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剛過,竹藝工坊的竹田里就熱鬧起來。兩岸的農藝師正忙著給兩岸竹的新苗分株,今年的新苗比往年更壯實,竹節上的花紋也更清晰——左邊是台灣日月潭的波紋,右邊是杭州西湖的漣漪,到了竹梢又匯成一片雲海,像極了航拍鏡頭里兩岸山水相連的模樣。
陳念台已經九歲了,穿著件竹縴維做的校服,蹲在田埂上記錄竹苗的生長數據。他的記錄本是春杏用竹漿紙做的,封面上用燙金工藝印著兩岸竹的圖案,扉頁上有沈硯秋寫的“竹記初心”四個字。小家伙記著記著,突然指著一株竹苗喊“爸,這苗的根須纏在一起了!”
沈硯秋走過去細看,果然,兩株分屬兩岸培育的竹苗,根須在土里盤成了個緊密的結,用手輕輕扯都扯不開。他笑著掏出手機拍照“這得發給台北的實驗室,讓他們研究研究,是不是竹苗也知道‘打斷骨頭連著筋’。”
春杏正在竹樓里設計新的竹制茶具,這套茶具是要送給即將舉辦的兩岸經貿論壇的,茶杯的杯沿做成波浪形,左邊刻著“台商”,右邊刻著“陸企”,合在一起時,波浪紋正好連成完整的台灣海峽。“昨天論壇組委會的人說,要在簽約儀式上用這套茶具,”她往茶杯里倒了些新茶,“還說要讓咱講講這茶具的寓意,講講兩岸竹的故事。”
陳硯把剛修好的竹制顯微鏡搬到院子里,這台顯微鏡的鏡片是用兩岸竹的竹節打磨而成的,能清晰看到竹縴維的紋路——台灣桂竹的縴維偏細膩,大陸楠竹的縴維更堅韌,交織在一起時,卻形成了種獨特的韌性,比單一品種的竹子結實三倍。
“你們看這縴維,”陳硯招呼圍著看熱鬧的孩子們,“單看是兩根,合在一起才是根結實的繩,咱兩岸人也一樣,分開了就弱,合在一起才強。”
正說著,林溪舉著平板電腦跑過來,屏幕上是台北竹藝鋪的直播畫面。鏡頭里,台灣的徒弟們正在組裝一台巨大的竹制中國結,結的每個角都掛著個竹制的燈籠,燈籠上分別寫著“福”“祿”“壽”“喜”“和”,最中間的燈籠里,亮著顆用led燈模擬的鎮魂珠。
“他們說這中國結要掛在台北101大樓前,”林溪的聲音帶著興奮,“有個賣糖葫蘆的阿婆說‘這結是咱中國人的念想,誰也別想拆’!”
陳硯讓徒弟把直播畫面投到牆上,整個工坊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看著屏幕里的中國結慢慢成型。當最後一根竹絲穿過繩結時,台北的徒弟們突然齊聲喊“兩岸同心,其利斷金!”
工坊里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台灣來的阿美突然站起來,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俺要給阿婆寄串竹制的糖葫蘆,讓她知道大陸的娃也記著她。”
陳念台舉著手里的竹制畫筆附和“我要畫幅畫,畫101大樓和天安門在一起,中間長著兩岸竹!”
那天下午,工坊的所有人都加了班。阿美帶著台灣來的姑娘們編竹制糖葫蘆,每顆“山楂”里都塞著片兩岸竹的葉子;陳念台和大陸的孩子們趴在竹制的長桌上畫畫,畫里的兩岸山水連在一起,高鐵在竹制的軌道上飛馳;沈硯秋則帶著徒弟們趕制竹制的中國結配件,要寄給台北的竹藝鋪,讓他們把中國結做得更結實。
晚飯時,王婆端來剛蒸好的竹制糕點,有台灣的鳳梨酥,也有大陸的綠豆糕,都用竹制的托盤裝著,托盤上刻著“兩岸風味”。“昨天台北的親戚寄來箱鳳梨,”她給每個孩子分了塊鳳梨酥,“說現在物流快得很,上午在高雄摘的,下午就能到北京,比當年人探親方便多了。”
陳硯咬了口鳳梨酥,甜味里帶著淡淡的竹香,突然想起爺爺說過,他年輕時要寄封信到台灣,得輾轉三個月,信到了,字都暈開了。現在多好,竹藝能視頻交流,糕點能次日送達,連竹苗的根須都能在土里相會,那些想把兩岸分開的人,怕是連竹子都不如。
入春後,兩岸竹藝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了,實驗室的屋頂用透明的竹制板材搭建而成,陽光能直接照進室內,讓培育的竹苗充分享受光照。實驗室的大門上掛著塊竹制的牌匾,左邊刻著“傳承”,右邊刻著“創新”,是陳硯和台北的竹藝大師共同題寫的。
成立那天,老和尚帶著鎮魂寺的僧人送來一對竹制的燭台,燭台的底座是用鎮魂竹雕刻的蓮花,燭芯是用兩岸竹的竹縴維做的,點著後,火焰的形狀竟天然形成個“和”字。“這燭台能燃百年,”老和尚雙手合十,“貧僧祝兩岸的手藝,像這火焰,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陳念台作為小代表,給老和尚獻上了束用竹絲編的花,花束里有台灣的蝴蝶蘭,也有大陸的牡丹,都是孩子們一起編的。“大師傅,這花不會謝,”小家伙仰著頭說,“就像兩岸的情,永遠不會變。”
老和尚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好孩子,心誠則靈,你心里的情不變,這花就永遠開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實驗室里,兩岸的科研人員正在調試新的竹制培育設備,這套設備能模擬兩岸不同的氣候條件,測試兩岸竹在各種環境下的生長狀態。當屏幕上顯示“兩岸竹在任何環境下均可存活”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說明什麼?”陳硯看著屏幕上的數據,“說明咱兩岸的竹子,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能扎下根,都能長起來,咱中國人也一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拆不散,打不垮!”
