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已經在朝堂上鬧得沸沸揚揚。
戶部最頭疼,因為賑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錢糧問題。
朱元璋可不是那種願意慢慢商量的皇帝。
他一聲令下,你就得執行。
不管之前預算多少,拿不出錢糧,就是戶部的責任。
而工部也沒好到哪里去。
因為水利工程都是工部負責,更別提後續河道修復之類的工作了。
這里面麻煩可不少。
這不,章善剛下朝,就一臉愁容地召集工部所有人開會。
巧了!
今天胡大老爺居然在工部上班。
听到小吏前來通報開會時,胡大老爺微微一愣,眼中流露出些許迷茫。
他剛剛泡好的茶和翻開的書還沒來得及細品,而這書卻是一本難得的經典話本,內容精彩至極。
他原本打算好好研讀一番,卻沒想到又要投入工作。
胡大老爺無奈地嘆了口氣,皺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臉不悅,仿佛在場的每個人都與他有仇。
章善看著胡大老爺的樣子,既好氣又好笑,但也沒有辦法。
工部目前正面臨重大問題,總不能坐視不理。
作為工部侍郎,胡大老爺難道能因為自己的懶散就置之不理?如果是別人敢這樣對待工部尚書,恐怕早已受到嚴厲警告。
然而面對胡大老爺,章善明智地選擇無視他的態度,轉向其他人。
在這時候,章善展現出了一部部堂應有的威嚴。
他雖剛調任工部尚書不久,也不敢輕易得罪胡大老爺,但他深知胡大老爺資歷深厚,在官場中絕不可輕視。
官場上的規則從來如此,做好事往往困難重重,而要壞事或整人則容易得多,尤其是當對方官職低于自己時,更是輕而易舉。
在場除胡大老爺外,其余工部官員皆坐姿端正,畢恭畢敬。
章善並未趁機搞小動作,而是誠懇地征詢大家的意見。
畢竟他剛擔任工部尚書,業務尚未完全熟悉,自然要多听取下屬的建議以便作出決策。
眾官員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中一位資深侍郎還熱心分享了以往應對天災的經驗。
有了這些意見,章善便輕松了許多。
他隨即結合眾人意見及自身想法,為每個人安排了相應任務。
眼看事情即將談妥,他不經意間瞥見胡大老爺閉目養神,看似專注卻毫無作為的模樣。
章善眉頭微皺,強作笑顏問道︰"胡大人,不知您有何高見?"
其實胡大老爺剛才確實听進去了不少內容。
對他而言,這一切都很新奇。
他前世從未參與過如此規模的水利工程。
普通百姓更是無緣觸及這類事務。
不過,胡大老爺思索片刻後感慨道︰
"修建堤壩的話,可以使用混凝土。
"
說實話,章善起初並不指望胡大老爺能提出有價值的看法。
畢竟胡大老爺擺明了是心不在焉、隨波逐流的態度。
他剛才問一句不過是例行公事,給予胡大老爺些許參與感和尊重罷了。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之前一副懶散模樣的胡大老爺突然開口了。
突然間,新郎官開口了!
這下麻煩了!
一直不說話的新郎居然開口問話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大家竟然沒完全听明白胡大老爺剛才說的話。
“那個……胡大人,您剛剛提到的那個堤壩,還有那個‘混’什麼的,這是什麼意思啊?”
關鍵時刻,身為在場職位最高的人,章善終于站了出來提問。
也只有他敢這麼做。
其他人面對胡大老爺,在這樣的正式場合,根本不敢貿然開口。
對于章善的疑問,胡大老爺並不覺得有何不妥。
略作思考後,他緩緩說道︰
“對工部來說,洪水過後,治水工程中最關鍵的就是修建堤壩,這一點你們應該認同吧?”
眾人,包括章善在內,都點頭表示同意。
確實如此!
每次洪水泛濫,幾乎都是堤壩出了問題。
因此,治理洪水的第一步就是迅速修復堤壩。
否則,一旦再發生洪水,其他工作豈不是白做了?
看到大家都理解了,胡大老爺伸出手指繼續說道︰
“然而,修堤壩有兩個難點!”
“首先,修得慢!”
“洪水剛過的地方大多還在下雨,稍有不慎,那些未受損的堤壩也可能撐不了多久。
”
“更何況那些已經決口的堤壩,必須盡快搶修,以防災情擴大。
”
“可自古以來,無論哪個朝代,修堤壩始終只能靠傳統方法——搭架子、夯實泥土,一步步慢慢來。
”
“不僅耗費巨大,更浪費時間!”
眾人再次點頭。
尤其是幾位資深工部官員,說到這個話題時,臉上的皺紋仿佛更深了。
顯然,他們對此深有體會。
別以為身為官員就可以輕松應對。
雖然不需要親手挑土,但免不了要在大壩上淋雨吹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風吹雨打的日子,可不止一兩天就能結束。
更麻煩的是,即使努力了幾個月,到最後還可能挨罵。
此刻,工部的官員們臉上越發苦澀。
然而胡大人卻像沒看到似的,又舉起了一根手指。
“其二便是不夠堅固。
”他說,“堤壩歸根結底還是以泥土為主,雖有少量用大塊石頭填充的情況,但畢竟不多。
無論人力還是物力,都不可能長期如此操作。
而泥土築成的堤壩,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牢固。
”
說到這里,胡大人也感慨地嘆了口氣。
“每當堤壩坍塌時,工部就會被指責。
”
“總有人跳出來指責工部偷工減料、。
”
“但實際上呢?就算是嚴格按照標準修建,又能撐多久?要知道堤壩每天都承受著水流的沖擊,泥土能堅持才怪。
”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連連點頭。
顯然,這一點他們深有體會。
畢竟他們曾經為此吃過虧。
近幾天,朝堂上不斷有人要求徹查工部的聲音響起。
似乎在很多人眼中,只要工部不偷工減料,堤壩就不會垮塌。
但事實是?
