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老爺笑盈盈地看著眾人,語出驚人︰“第二條政策,就是你們這些人!”
嘩!
此言一出,所有皇子都站了起來,滿臉震驚地看著胡大老爺。
連朱雄英也坐不住了。
“胡公,為何是我們?”
“我們是皇室成員,與國同榮共辱,怎麼會成為政策的對象?”
“哪有自己拆自己台的道理?!”
顯然,這些年輕人對這樣的說法並不認同。
不過,既然胡大老爺敢于說出來,那必然有他的依據。
“莫要過于激動,此事是你父皇一手造成的!”
“再者,就像之前免征功名人士賦稅一樣,陛下本意是好的。
”
“然而,最終卻是好事變壞事!”
胡大老爺輕敲桌面,示意眾人安靜,待所有人都坐下後,緩緩說道︰
“你們皆為皇家宗親,按陛下政策,你們都將由國家財政供養。
”
“這是常理,畢竟你們身為朱家子孫,雖無緣登基,但富貴一生也屬正常。
”
“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的後代依舊需要國家供養,你們後代的後代亦然。
”
“假設每個宗室一年平均生育五子,五代之後,國家需供養多少宗親?”
“這些開銷究竟會有多大?回去慢慢算吧,自然明白為何此策如此危險!”
胡大老爺講完這些話便轉身離開。
今日授課到此結束,內容充實,值得肯定。
他對這群學生的表現頗為滿意,拍拍屁股起身離去。
而皇子們彼此對視,仍沉浸在。
這一堂課猶如打開了一扇新大門,讓他們意識到,大明剛建立,隱患已然滋生。
誰能想到,如今的局面可能埋下未來危機?
盡管這些隱患尚未顯現嚴重後果,但誰都清楚,絕非小事。
按照胡大老爺剛才的思路繼續推演,便能明白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雄英,你的術算如何?我打算先算算胡先生留下的問題,我想知道,我們為何成了那個策略的一部分!”
一位年長的皇子拉住朱雄英,開始研究胡大老爺提出的問題。
讀書人的事情,他們暫時擱置一邊。
畢竟,他們還未及冠,即便長大成人,也不過被派往地方做個閑散藩王罷了。
對國策,他們雖有興趣,卻也有限。
但胡大老爺最後提到的內容,與他們息息相關。
他們必須搞清楚,為何成了那個策略的組成部分。
對于胡大老爺,他們心悅誠服。
這樣有真才實學且敢言的人,確實難得。
有本事的人,他們向來敬佩。
因此,對于胡大老爺留下的問題,他們不敢輕視。
朱雄英本想離開,但既然皇叔開口,留下一會兒並無不可。
“既然皇叔有此要求,那我們一起算算吧!”
“我覺得胡先生的意思是,若我宗室人數過多,會拖累大明財政。
”
“但我一時也想不明白,我宗室為何如此龐大!”
“要不我們一起算算?”
于是,眾皇子停下腳步,認真地計算起來。
對他們而言,高深的數學知識可能超出理解範圍,但他們擅長處理簡單的賬目。
“父皇有二十子,若如胡公所言,每人生五子,第三代便有一百人。
”
“再每人又生五子,便有五百人,這不算多。
”
“即便到第五代,不過兩千五百人罷了。
”
一位皇子率先算出結果,皺眉看向眾人。
朱雄英聞言探頭查看他的演算過程,很快察覺到其中的問題。
他只在自己紙上添了兩筆,便倒抽一口涼氣。
“皇叔,胡公並未算錯,宗室確實會拖垮我大明。
”
“什麼?真的?你如何得出的?”
旁邊皇子急切詢問,湊近查看。
朱雄英沒有隱瞞,展示自己的演算紙,指著數字說道︰
“我們先前只算新增人數,忘了即便到第五代,前代仍在世。
”
“而且,不可能每位宗室都只有五個兒子。
我十幾位皇叔,成家者絕不止五子。
”
“更關鍵的是,越往後人數越多,我僅算百年,已至十萬。
”
“十萬宗室,耗費皆出自大明財稅!”
“如此消耗,大明財政何以支撐?”
此話一出,眾人盯著朱雄英紙上的數字沉默不語。
眾人互看一眼,卻無人開口。
朱雄英略感疑惑,隨即明白過來。
原來這些問題,只需當皇帝的人考慮。
這些叔輩將來不過為地方藩王,怎會主動減俸?
朱雄英離開大本堂後,徑直回到坤寧宮。
他自幼生活于此,如今依舊居住在此處。
下課後,他通常會回這里,但今天卻沒有像往常一樣看書或問候祖父和祖母,而是認真地坐在自己的書桌前,提筆按照記憶抄錄上課的內容。
他已經意識到,這兩個問題是當下大明的嚴重問題,不僅他要重視,祖父和父親也必須知曉。
但他擔心自己講不清楚,于是趁著記憶尚新,迅速將所學記錄下來。
忙活到中午,朱元璋正好來到坤寧宮,打算與皇後及孫子共進午餐。
然而剛進門就被馬皇後提醒不要打擾孫子學習。
朱元璋笑著點頭,滿意地看著正在專注抄寫的朱雄英。
他對孫子如此刻苦感到好奇,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功課讓他如此投入。
走近一看,卻發現紙上的標題竟然是“大明現有之策”,頓時心中震驚不已。
朱元璋原以為自己的好大孫是在學習什麼高深的傳男不傳女的學問,結果一眼就讓他差點承受不住。
這未免也太夸張了吧!
