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後非但未釋然,反而神色復雜地搖頭。
“我顧慮的不是功高蓋主,而是別的。”
馬皇後見朱元璋至此仍未吐露真言,便知或許自己不應多問。
實際上,朱元璋確實在此事上糾結。
他方才所言非虛,真心覺得胡惟庸已無需擔憂功高蓋主。
因其懶惰至極,即便真到了“功高”之時,也懶得出來“蓋主”。
這點,朱元璋確信無疑。
近年來,胡惟庸的懶散形象深入人心,無人能不信。
然而,朱元璋仍有憂慮。
那便是,胡惟庸名聲若太好,該如何是好?
他本未慮及此,但馬皇後之言提醒了他。
如今胡惟庸在民間已聲名顯赫,甚至有眾多信徒為其長生牌位上香。
若再讓他在士林中聲名鵲起,
將來是否會出現一呼百應之局?
他不得不防!
帶著這份糾結,次日朝會上,朱元璋不待眾人發言,便率先開口。
“嘿,借此良機,有件事情想與諸位商討一二。”
“關于即將來臨的科舉考試,諸位以為何人擔任主考官最為合適?”
“大家不妨各抒己見,推薦一番!”
此言一出,眾人皆精神一振。
主考官之位,若非霉運當頭,必是益處多多,難尋弊端。
一旦擔此重任,便可收攬門生,實乃美事一樁。
此等人脈,不僅惠及自身,更能蔭及後代。
故而,朱元璋此言一出,眾人興致盎然,再無矜持。
自薦、舉薦、互推、詆毀、反駁……
頃刻間,朝堂之上,喧囂一片。
利益在前,猶如肥肉在案,誰願輕言放棄?
然而,能參與此番爭奪者,畢竟寥寥。
品級、聲望、出身,若不達標,貿然出頭,只會徒增笑柄。
但觀那些入圍“終選”之人,朱元璋總覺得不甚滿意。
也不能說全然不滿,只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見朱元璋猶豫不決,那些機敏的大臣頓時心領神會。
看來,這位皇上對所有人都不甚滿意啊。
那……是否該趁機而動?
盡管朱元璋多次告誡,勿要揣測聖意。
但為官者,誰無進取心?
有進取心者,豈能不探知皇上的心意?
一旦猜中並能把事情辦得漂亮,就能贏得皇上的歡心。
最近表現出色的章善,此刻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講!”
“謝陛下,臣舉薦胡惟庸胡公擔任此次主考官!”
“胡公身為前丞相,威望足以震懾下屬官員,同時在士林中也有極高的聲望。”
“況且,上次胡公主持科舉,雖有非議,但成效顯著!”
“因此,臣力薦胡公!”
章善言辭堅定,不容置疑。
旁人看著章善的模樣,心中暗自嫉妒。
他們並非指責章善是在諂媚,而是懊惱為何這樣的諂媚機會沒有落到自己頭上。
其實,剛才也有不少人打算推薦胡老爺。
畢竟,上次科舉,胡老爺初次擔任主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盡管考題有些離奇,但最終成果尚佳。
科舉旨在為國選拔人才,為大明選出眾多賢才的胡老爺,可謂是盡職盡責。
然而,令章善驚訝的是,他以為最合適的人選,竟未得到陛下立即的認可。
這讓章善心頭一緊。
‘難道陛下對胡公有不滿?’
‘這里面定有蹊蹺!’
不止章善,朱元璋的一個遲疑,也讓眾人開始揣測君臣間的關系。
但實際上,他們怎會知道,朱元璋此刻正被一個棘手的問題所困擾。
即便他認定胡大老爺為主考官,又能怎樣?
那位懶鬼目前仍在病中休養,瞧他那模樣,似乎根本無意接手這份差事!
想到此處,朱元璋倍感尷尬,索性擺手,暫且將此事放下。
然而,朝會上雖擱置此事,但朝堂消息難掩。
特別是科舉這等大事,無數雙眼楮緊盯著。
不出一日,朝廷有意讓胡大老爺再任主考的風聲便已傳遍朝野。
眾多考生,特別是上屆被胡大老爺考題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考生,聞此訊近乎崩潰!
又要重來?
還是這鬼東西?
你這是想置我們于死地嗎?
胡大老爺那變幻莫測的出題方式,簡直是折磨至極!
經歷一次已夠,難道還要再經歷一次?
誰能承受得住!
一時間,整個應天府,學子們的哀嘆之聲不絕于耳。
上一屆科舉,堪稱大明建國以來風波最多的一屆。
從院試到鄉試,再到會試、殿試,一路風波不斷。
而風波的源頭,多是胡大老爺那些離奇的考題。
違規了嗎?
沒有!
但這些考題,卻令考生們痛苦難當!
罵胡大老爺的、罵禮部的,數不勝數。
每場考試結束後,更有大批考生當場崩潰。
那場景,令人痛心疾首。
在老家,他本是眾人矚目的天才,然而科舉一役,卻讓他的信念崩塌。
落榜的考生中,半數以上因胡大老爺的考題而自我質疑,所學何物?
更令人無奈的是,因陛下庇護及胡大老爺的權勢與聲望,他穩坐主考之位。
考生們的抗議如同石沉大海,胡大老爺依舊從容不迫地將考生們反復折騰。
上一屆進士及第者,無不感恩戴德,燒香拜佛。
他們深知,才學固然重要,但運氣更為關鍵。
本以為,科舉之夢已如過眼雲煙,卻不料朝廷傳來消息,胡大老爺再次擔任主考!
