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的話語,如同投入靜湖的巨石,在李從嘉心中激起千層浪,卻並未讓他立刻失態。
他目光深邃,掃過趙普灼熱的臉龐,再緩緩移向帳外那些屏息凝神、翹首以盼的文武身影。
帳內陷入了短暫的沉寂,並非猶豫,而是刻意的停頓。
片刻後,李從嘉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帶著威嚴︰“則平之心,我已知之。然,稱帝之事,非同小可。”
他抬起手,止住了想要繼續勸進的趙普。
“其一,父皇新喪,死于非命,身為人子,熱孝之中驟登大位?有所不妥。”
“其二,中原未定,汴梁周主雖危,然天下正朔仍在北方。我若貿然稱帝,未曾平定中原,心中有愧。”
“其三,弘冀殺叔囚父,叛亂得位,屬實需將其擒獲。”
趙普見李從嘉如此說,實為多年心腹。
這便是 “一讓” 。
自古直接登基稱帝,多有三請三讓的規矩,顯露出對天下大勢的清醒認知和自身的“謙遜”。
趙普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刻領會了主公的深意,時機與名分尚需雕琢。
聞言躬身而退,第二天軍議。
他再次躬身,語氣更加懇切,依舊是那一套說詞,甚至帶上了悲憤︰
“微臣昨日細細思索,主公之言,雖合情禮,然卻悖于大勢!國不可一日無主!”
“今偽帝竊據金陵,天下惶惶,軍民無所依歸!主公若固守小節而忘大義,則江南百萬生靈何辜?三軍將士血戰之功何酬?”
“夫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
“昔光武中興,亦于河北稱帝,豈因漢室宗廟在長安而遲疑乎?主公乃大唐正朔,承繼大統,名正言順,何來僭越之說?”
“此乃上應天命,下順民心!若為天下蒼生計,請主公萬萬不可推辭!”
帳外眾將聞言,情緒愈發激動,盧郢、申屠令堅、馬成信、潘佑等人按捺不住,紛紛涌入帳內,跪地泣告。
“主公!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非為私利,乃為明主!若主公不即位,我等……我等血戰為何?請主公以江山社稷為重!”
李從嘉看著跪滿一地的文武,面露“難色”,沉吟良久,方才嘆道︰“然,諸君赤誠,天地可鑒。為安軍心,為穩社稷……我可暫攝國政,然帝號,絕不可受。可稱‘國主’,開府建制,總攬江南軍政,待中原底定,太上皇安葬,再議不遲。”
李從嘉看著麾下眾多文臣武將,並提出了折中方案“國主”。
既滿足了眾人對權力核心的需求,又在名義上保持了克制。
趙普與眾人交換眼色,知道火候已到九分。
他再次叩首,聲音洪亮︰“主公聖明!然,‘國主’雖可暫安人心,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開府建制,亦需名號!請主公即‘國主’位,建元改號,昭告天下,如此則綱紀立,人心定!此非為私欲,實為公義!若主公再辭,臣等唯有效死于此,以明心志!”
說罷,竟以頭觸地,長跪不起。身後文武齊聲附和︰“請主公即國主位!”
李從嘉見“群情洶洶”,“勢不可違”,終于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種“被迫”承擔起天下重任的凝重與決然。
他上前一步,親手扶起趙普,目光掃視全場,聲音沉凝而有力︰
“諸君……皆國之棟梁,今日之言,皆為國為民。從嘉若再推辭,非但寒了將士之心,更是辜負了天下萬民之望!”
“好!這千斤重擔,這萬般責難,我李從嘉接了!”
“即日起,吾受天命民心,權攝江南國政,開府建牙,稱‘唐國主’!然,念及中原未靖,父皇新喪,暫不稱帝,亦不去唐號,仍奉大唐正朔!”
“萬歲!”
帳內外瞬間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
盧郢等人將早已備好的、略次于皇帝規格但依舊威嚴的 “國主”袍服奉上。
李從嘉張開雙臂,坦然受之。
儀式雖從簡,但意義重大。
眾人也都知道,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隨著事態發展,必經的一步。
李從嘉當即于軍中宣布即皇帝位,國號仍為唐,改元定鼎,尊李 為光烈太上皇帝給予謚號,定其功過。
正常而言,國主之稱,仍舊遵守中原皇朝大周的顯德年號,但眾人也都知道,而今永定軍論軍事實力,論治下百姓,不弱于大周。
而李從嘉更是希望給眾多麾下將士,留下一個沖刺目標,他自稱國主,對以後霸業,北定中原,還有很長的一步路要走。
甚至距離他心中最終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恢復大唐光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隨著這登基稱帝與唐國主,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怎麼說都行,但是此時這樣的舉止,李從嘉思之再三,覺得是最好的選擇。
“頒布《討逆檄文》,公告天下,歷數李弘冀篡位、禍國等十大罪狀,定其為國賊,天下共討!”
“開金陵府為西都,仿三省六部制,設立文武班底!”
“擢升趙普為中書令,總領政務;張泌為樞密使,馬成信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申屠令堅、張璨、梁延嗣等各有封賞,盡居要職!”
一套組合拳下來,一個名號為“國主”、實則具備帝國雛形的政權機器高效地運轉起來。既避免了過度膨脹,又在實質上完成了權力整合,建立了有效的統治架構。
名位已定,雷霆手段隨之而來!
“諸將听令!”國主李從嘉的聲音冷冽如冰,“偽帝李弘冀,罪孽滔天,人神共憤!今我既受軍民之托,當犁庭掃穴,蕩平妖氛!”
“全軍進攻!破金陵,擒國賊!降者免死,抗者盡誅!破城之後,秋毫無犯,擾民者,斬立決!”
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國喪與討賊並行不悖!這才是雄主應有的果決和魄力。
“謹遵國主令!”眾將轟然應諾,殺氣盈天。
李從嘉御駕親臨前線,新唐大軍士氣如虹,如同出閘猛虎,向金陵城發起了最後的、也是最猛烈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