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銷量還有上升空間!
加班,真煩!
大明周報社全體員工,在主編老鄭的帶領下,隨著銷量持續增長和福利待遇不斷提升,士氣高漲。
外界關于梅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烈。
巧合的是,平時悠閑的解縉意外卷入了這場爭論。
起因是在解縉與同年進士聚會時發生的。
當時,解縉與其他十幾位同年進士相約在青樓聚餐。
既然是青樓,當然少不了衣著暴露的服務員姐。
如今已是官員的同年進士們,每人抱著一位姐喝酒、吃肉、聊天。
文人不會聊普通百姓的話題,朝堂大事他們也不懂。
所以,他們聊起了士林之事。
最近的熱搜話題自然離不開梅。
偏偏今天解縉身邊的姐業務能力很強。
開場沒多久,解縉就有些微醉。
這時,一個與解縉關系不佳、在他眼中特別“裝”的同年,正在大談特談梅如何低俗、污穢。
解縉頓時站了起來。
“大年兄,梅怎麼就低俗、污穢了?”
“你這個人最愛假正經!”
“如果你真的不沾酒色財氣,你說這話我絕不反駁!”
“可你現在坐在青樓里,摟著姑娘罵梅低俗污穢,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徐大年比解縉年長十六歲,年近三十的他一直對解縉這樣的天才心生嫉妒。
在眾人面前,解縉絲毫不留情面,讓他十分尷尬,臉色漲得通紅。
更讓他惱火的是,同科進士們都在旁邊看戲般地看著他。
他猛地一拍桌子,質問解縉的話是什麼意思。
“我怎麼就糊弄了?”徐大年辯解道,“我只是就事論事。
那《大明周報》是多嚴肅的東西?你看看之前登載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那是多麼偉大的作品?相比之下,這梅簡直俗不可耐。
”
解縉被酒精得情緒高漲,冷笑一聲,直指徐大年的軟肋。
“你根本不懂!”解縉不屑地說,“難怪有人說你全靠運氣中舉。
你看看這書,就知道你心里裝的都是什麼了。
你覺得書中只有西門慶和幾個女人的私密之事,說明你的心思也就在這里。
這也表明你的學問不過如此。
”
徐大年氣得握緊拳頭,眼楮布滿血絲,惡狠狠地瞪著解縉。
然而解縉毫不在意,環顧四周後微笑著說︰“既然你不明白,我就教你一下,讓你知道這梅到底有多偉大。
”這話立刻引起了周圍幾位同年的好奇,他們紛紛圍過來,準備听听解縉如何解釋。
不管別人怎麼想,他們心里清楚,這位同年探花,雖然年紀最輕,但才華毋庸置疑,當年被稱為神童也不為過。
所以,解縉一開口,大家立刻來了興趣。
盡管各有心思,但此刻他們都想听听解縉的看法。
解縉悠然喝完杯中的酒,擦了擦嘴,說道︰
“這本書表面看來庸俗不堪,尤其對閨房之事、男女之情的描寫極為真實。
”
“我常去青樓,自詡懂得不少,可讀到此書時,仍覺得驚艷。
”
眾人深有感觸地笑了。
但解縉的重點才剛開始。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消遣之作,但再次細讀時,我發現了一些不對勁。
”
說到這里,解縉表情嚴肅起來。
“我閑來無事,突然想到,西門大官人不過是個藥材商人,怎麼就成了富甲一方的人了?”
“他不就靠賣藥嗎?”
“憑什麼能結交這麼多權貴?”
“仔細一看,首先是因為父輩留下的家業不錯,藥材生意打下了基礎。
”
“另一方面,他還經營著一門不起眼的生意——放貸給官員。
”
“這下可好,再加上他酒色財氣樣樣精通,又擅長人情往來。
”
“這樣一來,他豈不是通過這些生意收買了陽谷縣的大小官員?”
“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
眾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恍然大悟。
哦,若非解縉提起,他們竟未察覺。
這位西門大官人,竟是這般風光無限?
見眾人恍然大悟的模樣,解縉眉梢輕揚,露出得意之色。
這點驚訝算什麼?
還有更震撼的呢!
)
自古以來,天賦異稟之人往往與眾不同。
他們早早接觸到常人難以企及的知識,因此看待事物的眼光也與普通人不同。
這種超前的認知讓他們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突出,也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隔閡。
解縉正是這樣的人。
他並非不知官場復雜,也不懂人情世故。
年少時看似不羈,實則只是無人可傾訴。
最近,借著幾分酒意,在談論《梅》時,解縉徹底釋放了內心的壓抑。
他公開支持《梅》,稱贊其作者蘭陵笑笑生為不拘一格之人。
在他看來,這位作者雖身處風月之中,卻能保持清醒,這種境界與他自己頗為相似。
這種為未曾謀面的知己發聲的事情,趁著今日的場合和幾分酒意,解縉開口了。
他連看都沒看臉色已經發紫的徐大年,便豪放地飲盡杯中的酒,倚靠在椅背上,隨意又爽快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各位,想想看,這《梅》的文字,是否有時讓人覺得某些句子似曾相識,有所感悟?”
