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世界中,很多知名的科學家本身就是虔誠的教徒。
當他們遇到科學理論與教義相悖的情況時,並沒有用棍子把提出理論的人砸死,而是窮極一生,用科學的方法繼續探索,試圖在更深得層次拿到與教義相符的論據。
別管他們能不能拿到證據,這一行為本身也在促進科學的發展。
比如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猜想的那位科學家,他的初衷就是想證明上帝是存在的。
一整堂課下來,楊山也是累的夠嗆,他完全改變了之前在大學時的講課習慣,盡量把節奏放慢了一些。為了保持收視率,他要遷就電視機前觀眾的接受程度。
好容易挨過45分鐘,楊山剛想松口氣,就被台下的學生問得一臉懵逼。
這幫學生正處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齡段,而且因為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問出的問題不會是那種沒溜兒的。
比如,有個學生就問出了一個終極問題︰引力是什麼?
<d即便是頂級物理學家也回答不出來啊。
他只能面色自若的講解了一番自然界的各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並且表示現在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整合四種力,形成統一力場理論。
反正baabaa一大堆,中心意思就是︰引力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就是不說我不知道。
第一期節目,太不容易了!
其實這期節目楊山就是講成一攤狗屎,收視率也不會低。無線電視台為了避開他的鋒芒,壓根就沒在這個時間段安排重要內容。
第二天,楊山拿到的收視率統計︰92。
單單從這一堂課的效果來看,楊山創造了一個紀錄,至少是空前的。
但香江的媒體已經不關心這個數字了,他們被楊山玩出花樣都驚呆了,宗教與科學關系居然敢堂而皇之的放在電視台講。這個話題也在香江民間掀起了軒然大波,無數人站出來,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觀點。
星空電視台的管理層也嚇得心驚肉跳,這是請來一位祖宗啊,td為了收視率連命都不要了。
何大小姐的媽咪,那位臥床已久的天主教徒黎女士都罕見的打電話給楊山,表達自己的不滿。
不過楊山才不怕,香江老百姓和內地差不多,啥都信也啥都不信,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找楊山拼命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港府,他們更是樂得作壁上觀,天主教、教皇和他們有什麼關系。
人家的聖公會大主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
看到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報道這期節目引發的波瀾,楊山得意的合上報紙,最近幾期的收視率應該有保證了。
<d黃金三章,老子只用了一章就鎖定了觀眾。
趁熱打鐵,楊山讓星空電視台發出預告,第二期的節目主題是︰丈量天地。
這期節目是純科普性質的,大概內容是歷代科學家尋找什麼樣的尺子,用來測量宇宙。當然,首先要從測量地球自身開始。
為了保證收視率,楊山把港大的天文學教授和香江的天文館館長請來做嘉賓。
如果未來幾期的收視率下降,楊山也有辦法,他還有好幾個噱頭呢。
比如那個雙縫干涉實驗中,受觀察者的影響而出現的詭異實驗結果。
再比如講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這本書雖然出自帶英,但在宗教界簡直是禍亂朝綱的東西,很多帶英民眾都抵制這玩意。
當然,書里闡述的物競天擇的觀點只是猜想,並不是嚴整的科學結論。
就這樣斷斷續續的講了十多期,楊山弄出的《群英錄》收視率一直保持在50多。
看到他還活蹦亂跳的活的好好的,黃錫照總經理膽子也大了起來,他可著一只羊使勁薅,跑到楊山家里求了半天,一定要把原本二十期內容擴充到了三十期。
多出來的十期,楊山自由發揮。
楊山一琢磨,既然效果不錯,那就繼續玩下去。
他發動人脈,把一些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相關的人員請到香江來做嘉賓,助手啊學生啊什麼的,實在不行七大姑八大姨也可以。
通過一番努力,甚至有個別的獲獎者本人都他被請了過來。
比如與楊山早有接觸的晶體化平面化工藝的發明者霍爾尼,比如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羅伯特•威爾遜,比如晶體管效應的發現者約翰巴丁。
嗯,最後一位是神人中的神人,他拿過兩次物理學諾獎,另一次是超導。
在諾獎成就上,他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居里夫人,這位神人也是兩次諾獎,一次物理,一次化學。
楊山也向華人獲獎者發出邀請,不過都沒成行。
丁先生婉拒了,這位比較低調,不太喜歡搞這些。
那位楊先生是實在抽不開身,嗯,不是他矯情,是確實沒空。
他從60年代就開始經常訪問中文大學,楊山都和他套過幾次近乎。
好歹都姓楊嘛,五百年前,啊不,五萬年前估計是一家人。
後十期所講內容與之前差不多,只不過把故事的主角換成了近幾十年獲獎的科學家。
順帶著也讓他們幫忙回答前幾期互動中,楊山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比如有學生問出的玻璃為什麼是透明的,這個楊山真不知道,他所了解的能帶理論應用在純晶體半導體上很好使,但面對非晶體的玻璃,就沒辦法解釋了。
當然,有的是牛人知道。
約翰巴丁從微觀層面出發,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量子力學下的電子禁帶特性與非晶態結構的無序局域化兩個理論,完美的解釋了玻璃的透明性。
這些內容應該有更多的人感興趣,時間線離得近,而且不少華人科學家已經獲得了這一榮譽。
可惜楊山這次猜錯了,最後的十期收視率掉到了40以下。
他高估了香江民眾對諾獎的看重程度,另外話題點也找到沒有之前那麼吸引人,讓觀眾感覺這幾期節目講的平平淡淡還和自己關系不大。
就這樣,節目拖拖拉拉的一直持續到6月底,《群英錄》終于播完了,平均收視率達到了51,這樣的數據在一眾電視劇中都能排到頂級水平了。
楊山成就感滿滿,憑借一個節目一張嘴,就能俯視香江一票明星大腕兒了。
其實他也希望通過他的節目,能夠影響香江青少年,把 “理性主義” 與 “實證精神”這些科學思維注入到他們腦子里。
至于能夠影響到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未來會進入科技行業,他也不知道,反正他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