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敏捷帶進來的少年,明顯出自胡府。
其貌不揚,衣著樸素,但傻子也能明白。
既然能站在大明周報社主編面前還如此鎮定,那必然是有底氣的。
少年不再故作神秘,直接從肩上取下包裹,掏出厚厚一沓文稿,隨手抽出一小疊遞給老鄭。
“大人,請先過目,這是我家老爺的作品!”
“若覺得滿意,今後這些稿子就由我定期送來。
”
“這份收入正好補貼我們府里的下人生活費!”
哇!
老鄭這位資深官員听了這話愣住了。
不是!
你們家到底什麼背景,怎麼如此張揚?
然而,當他翻開遞來的《梅》開篇後,所有疑問都煙消雲散。
“嗯,話本呢!”
“哦?還和水滸有關?”
“咦,挺有意思!”
“嘖,不太對勁!”
老鄭越看越覺得不妥,尤其是讀到某些章節時,竟臉紅心跳。
“這這這……是不是太過分了?”
少年輕笑,挑挑眉說︰“那您要不要?”
)
“要!”
“怎麼可能不要!”
老鄭稍作遲疑,隨即果斷拍案決定。
憑什麼不要?!
不過是一些關于風月的描寫罷了!
文章確實寫得頗為雅致。
老鄭重新審視著手中的稿件時,隱約察覺到了一些異樣。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
“小兄弟,你的來歷我不多問了。
”
“我們這里,藏龍臥虎的大人物可不止兩三個。
”
“至少表面上,我只認你一人。
”
“那麼,就以你的名義,和報社簽訂一份文書吧。
”
“從今往後,這份稿件的稿費就歸你所有,可別做出什麼出格的事。
”
胡府的小廝笑著點頭。
“我家老爺事先已囑咐過,這事我自然清楚。
”
“文書用我的名字沒關系,老爺早說過,以後我要多承擔些差事。
”
明白了。
听他這麼說,老鄭頓時心領神會。
這年輕人背後必然是位真正的權貴,而且是文職官員。
因為只有文官才能在小哥到來前就把報社的規矩解釋得清清楚楚。
最後一絲疑慮也在胡府小廝平靜的態度中煙消雲散。
不用多說,老鄭規規矩矩地簽了文書,發了稿件。
等文書簽好,正式拿到稿件後,老鄭總算能安心審稿了。
他之前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這東西會不會開頭精彩,後面卻亂七八糟,最後還爛尾?
稿費已經提前支付,這時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顫抖著翻開厚厚的一沓稿件。
然後……
“嗯?哦…嘿…嘖……嗯……嘿嘿嘿嘿……”
幸好主編室的門是開著的,外面雖能听見里面的動靜,但抬頭就能看見里面的情形。
若是在關門狀態下,恐怕不到一個時辰,大明周報社主編私宅內的曖昧之事便會傳遍整個官場。
屆時,老鄭即便不被全盤否定,也會成為笑柄。
這次,老鄭是真用心閱讀的。
然而,越讀越覺得不對勁。
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露骨,其內部的段落與描寫更加直白。
但老鄭清楚,大明至今未出台禁售此類書籍的法令。
甚至相關內容,在書店也能偷偷售賣。
只要老板膽量足夠大,臉皮夠厚,擺在櫃台公開出售也無妨。
如今不過是一本描寫稍顯大膽的話本,算不上什麼大事。
但此時,老鄭意識到,這本話本比預想中更為嚴重。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這是唐代呂洞賓《警世》詩的上闋,放在《梅》中卻別有深意。
《梅》的故事圍繞陽谷縣內的幾人展開,不再是水滸或三國中的英雄豪杰,而是聚焦于普通人之間的糾葛。
書中沒有家國情懷,也無國仇家恨,只有幾個商賈和幾個充滿心機與欲望的女子之間的瑣事。
這些看似平凡的內容,讓經驗豐富的老鄭看得津津有味,以至于錯過了午飯,還是由小吏端來才勉強進食,卻依舊食不知味。
直到下午讀完半本,他才如夢初醒。
他神情復雜地瞥了一眼手中的稿子,苦笑著掩住面孔。
“怪不得我越看越入迷,原來如此!”
“這里面的事,和自家的經歷簡直如出一轍!”
“難怪我會感同身受!”
然而,盡管老鄭感慨萬千,他還是迅速確認了這件事的真實性。
以他的資歷,尚且為之沉迷,那些淺薄之輩豈不是要拍手叫絕?
毋庸置疑,必須立刻付梓。
不得不說,老鄭的能力雖有待商榷,但他的眼光無疑是敏銳的。
起初,應天府的居民對報社的新連載並不感冒。
畢竟,開篇便是《三國》《水滸》這樣的經典,後續作品難以超越也在情理之中。
再加上李善長案件的影響,更是讓公眾興趣銳減。
然而,《梅》的悄然登場卻引發了轟動。
短短兩期,便令全城士紳為之傾倒。
“妙極了,這部書簡直是一針見血,看似戲謔,實則蘊含深刻哲理。
”
“你講的是哪部書?不會連《大明周報》都沒看過吧!那可是精彩絕倫,據說問世後連青樓的生意都紅火了不少。
”
“真的嗎?難道是風月小說?那豈非有傷風化?”
“胡說什麼,你在青樓時又何曾顧忌風化?不過是人間常事罷了,誰家不是如此!”
“真有你說的那麼好?”