“來,我記憶力好,記得幾句書中稍縱即逝的句子。
”
“得失榮枯命里該,皆因年月日時載。
”
“自古人無千日好,果然花無摘下紅。
”
“禍患每從勉強得,煩惱皆因不忍生。
”
“扶人未必上青天,推人未必填溝壑。
”
“諸位,這幾句話,表面上像是閑聊般的俗語,可仔細琢磨,是否突然覺得很有道理?”
解縉的話讓眾人猛然一愣,隨後不少人臉色微變。
他們對《梅》自然很熟悉。
即便這本書剛問世,報紙上才刊登部分內容,後續情節還未揭曉。
但凡是已刊載的內容,無人不知。
畢竟如今找到一本有趣的書實屬不易。
也正因如此熟悉,當解縉突然將這幾句話單獨提出後,眾人或多或少立刻回憶起這些“警世名句”的出處。
當初看書時,這些話就像長輩隨意叮囑,听過就忘。
但此刻集中提起,頓時顯得不同尋常。
並非所有書都能寫出這樣的警世之言,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這般不著痕跡地將這些話融入書中。
要知道,他們至少已讀過四五遍這本書。
曾經有人感嘆,解縉的記憶力超凡,而其他人做不到過目不忘,因此錯過了書中許多越讀越有深意的文字。
這暗示了什麼?
一方面,說明此書寫得極為精彩,否則不會被忽略其中的妙句;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作者深厚的筆力,幾乎不動聲色地將這些佳句融入其中,讓人毫無違和感地讀過。
解縉看到大家陷入沉思,不禁得意地搓搓手。
“听我說完這些句子,你們再想想,西門慶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不僅五毒俱全,而且貪嗔痴三毒皆備,卻既無功名也無戰功。
”
“然而,這樣一個色中惡鬼,家財萬貫,交際廣泛,最後竟成了官吏!”
“接著再想想他做官前後的行為,就會發現,西門慶簡直是純而又純啊!”
眾人聞言紛紛議論。
西門慶?
純粹?
看著大家驚訝的表情,解縉微微一笑。
“怎麼了?”
“有什麼問題嗎?”
“純粹又有什麼不對?”
“難道西門慶不是惡得徹底嗎?”
“做官之前,他,雖然勾結了,甚至威脅到了武大,但最終卻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
“做了官之後,苗青行賄求他幫忙,他也照樣保苗青平安無事。
”
“可以說,他根本不在乎盡忠職守或為國效力,只覺得有錢就能當官,而當官就是為了更方便地斂財。
”
“這樣從頭到尾都作惡的人,難道不夠純粹嗎?”
眾人啞口無言。
照你這樣說,西門慶確實如此!
西門大官人,人世間難得的清醒之人。
西門慶除了貪財,還沉迷于,滿腦子都是些庸俗之事。
然而奇怪的是,但凡讀過書的人,沒有不羨慕他的。
尤其是那些科舉成功的士子們,表面上雖然罵他不忠不孝、罔顧廉恥,但到了夜晚,卻也忍不住羨慕得垂涎三尺。
西門慶的身份不過是個商人,出身寒微,而這些人則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正統官員;論官職,他也只是個小吏,連自稱下官的資格都沒有。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活得讓他們既嫉妒又羨慕。
即便最後是病而亡,他們依舊羨慕不已。
難道不是嗎?
當然羨慕!
直到解縉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們︰莫非作者就是要讓我們看看,做官的人能墮落至何種地步?
解縉喝了一口酒,心中暗自得意︰“今天真是痛快!”
隨著《梅》在大明周報上的連載,故事情節逐漸展開。
書中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奇女子和復雜多面的角色,他們相繼登場,演繹了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
初看時覺得有些荒誕,但細思之下卻又覺得合情合理,仿佛這些角色本就該如此。
畢竟大家心里都明白,世人都愛趨利避害,沒人願意白白擔責任。
古語雲,酒是穿腸,色是刮骨鋼刀,但這兩樣東西確實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梅的特別之處在于,書中找不到一個正面角色。
仿佛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貪財的、好色的、攬權的、狡猾的、偽善的……在經歷了三國、水滸的洗禮後,忽然讀到這樣的故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書中對場景和情節的描寫,仿佛就是發生在讀者身邊或曾經經歷的事情。
這種深刻的吸引力,讓梅的名聲一路飆升。
然而,當解縉在青樓的那些離奇言論傳出後,人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不再有人認為這本書低俗不堪,反而成了眾人熱議的奇書,必讀的經典之作。
這一說法影響日益擴大,流傳也越來越廣,甚至傳到了身處宮中的朱元璋耳中。
“宋利,這梅是不是出現在大明周報上了?”
“為什麼我們沒注意到呢?”
宋利見朱元璋詢問,立刻躬身回答︰“皇爺,您有一段時間沒看大明周報了。
”
“您當時還說過,這份報紙遠不如以前胡惟庸在時的好,看了也沒什麼意義,不如不看。
”
宋利能在朱元璋身邊侍奉多年,最令人稱道的是他過人的記憶力,哪怕是最細微的話語,只要听到了,他都能記住。
這一特點看似繁瑣,但關鍵時刻卻十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