術。
橡膠樹的移植早已成功,南洋諸國的種植園里已能產出生膠。然而,當他們親眼目睹虞國將這些技術系統性整合時,才意識到雙方的差距早已不是單一技術的領先,而是工業體系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全面代差。
一位來自寧國的宗室子弟在寫給國內的信中描述︰“坤澤城的鋼鐵廠能將鐵水直接鑄造成鋼軌,誤差不超過指節;水泥廠的窯爐日夜運轉,產出的水泥可在三日內凝固成石;自行車廠的流水線每日能組裝數百輛整車,零件互換毫無滯澀。
此非單一技藝之精,實乃體系之勝也。” 起初,這些描述被母國的技術官僚視為夸大其詞。直到各國使者通過飛鴿傳書交換信息,發現不同宗室子弟的見聞高度吻合,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明國率先派遣技術考察團抵達虞國。團長是明國工部侍郎,曾主持過國內的兵器改良。當他在同澤城鋼鐵廠看到連續軋制的鋼板如流水般產出,在鐵路工地目睹蒸汽機車牽引數十節車廂平穩運行。
在建築工地觸摸到堅硬如石的混凝土柱時,這位見多識廣的官員也不禁面色凝重。考察團帶回了自行車樣品、水泥標本和鋼軌截面,卻在國內仿制時遭遇慘敗,明國工匠依樣打造的自行車鏈條易斷,澆築的水泥構件開裂,軋制的鋼軌內部氣泡密布。
技術專家的分析報告讓明國朝堂嘩然︰“虞國之強,不在器而在制。其煉鋼之純度、水泥之配比、機械之精度,皆有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
我國雖得其形,卻未得其神,材料處理、工藝控制皆差之甚遠,非十年積累不能追及。” 類似的結論也出現在越國、洪州共和國等大國的考察報告中,紛紛表示他們國家與虞國的技術差距至少有十年以上,甚至有幾十年的差距。
面對這一局面,各大國紛紛調整策略。既然單純的技術模仿難以奏效,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人才培養。
虞國此前為中小藩國設立的留學名額有限,但對六大強國卻未作限制。于是,明國、越國、寧國等國陸續選派大批青年學子前往虞國留學,目標直指其工業技術和科學體系。
虞國的教育體系早已在朱昭熙的推動下完成革新。中學課程包含基礎物理、化學和機械原理,大學則設有工學院、理學院等專業院系。
當各國留學生進入虞國校園時,他們不僅學習技術知識,更接觸到一套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邏輯推導和實驗驗證。
而所有學生的必修課《虞國政治學》,則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虞國的制度設計和社會公平理念。
朱昭熙和蔣謙面對那些留學生涌入早有預料。在他們的規劃中,開放留學既是技術輸出的窗口,也是理念傳播的渠道。
“讓他們學去吧,”朱昭熙在政治局會議上說道,“即便只學走技術,也能倒逼母國的工業改革;若有人接受了我們的理念,那便是播下了火種。”
蔣謙補充道︰“工業升級的本質是體系升級,而體系的核心是人。當這些留學生帶著虞國的技術和思想回到母國,無論他們是否認同社會主義,都將成為改變舊有體系的變量。”
事實上,留學生群體中已有部分人開始反思母國的制度。一位來自洪州共和國的工科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虞國的工廠里,工人有休息時間,有醫療保障,甚至能參與管理討論。
而我在洪州的工廠見過,工人每日勞作十四小時,傷病自理,稍有不滿便會被開除。同樣是使用機器,為何人的境遇如此不同?” 這類思考如同涓涓細流,逐漸在留學生群體中匯聚。
虞國的工業升級並未停留在現有成果。朱昭熙下令成立“工業體系研究院”,統籌推進鋼鐵、機械、化工等領域的協同創新。
研究院設立材料科學所,專門研究鋼鐵的熱處理工藝和水泥的添加劑配方;設立動力研究所,攻關蒸汽機的效率提升和新型動力裝置的研發;設立標準所,將所有工業流程標準化、規範化。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讓虞國的工業技術以驚人的速度迭代。
當各國使者和留學生還在驚嘆于虞國的鐵路和高樓時,虞國的工程師們已在籌劃更宏大的項目——連接熙洲和北熙洲的跨大陸鐵路干線,以及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型港口碼頭。
這些工程的規模和技術難度,遠超大明聯邦現有的任何基建項目,也讓前來考察的外國人士深切體會到,虞國正在開啟一個屬于自己的工業時代,而他們的母國,若不迎頭趕上,終將被遠遠甩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