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261章 通訊研究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261章 通訊研究

    南武洲分封會議結束後,朱昭熙乘坐虞國最新的蒸汽快船返回坤澤城。船身劈開海面時,她望著舷窗外飛逝的浪花,心中卻盤算著目前她需要處理的麻煩,按照大明聯邦的制度,次年的聯邦事務總理選舉需她親自前往玄中城。

    但即便蒸汽船將航程縮短至一個半月,頻繁的跨洲往返仍讓虞國政務面臨傳導滯後的困境。飛鴿傳書在橫跨大洲的治理需求前如同兒戲一般,上次離開期間,坤澤城的基建項目便因指令延遲險些停工,這讓她愈發迫切地意識到︰必須突破通訊的距離的限制。

    回到虞國朱昭熙就加緊處理著自己手頭上的政務,好不容易休息下來,朱昭熙就立刻來到了科學院,朱昭熙找來的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早就等在了這里,廳內彌漫著墨水與油脂的氣味,十幾位研究員圍坐桌旁,面前散落著玻璃稜鏡、磁石與纏繞的銅絲。

    “我需要一種工具,”朱昭熙指尖敲擊著紙面,“能讓玄中城的指令瞬間傳到坤澤城,不需要信使,不需要信鴿。”她試圖描述電報的概念︰“通過電力在導線中傳輸信號,接收端能將其轉化為文字。”

    首席研究員陳懋推了推鼻梁上的水晶鏡片︰“陛下,目前我們對‘電’的認知僅停留在琥珀摩擦生電,以及雷雨天的閃電現象。更別提長距離傳輸。”他指向桌上一個玻璃球裝置——毛皮摩擦過的玻璃球能吸附碎紙屑,但電荷瞬間便會消散。

    朱昭熙沉默片刻。她上一世作為醫學生,對電報的原理僅知“電磁感應”與“電碼編碼”,卻忽略了這個時代連基礎電磁理論都尚未建立。所謂的“電流”在此時只是偶然出現的物理現象,更遑論穩定的電力生成與傳導。

    “從零開始。”朱昭熙定下基調,“成立四個小組︰電磁學小組,研究電與磁的本質;材料小組,尋找導電體與絕緣體;機械小組,設計信號收發裝置;電力儲備小組,解決能量儲存問題。”

    她畫出一個簡陋的示意圖︰發送端按鍵、中間導線、接收端指針——這是她記憶中電報機的基本框架,卻缺乏具體的科學支撐。

    電磁學小組的首次實驗在地下室進行。陳懋帶領團隊重復著最基礎的摩擦起電實驗︰絲綢摩擦玻璃棒產生靜電,磁石吸引鐵釘形成磁力場。

    他們用“電質”描述電荷,用“磁力線”想象磁場分布,卻無法解釋兩者的關聯。一次意外中,當線圈靠近通電的導線時,旁邊的磁針輕微偏轉,陳懋在筆記中潦草記下︰“電與磁或有關聯,但力微難測。”

    材料小組的進展更為蹣跚。朱昭熙要求尋找“良導體”,團隊測試了金、銀、銅。金與銀成本過高,銅的導電性最佳,卻缺乏合適的絕緣材料。

    他們嘗試用蜂蠟、樹脂包裹銅線,卻發現潮濕環境下絕緣層會漏電。“或許可以試試橡膠。”朱昭熙提示著這些研究人員,憑借著對于朱昭熙的信任,團隊立刻提取樹汁,加熱硫化後制成絕緣層,但首批樣品硬度不足,包裹銅線時容易破裂。

    機械小組的任務是將“電信號”轉化為可見標記。他們按照朱昭熙的草圖制作初代原型機︰發送端是彈簧按鍵,接收端是電磁鐵帶動的筆尖。但是驅動這些機器的動力都沒有,也只能是做出了一個簡單的模型,等電力研究出來之後,才能夠真正制造機器。

    電力儲備小組的困境最為根本。他們嘗試制作伏打電堆——用鋅片、銅片和鹽水堆疊,但產生的電壓極低,且幾分鐘後便因電解質消耗而失效。改用硫酸後,電力輸出有所提升,卻仍無法滿足電報機的基本需求,甚至連讓小磁針持續偏轉都做不到。

    半年時間在重復實驗與失敗中流逝。電磁學小組未能突破“靜電”的局限,無法解釋電流的產生;材料小組的橡膠絕緣層仍在改良。

    銅線的純度也因冶煉技術限制而影響導電率;機械小組的原型機始終停留在“按下按鍵無反應”的階段;電力儲備小組的伏打電堆如同脆弱的玩具,每次實驗都需要重新更換金屬片與電解液。

    朱昭熙在一次階段性會議上看著桌上雜亂的實驗器材,首次意識到自己的樂觀近乎盲目。蒸汽機的成功讓她誤以為科技突破可以一蹴而就,卻忽略了電報所需的電磁理論、材料科學與機械工程的交叉積累。

    這個時代沒有“歐姆定律”,沒有“電磁感應現象”的系統認知,甚至連“電壓”“電阻”的概念都尚未形成。

    朱昭熙只能調整策略,“電磁學小組先放下應用研究,專注基礎理論——電是什麼?磁是什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材料小組不僅要找導體,還要研究金屬的純度與導電性的關系,橡膠的硫化工藝必須標準化。”

    她下令從虞國各大學府選拔數學、物理方向的青年學者充實團隊,並設立“基礎科學獎勵基金”,鼓勵對電磁現象的純理論研究。

    深秋時節,電磁學小組的年輕研究員李誠在實驗中發現︰當線圈在磁場中運動時,導線兩端會產生微弱的電流。“

    這是否就是‘感應電’?”他在報告中用“切割磁力線”描述這一現象。朱昭熙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解決電流生成問題的關鍵——盡管此時的裝置還只能產生瞬間電流,離穩定發電仍有距離,但已為後續的發電機研究埋下了伏筆。

    材料小組傳來另一個進展︰通過反復煆燒與提純,他們將銅線的純度提升至98,導電性能顯著增強;橡膠與硫磺的配比經過二十三次試驗後,終于制出具有彈性與絕緣性的硫化橡膠層。

    機械小組則改進了電磁鐵的繞線方式,用更細的銅線密繞鐵芯,並嘗試增加伏打電堆的層數以提升電壓。

    當三十層電堆串聯時,電磁鐵終于能吸動杠桿,帶動筆尖在紙帶上劃出一道淺痕——盡管這道痕跡斷斷續續,且需要人工持續按壓按鍵,卻讓整個團隊看到了希望。

    朱昭熙站在實驗室里,看著那台勉強能“畫痕”的原型機,搖了搖頭,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從“制造電流”到“穩定輸電”,從“電磁現象”到“電報編碼”,中間隔著無數尚未被認知的科學鴻溝。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61章 通訊研究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261章 通訊研究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