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聯邦二十年,武洲戰事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聯邦內部的權力交接便已提上日程。朱瞻壑在擔任聯邦事務總理期間,憑借對武洲戰局的統籌調度與六大強國的利益平衡,穩固了大國在聯邦中的主導地位。
當他卸任後,揚國皇帝朱瞻务在大明聯邦大國和小國的共同推舉下,毫無懸念地當選為新一任聯邦事務總理。
此次選舉的順利程度遠超往屆,要知道朱瞻壑當年成為聯邦事務總理,那是和大國和小國各種的利益妥協,各種的陰謀算計,這才成功,而朱瞻务則相當的順利。
對于聯邦內的中小藩國而言,南武洲的藩地分封事宜仍需六大強國的支持與資源傾斜。他們的宗室子弟能否在伊比利亞、亞平寧等半島立足,取決于大國在基建、軍事保護及技術輸出上的態度。
因此,在選舉中,這些小國幾乎一致支持朱瞻务,以換取大國對其藩國建設的承諾。這種基于現實利益的妥協,使得朱瞻务的當選過程幾乎沒有受到實質性挑戰,也標志著六大強國對聯邦事務的掌控力進一步強化。
解決了聯邦層面的事務,朱昭熙即刻返回虞國。彼時的虞國在武洲戰役中接收了大量資源與人口,國力達到新的峰值,但她並未沉浸于擴張的成果,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為迫切的技術革新。
此前在研究電報的過程中,她意識到了基礎科學的薄弱是技術突破的最大瓶頸,盡管虞國在航海儀器、天文學、蒸汽動力等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
但電磁理論、材料科學等基礎學科的積累仍嚴重不足,短期內根本沒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理論儲備,甚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理論儲備都沒有那麼完善。
朱昭熙決定調整策略,將重心從“跨越式創新”轉向“現有技術的深度推廣與民用轉化”。
虞國的技術儲備本就雄厚,尤其是在航海領域︰蒸汽快船的普及使跨洲航行時間縮短近半,精密航海鐘的應用提升了定位精度,而船舶動力系統的迭代更是讓虞國海軍在武洲戰役中展現出壓倒性優勢。
但這些技術大多集中于軍用與航海領域,在民用工業、農業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
“軍用技術民用化,不是簡單的下放,而是要構建完整的技術推廣體系。”朱昭熙在虞國皇家科學院的會議上強調。
她下令將海軍部、軍械局等部門的技術文檔進行系統梳理,篩選出可民用的部分,去除核心軍事參數後,編制成技術手冊。這些手冊涵蓋了蒸汽機維護、金屬冶煉工藝、基礎機械設計等內容,以極低的價格向民間工坊、企業開放借閱,並配套設立技術培訓站。
虞國的動力革命由此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首當其沖的是蒸汽機的民用推廣。在此之前,蒸汽機主要用于船舶動力與部分礦山的抽水設備,而朱昭熙要求將其應用擴展至紡織、冶金、采礦等多個領域。
皇家科學院的工程師們對船用蒸汽機進行改良,降低其體積與能耗,使其更適合工廠場景。坤澤城的紡織廠率先引入蒸汽動力紡織機,生產效率較傳統手工紡織提升十倍以上,帶動了整個紡織行業的革新。
推動動力革命的另一關鍵舉措是鐵路建設。朱昭熙將鐵路視為“工業文明的血管”,親自規劃了虞國本土及北熙洲的鐵路網絡。從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鐵路干線被列為頭號工程,這些線路長達數萬公里,需穿越山脈、草原與凍土帶。
工程采用了改良後的蒸汽機車,其動力系統借鑒了海軍艦艇的鍋爐技術,牽引能力較早期機車提升三倍。鐵路建設不僅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產業的發展,更實現了人員與物資的快速流通,為虞國的工業化奠定了物理基礎。
在推廣應用技術的同時,朱昭熙並未忽視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她下令擴建皇家科學院,設立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研究所,並從各大高校選拔優秀學者充實研究隊伍。
與以往注重“實用”不同,此次基礎研究強調“理論體系的構建”。例如,物理學研究所開始系統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嘗試建立統一的力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則專注于物質成分的分析與元素性質的歸納。
朱昭熙要求這些研究必須形成規範的學術論文與理論著作,而非零散的經驗總結。她親自參與了《虞國基礎科學綱要》的編撰,試圖將現有的科學發現進行系統化梳理。
盡管這些理論在後世看來仍顯粗糙,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卻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虞國的動力革命,至此不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修修補補,而開始具備科學理論的指導。
值得朱昭熙注意的是,虞國的動力革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如果以原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準來衡量,虞國在動力技術如蒸汽機)方面已達到初期水平,甚至在某些應用領域有所超越。
但在冶金、紡織、采礦等配套產業,其技術水平仍參差不齊,部分環節仍依賴手工勞作。這種“動力先行,其他滯後”的特征,既是虞國依托軍事技術積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結果,也反映出其工業體系的結構性矛盾。
朱昭熙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她將動力革命視為撬動整個工業體系升級的杠桿——通過蒸汽機的普及推動能源結構與動力方式的變革,進而倒逼其他產業的技術革新。
而鐵路建設則是連接這一鏈條的關鍵節點︰它既需要大量的鋼鐵、機械等工業產品,又能促進原材料與制成品的流通,為工業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
大明聯邦二十年的虞國,在朱昭熙的主導下,讓虞國經歷著一場深刻的動力革命。這場革命並非自發形成的技術演進,而是由國家力量推動的系統性變革。
它以軍事技術民用化為起點,以鐵路建設為紐帶,以基礎科學理論構建為支撐,試圖在一個跨越式發展的移民國家中,夯實工業文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