眾學子,尤其是經歷過上次科舉的,心態瞬間瓦解。
對于那些兩度赴考的學子而言,更是痛苦不堪。
他們曾經歷過正常的科舉,深知其嚴謹與公正。
然而,胡大老爺的一擊,卻讓他們陷入迷茫。
如今,又被告知今年仍需面對這一挑戰。
這簡直是噩夢再現!
誰不恐懼?
誰不崩潰?
在大明這個時代,科舉是唯一晉升通道,別無他途。
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可行。
眾多學子歷經寒窗苦讀,背後家族鼎力支持,只為能借此途徑攀上高峰。
進而反哺家族,令其一同崛起。
然而,大魔王再現。
他們這些曾遭大魔王輕易重創的宗門子弟,竟要再度面對此魔?
豈有此理!
確實!
眾學子,特別是上一屆受胡大老爺打壓的學子,已然忍無可忍。
但他們深知,上屆科舉時風波再大,胡大老爺依舊安然無恙,可見些許非議毫無意義。
因此,趁主考未定,必須迅速行動。
于是,他們開始動員。
“學弟,快來,這聯名信,簽個名!”
一位學長拽住正埋頭苦讀的同院學弟,將一張寫滿字的大紙塞給他。
學弟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一愣,望著手中的聯名信,面露驚色。
“師兄,這樣做沒事吧?”
“聯名要求換主考,豈不是不給朝廷留情面?”
“萬一皇上震怒,撤銷我等功名怎麼辦?”
學弟的問題直擊要害。
他們已獲秀才功名。
生死倒在其次。
但若人活著,功名卻沒了,那才是大問題。
學長嘴角微翹,冷笑兩聲,拍著學弟的肩膀說︰
“撤銷功名?純屬空談!”
“賊老虎的那些題目,你也領教過,你覺得,踫上那種題,你今年秋闈還有戲嗎?”
我直言相告,若不撤換那賊老虎,我等秋闈乃至來年春闈都將受挫!
因此,我等學子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放手一搏!
你亦知曉,法不責眾。
且主考之位尚未正式宣布,朝廷顏面無損,僅是剝奪賊老虎資格,非臨時換人。
無大礙!
經年長學子一番游說,最終這位學弟亦在寫滿名字的紙上簽名並按印。
此景不僅限于本學院,各地皆然。
同窗之中,尤其是往屆共歷艱辛者,幾乎不約而同地投身此事。
簡而言之,他們已別無選擇,唯有奮力一搏。
一封封聯名信,徑直奔向禮部。
盡管措辭各異,來源不同,核心訴求一致︰
除胡大老爺外,任何人皆可為主考!
更有甚者,主張胡大老爺勿涉科舉任何事。
原因無他,見之便心生不悅。
如今,胡大老爺在學子間已有別稱——賊老虎。
此乃諧音妙用,婉轉而含諷,文人慣用之伎倆。
學子此舉,令禮部尚書愕然。
何故聯名上書于我?
此事豈是我能決斷?
一番怒斥後,禮部尚書終低頭撰寫奏章。
此等煩惱,還是留給陛下吧!
他自是無能為力!
隨後,一封滿載數封聯名信的厚重奏章,被火速呈遞至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閱讀後,大為震驚。
天哪!
惟庸這是徹底得罪了那些學子啊!
事情竟已至此?
他凝視著手中的奏章,以及那布滿名字與手印的聯名信,面色變幻莫測。
最終,朱元璋長嘆一聲。
“罷了,惟庸還是避開此事為好!”
“也好,這也算是遂了他的願,他本就不願摻和此事!”
朱元璋感嘆之余,心中卻感到格外異樣。
這胡大老爺怎總是與眾不同?
你就不能安分些嗎?
這些學子也並非善茬!
待他們踏入朝堂,再慢慢與他們算賬!
本章完)
對于朱元璋而言,他最無法忍受的便是被他人脅迫!
在他看來,自己已是皇帝,豈能受爾等指指點點,被迫行事?那我這皇帝豈不形同虛設?
休要說什麼你們是出于好意,你們這是蔑視朕!
既然你們蔑視朕,那將來朕定要讓你們好看!
這邏輯無懈可擊!
以往,朱元璋正是憑借這套邏輯,讓大明官員們苦不堪言!
然而,如今這套邏輯面對這些學子,卻似乎失效了。
因為這些學子在聯名信中,將自己描繪得極為淒慘。
仿佛只要胡大老爺擔任考官,他們多年的苦讀便付諸東流,科舉也無需再考。
朱元璋瞥著聯名信,頭也不抬地說道。
“宋利,對于科舉主考一職,你認為何人合適?”
若換作往日,朱元璋提及這等朝廷重事,宋利定不敢輕易置喙。
他本是刑余之人,僅憑多年侍奉朱元璋才得以有些許威嚴。若貿然發言,恐怕難以保全性命至今。
但此刻四下無人,宋利還是斗膽進言。
他深知,此時只論主僕情誼,不涉君臣禮數。
“回皇爺,依老奴之見,不妨選個德高望重且年長之人。”
朱元璋聞言挑眉問道︰“此言何解?德高望重朕能理解,但為何非要年長?”
宋利輕松不少,直言不諱︰“皇爺試想,那些學子之所以反對胡大人,還不是因他上次科舉出題太難?
“此次,您若選個德高望重者,方能勉強壓過胡大人的威望。至于年長,則是老奴覺得,年紀越大,行事越穩重。
“既然學子們抱怨胡大人出題深奧,那不妨選個最為穩重的。”
朱元璋听後不語,眯眼捋須沉思片刻,終緩緩點頭。
“你這麼說,倒也有些道理。只是這樣一來,豈非要選劉三吾那老家伙?”
“他似乎還挺樂意接手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