哪有什麼工程能永遠不變呢!
雖然有行為存在,但至少在洪武年間,大多數工部官員並沒有膽量這麼做。
無他,只是擔心滿門遭禍。
在講完傳統堤壩的不足之處後,胡大人終于切入正題。
“接下來,我們不得不談談混凝土了!”
“它有兩個顯著的優點!”
“其一,用途廣泛!”
“這種由河沙、水攪拌硬化後如同磐石般的材料,不僅能用于築堤,還能建造樓閣廟宇、橋梁陵墓等各類建築,絲毫不遜于石材,而且更加便捷。
”
說到這里,胡大人自豪地舉起第二根手指。
“其二,制備簡單!”
“無需特意前往特定地點開采運輸,我們工部只需建立作坊自行生產即可。
”
“若將來遇到大規模需求的工程,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當地設立此類作坊。
”
“這樣既能就近供應,還能順便盈利。
”
胡大人得意地環顧四周,問道︰“諸位覺得此法如何?”
工部的同僚們听得目瞪口呆。
混凝土真的有這般神奇?
在胡大人看來,這個時代完全有能力制造混凝土。
借鑒瓷器燒窯的經驗先研發水泥,再制作混凝土。
這樣一來,無論修堤、建橋還是房屋修繕,都會更加牢固。
畢竟古羅馬人都能做出原始版本的水泥,我們技術更先進,怎麼會做不到?
雖然他對此並非十分精通,但基本原理還是明白的。
只需讓人嘗試一番,摸索出具體配方豈非易事?
先用著,以後再慢慢調整好了。
大明這樣的大國,還會對付不了這些小事?
在場最了解胡大老爺的工部尚書章善,此刻已是滿心歡喜。
我的天!
這是祖墳冒青煙了啊!
就沖胡大老爺剛才提到的那個混凝土。
這不是把功勞送到嘴邊了嗎?
他應該升官發財了!
一瞬間,章善臉上的笑意更加諂媚,趕緊靠近胡大老爺低聲詢問混凝土的事宜。
章善激動得滿臉通紅。
他緊緊拉住胡大老爺,請求其復述一遍剛才的話。
他自己也迅速拿出筆,將胡大老爺所說的內容盡數記錄下來。
章善認識胡大老爺已久。
他知道,若不及時抓住機會記錄下胡大老爺的話,誰知道下次胡大老爺何時有興趣再說這些。
畢竟,除了陛下,誰又能從胡大老爺口中挖出話來?
而且,胡大老爺現在似乎有些神神秘秘。
連陛下下令任命的工部官員,他都能隨意推遲赴任。
若是覺得被打擾而躲起來休息十天半月,自己又能怎麼辦?
與其日後費勁周折,不如現在抓緊機會記下這些。
看著飛速書寫、甚至衣襟沾上墨跡的工部尚書,眾官員心中不禁感慨,難怪他能位居他們之上。
看看這能力!
他們漸漸回過神來,心中仍存疑慮。
胡大老爺提到的混凝土,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如此廉價又實用的東西,竟能應用于多種場合,還具備諸多神奇特性。
身為工部官員,卻從未听聞此類事物,實在讓人震驚。
就在眾人猶豫之際,章善尚書果斷上前驗證。
如今回想,大家都懊悔不已。
這本是絕佳的機會,卻因猶豫而錯失。
此事一旦傳出,必定傳至聖上耳中。
若為真,章尚書將功不可沒;即便假,他並無過錯,畢竟這是胡大老爺所言,他只是如實上報。
這豈不是穩賺不賠?工部諸官心生嫉妒,暗自懊惱。
然而,有人迅速行動,從書筆吏手中取來紙筆,緊跟章尚書步伐,詳細記錄,不敢怠慢。
章善瞥了一眼湊近的官員,嘴角帶笑,眼神意味深長地點頭回應。
隨即,他便不再多加理會,專注于手頭的工作。
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已經將此人記在了自己的清單上。
能在這種關鍵時刻主動站出來,至少表明此人的頭腦相當靈活。
同時,這也顯示出此人有一定的野心!
這類人至少值得留意一番,觀察其動向。
或許未來有機會加以利用。
這時,胡大人也被章善問得差不多了。
“章善啊,關于這事該說的也就這麼多,剩下的就得靠那些工匠去實踐了!”
“到時候具體的制作細節,我再去看一看即可。
”
章善听罷,雖有些意猶未盡,卻也點了點頭,感慨道︰
“真是巧合,胡相所提到的東西,正是我到工部任職時所遇到的情況。
”
“恰好,我對原來的業務也不太熟悉!”
“現在看來,從上到下恐怕都要跟我一起學習這項新技能了。
”
胡大人聞言,目光閃爍。
“好啊,章善!”
“你早就相信我說的這些東西是真的?”
章善笑意盈盈地點點頭。
喜歡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