清明前夕,實驗室培育出了新的竹種——“同心竹”,這種竹子的竹節是螺旋狀的,從左邊看像台灣島的輪廓,從右邊看像大陸的地圖,到了頂端,卻完美地擰成一股,直指天空。
陳念台給這新竹種畫了幅生長圖,圖上標著每個竹節的生長時間101novel.com24年,竹苗破土;101novel.com25年,開始螺旋生長;101novel.com35年,長成參天大樹;101novel.com49年,枝繁葉茂,樹下站著兩岸的孩子,手里舉著“中國夢”的竹制牌子。
“老師說101novel.com49年是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小家伙指著圖上的101novel.com49年,“到那時候,我就二十五歲了,要帶著同心竹的種子,去台灣種滿山坡。”
沈硯秋把這幅畫裱在竹制的畫框里,掛在實驗室最顯眼的位置。“等101novel.com49年,咱就拿著這幅畫來對照,”他摸著兒子的頭,“看看是不是真像你畫的這樣,兩岸的竹子長滿山坡。”
清明那天,工坊組織兩岸的年輕人去給爺爺和沈敬之掃墓。陳念台捧著同心竹的幼苗,放在兩座墓碑中間,幼苗的根須已經悄悄鑽進土里,向著兩座墓碑的方向延伸。阿美則在墓碑前擺上了竹制的祭品,有台灣的米糕,也有大陸的青團,都是她親手做的。
“太爺爺,沈太爺爺,”陳念台對著墓碑輕聲說,“你們看,竹子都長在一起了,你們的手藝也長在一起了,等我長大了,就讓台灣也回家,讓所有的親人都能團圓。”
風吹過竹林,竹葉沙沙作響,像在回應孩子的話。陳硯看著幼苗在風中輕輕搖晃,突然覺得這場景像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爺爺和沈敬之在土里相會,兩岸的竹苗在地上相擁,孩子們在墓前許下心願,而這心願,正順著竹根,沿著竹絲,借著風聲,傳到更遠的地方。
回到工坊時,林溪興奮地告訴大家,同心竹的培育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頒獎詞里寫著“該成果不僅是生物技術的突破,更是兩岸文化交融的見證,證明了‘兩岸同根’的科學依據。”
陳硯讓徒弟把獲獎證書復印下來,貼在竹樓的榮譽牆上,旁邊就是那幅陳念台畫的同心竹生長圖。他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就像同心竹的幼苗,才剛剛破土,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根扎得深,心連得緊,總有一天,它會像所有的竹子一樣,迎著陽光,向著天空,長成參天大樹。
竹樓的燈亮到深夜,實驗室里的竹苗在燈光下靜靜生長,根須在土里悄悄蔓延,竹節在夜里悄悄拔高。陳念台的畫在牆上微微晃動,圖中101novel.com49年的字樣在燈光下格外清晰,像顆跳動的星,指引著所有懷揣念想的人,一步步往前走。
春杏在給台北的親戚打電話,商量著下個月帶陳念台去台灣看阿里山;沈硯秋在電腦前修改同心竹的培育方案,要讓竹苗的生長速度再快些;陳硯則翻開爺爺的竹篾冊,在新的空白頁上,寫下了今天的日期,還有同心竹的生長數據,他知道,這些瑣碎的記錄,終有一天會匯成江河,載著所有的期盼,流向那個叫做“團圓”的遠方。
窗外的雨又下了起來,細細密密的,打在竹制的窗欞上,發出輕柔的聲響,像在給這忙碌的夜晚伴奏。實驗室里的同心竹幼苗,在雨水中輕輕點頭,仿佛在說,別急,慢慢來,該長的總會長大,該來的總會到來。