“千真萬確!若只是風月之作,自然也有動人之處。
但若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就像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一樣鮮活!”
不得不說,此時大明周報社的讀者群體堪稱有品味、有見識。
他們大多是有文化的小地主、小官員或教書先生。
正因如此,他們對《梅》的欣賞更加深刻。
隨著連載的進行,大明周報社重新煥發了往日的活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門慶聞到身上散發的香氣,觸感細膩,容貌絕美,不禁心神搖曳,。
大官人如今已深陷其中,唯有全力向前,何須顧慮?”
“嘖嘖,寫得真是……”
負責朗讀的書生剛讀到這里的關鍵部分,就停下來感慨不已,周圍听故事的老少爺們焦急萬分。
“喂喂喂,錢秀才,你怎麼不繼續念了?這不是要急死人嗎?”
“對啊,錢秀才,我們準備了茶點,你別拖拉啊!”
在眾人的催促下,穿著漿洗得發白長袍的錢秀才瞪了一眼大家說道︰“吵什麼吵?我只是感嘆幾句罷了!”
“你們要是行的話,自己來念啊!”
得了!
作為坊市里唯一擁有功名的人,盡管只是個秀才,但掌控話語權的錢秀才毫不客氣。
眾人正沉浸在《梅》的故事中,誰敢在這個時候得罪他?
屠戶平日里最瞧不上那些科舉無望、養家困難的窮酸秀才,但此刻也只能勉強擠出笑容,諂媚地勸道︰
“錢秀才,消消氣,別跟他們計較。
來,喝茶潤潤嗓子,接著念吧。
”
錢秀才白了他一眼,真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盡管只是普通的茶葉,卻比家里泡的茶葉沫子好喝多了。
他咂咂嘴,看著手中的《大明周報》,復雜地感嘆︰“真他娘寫得好!我怎麼就寫不出來?”
這句話惹得周圍人笑了出來,卻沒人多言,反而更期待錢秀才繼續念下去。
不僅這家坊市,許多茶樓、酒肆和客棧也有不少人興致勃勃地追看討論。
“嘖嘖,這寫的真是內行啊!一看就是行家。
”
“對啊,跟這相比,我們平時裝作瀟灑,其實都是木頭腦袋。
”
“酒色財氣,寫得酣暢淋灕,貪嗔痴躍然紙上,妙哉!”
不同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梅》的讀者群更為廣泛。
三國中諸侯爭霸、謀士斗智,很多不識字的百姓根本听不明白;水滸雖有江湖豪情,但朝堂紛爭依然讓人困惑。
而《梅》不同。
西門慶雖稱大官人,也只是個小商人,在縣城過著普通人生活,無非稍富足些。
此處省略部分內容)
這部作品中的情感戲和沖突,仿佛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听過或見過的,因此格外吸引人。
尤其是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堪稱網絡爽文的經典之作。
它的敘事張弛有度,能夠牢牢抓住讀者的情緒,一波接一波地起伏。
書中時不時插入的情節更是令人熱血沸騰,讓讀者激動不已。
雖然從文學價值上講,這本書或許不及《三國》或《水滸》,但在受歡迎程度和受眾範圍上,它無疑是當前最成功的。
從達官顯貴到普通百姓,梅一經推出便風靡整個大明,從應天府開始,無數人被其魅力所征服。
梅的大熱也讓大明周報社的主編老鄭喜笑顏開。
他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樣的盛況了。
負責印刷的作坊幾乎超負荷運轉,不管是五萬份、六萬份,還是他咬牙加印的十萬份,一旦印出來就被搶購一空,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如果不是報社賬目不斷增長,他甚至會懷疑這些報紙是不是都被燒毀了。
如今的老鄭意氣風發,他的主編地位已經穩固。
畢竟,他已經打破了前任主編的最高紀錄。
目前,在報社內部,他的威望僅次于創辦大明周報社的胡大老爺。
然而,即便取得如此成就,老鄭仍然不斷擴增刊印量,市場依然供不應求,所有人都在瘋狂追更。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能夠迅速調動情緒且幾乎沒有閱讀門檻的爽文,確實是流量爆款。
梅的影響日益擴大,士林中對這本書的爭議也隨之增加。
不少人指責它“有傷風化”“粗俗不堪”,仿佛讀這本書的人脆弱得不堪一擊。
然而,盡管如此,這些批評並未影響人們購買和閱讀的熱情。
有些人甚至一次買好幾份,有的反復研讀,有的裝訂收藏,還有的專門留作紀念。
老鄭樂開了花,讀者們也很滿意,就連低調的胡大老爺也十分高興。
原本他以為這筆稿酬能補貼家用就很不錯了,但兩次領到稿酬的小廝卻戰戰兢兢地說不敢分錢,因為數額太大了。
眼看著這筆錢可以買上百畝良田,胡大老爺明白小廝們的顧慮。
于是他大方地收回九成,僅留下一成當作獎金分給大家,自己則笑呵呵地讓後半部稿件送至報社。
他的筆名“蘭陵笑笑生”也因此更加廣為人知。
大明周報社的主編老鄭收到後半部稿件後,立即召集編輯進行審校。
報社收入增長,老鄭心情舒暢,不但為編輯們準備了更好的茶葉和點心,還發放了津貼。
經過一夜的努力,稿件被全面校訂完畢,老鄭心中的疑慮也一掃而空。
稿件質量上乘,毫無瑕疵,他也因此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