他這個開國皇帝還在世呢,怎麼就冒出這樣的計策了?
“乖孫,你寫的是什麼啊?”
“我看不明白呀!”
還好朱元璋有些氣度,尤其是對自家好大孫時,更加鎮定。
如果是別人,他早就忍不住讓人推出去斬了。
可涉及到自家好大孫,他就不能這麼沖動了。
朱雄英被朱元璋突然的聲音嚇了一跳,差點從座位上跳起來。
他剛才正在認真做課堂筆記,冷不丁的響動,當然會受驚。
看到大孫被嚇的臉色發白,朱元璋趕緊上前拍他的背,安慰道︰“乖孫,別怕,是皇爺爺。
”
朱雄英見到皇爺爺熟悉的臉龐,稍微安心,隨後離開朱元璋的觸踫,恭敬地行禮說道︰“皇爺爺,我剛才在記今天的功課,因為功課很重要,所以心神耗了些力氣,沒想到被皇爺爺的話嚇到,讓您擔憂了,是孫兒的錯。
”
嘖嘖,這話說得多好听!
朱元璋原本覺得大孫膽子小需要鍛煉的想法瞬間消失。
他笑得合不攏嘴,拉著好大孫的手說︰“沒事!”
“被皇爺爺嚇到這不算什麼,你剛剛太過專注,才有這樣的反應!”
“沒關系。
”
“看看朝廷里的那些官員,都已經是大官了,皇爺爺一瞪眼,他們不也嚇得魂飛魄散?”
朱雄英听後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隨即嚴肅地說︰
“皇爺爺,今日的課程是胡先生經過多年研究、傾盡心血的成果,我听後既震驚又恍然大悟。
”
“此計雖有違國朝傳統,卻對國家有益,希望皇爺爺能听我詳細解說!”
朱元璋听罷,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
不再像平日對待愛孫時那樣輕松慈祥,而是虎目微眯,身形挺拔,宛如迎風傲立的寒松,臉上往日的笑容全無,只剩下威嚴與莊重。
“嗯,雄英,你慢慢說吧。
”
“是!”
朱雄英盡管面對朱元璋突如其來的威嚴有些慌亂,但他終究是被朱元璋看重的人,很快鎮定下來。
行禮後並未立即開口,而是大大方方地查看了剛才記錄的胡先生的話,隨後大聲說道︰
“回皇爺爺,今日的課程,胡先生講述了歷代王朝衰敗的原因,以及當今大明已經采取的一些措施。
”
“首先,歷朝歷代末年都因民生凋敝、饑民遍野,僅歸咎于天災人禍顯得過于籠統……”
“……所以,這種景象才會出現,而皇爺爺當年,也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才奮起反抗。
”
“嗯,說得對,此話很有道理,我家當年確實過不下去了,我才出去乞討,若非如此,我寧願在家放羊!”
朱元璋絲毫沒有回避自己家人因饑餓去世的事,反而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百姓的角度上。
朱雄英听後並未感到驚訝,他知道自己的皇爺爺一向體恤百姓,深知民間疾苦,有這樣的感悟並不奇怪。
“其二在于階級矛盾。
建國之初,皇爺爺便制定了優待士人的政策,只要擁有功名者即可免稅。
”
“表面上看,這項政策贏得了士人的心,但實際上卻埋下了隱患。
這其中……”
“胡大人也說過,這不是皇爺爺政策的唯一原因,人性本就自私也是重要因素!”
“其三則是宗室優待帶來的問題。
胡大人讓我們計算了一道題,其中……”
朱元璋听完朱雄英轉述的話,起初憤怒,隨後卻冷汗直冒。
他並非愚鈍之人,也不是那種不通世事的。
他很清楚,那些官吏心狠手辣,為了一己私利,哪怕只開個小口子,也會大肆破壞;哪怕只是個小漏洞,也會造成巨大損失。
所以,他對士人優待的政策,在位時或許還能控制,但以後呢?
無論是朱標還是現在的朱雄英,難道能一直監督下去嗎?
即便能監督,等到災難發生後再懲罰那些,之前受害的百姓又如何能得到補償?
更不用說,到那時,原本良好的政策早已成為“祖宗之法”。
那時,朱標或者朱雄英若想改變這一政策,勢必會面臨天下士人的反對。
連理由都已準備妥當——“違背祖宗之法”!
哼,一旦如此,明朝豈不是要走上衰敗之路?
到時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天災人禍,說不定又會出現一個像朱重八這樣無法生存的人,江山易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想到這里,朱元璋心中感慨萬千。
“惟庸真是我的得力助手,竟有這般忠誠直言!”
“雄英,你切不可辜負了惟庸的好意!”
朱雄英听罷朱元璋的話,心中雖有些迷茫,但他清楚自己的能力遠不及皇祖父和胡大人。
既然皇祖父已經決定了,那自己只需听從便是。
于是,他立刻恭敬地行了一禮︰“皇祖父放心,孫兒銘記于心!”
朱元璋聞言笑了笑,輕輕拍了拍他的頭,心中卻在思索一件事。
這惟庸確實有才,也一心為明朝著想。
自己竟然從未察覺,竟犯下這般錯誤。
若讓惟庸當帝師,自己豈不是也能學到更多?
只是……自己還未正式拜師。
真讓人煩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