立夏這天,竹藝工坊的竹田里飄著新竹的清香。陳念台已經十一歲了,正帶著幾個兩岸竹藝夏令營的孩子測量同心竹的高度。這株最早培育的同心竹已經長到三米多高,竹節上的螺旋紋路越發清晰,陽光透過葉片的縫隙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流動的光斑,像條連接兩岸的金色河流。
“這節是去年長的,”陳念台指著竹身上一道明顯的刻痕,“當時測的是兩米一,現在已經三米七了,老師說這叫‘拔節生長’,就像咱兩岸的關系,一天比一天近。”
台灣來的小姑娘阿美蹲在竹根處,用竹制的小鏟子撥開泥土,露出下面糾纏的根須——這些根須已經蔓延到旁邊的台灣桂竹和大陸楠竹根系里,形成一張密密麻麻的網,分不清哪是同心竹,哪是原生竹。“俺爸說,這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把根須的樣子畫在竹漿紙本子上,“就像他在大陸開的工廠,原材料來自台灣,市場在大陸,誰也離不開誰。”
春杏正在竹樓里趕制一批竹制書簽,這些書簽要送給參加兩岸青少年研學活動的學生,正面刻著“兩岸一家親”,背面是片微型的兩岸地圖,用極細的竹絲連接著。“昨天研學團的老師說,有個台灣孩子看到地圖,突然問‘為什麼台灣和大陸是分開的’,”她往書簽上刷著清漆,“我當時就告訴他,就像這竹絲,看著是兩根,其實早就連在一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沈硯秋從台北帶回了好消息,台灣的教育部門決定將兩岸竹藝納入中小學選修課,還特意邀請竹藝工坊的師傅去台灣授課。“他們說要編套《兩岸竹藝教材》,”他翻開帶回的樣章,“里面選了爺爺的竹篾技法,也選了沈敬之的竹絲瓖嵌,還配著同心竹的生長照片,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咱的文化血脈相連。”
陳硯接過教材樣章,手指撫過扉頁上的題詞——“竹韻同源,文脈相承”,是兩岸教育界的泰斗共同題寫的。他想起爺爺當年在祖屋油燈下編寫竹篾冊的樣子,大概從未想過,有一天這些手藝能走進兩岸的課堂,成為連接心靈的紐帶。
芒種時節,兩岸聯合舉辦的“竹藝嘉年華”在村里拉開帷幕。廣場上搭起了竹制的舞台,舞台背景是幅巨大的竹絲瓖嵌畫,左邊是台北的故宮,右邊是北京的故宮,中間用同心竹的竹絲連接,畫框的四角各刻著一個篆字“同文同種”。
開幕式上,那位台灣老兵穿著嶄新的中山裝,拄著兩岸竹做的拐杖,走上舞台。他手里捧著個竹制的盒子,有片珍藏了七十年的粽葉。“今天我要把這哨子換了,”老兵的聲音在麥克風里回蕩,“換成這片粽葉——七十年了,我終于明白,咱中國人的念想,不是靠哨子喊出來的,是靠這粽葉連著的,靠這竹子纏著的!”
他把哨子放進竹盒,換上片新鮮的兩岸竹葉子,高高舉起“我要告訴所有台灣年輕人,你們的根在大陸,就像這竹子的根,扎在土里,誰也拔不掉!”
台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陳念台拉著阿美的手,帶頭喊起了“兩岸統一”的口號,孩子們的聲音清脆響亮,像竹林里的新筍破土,听得人心里發燙。
嘉年華期間,最受歡迎的是“竹藝傳習區”。台灣的老藝人教大陸孩子編竹制的“風獅爺”,那是台灣金門的傳統吉祥物;大陸的師傅則教台灣孩子扎竹制的風箏,風箏上畫著兩岸的山水。有個台灣小男孩扎的風箏特別大,翅尖分別寫著“台北”和“北京”,放飛時,風箏在天上劃出優美的弧線,像座連接兩岸的虹橋。
“這風箏線用的是兩岸竹的縴維,”教扎風箏的師傅對圍著的孩子們說,“比普通的線結實十倍,就算刮大風也斷不了,就像咱兩岸的情分,經得起任何考驗。”
陳硯在傳習區看到個熟悉的身影——甦念竹帶著她的法國丈夫和孩子來了。她的小兒子正跟著阿美學編竹蜻蜓,小家伙的中文還不太流利,卻能準確說出“兩岸竹”三個字。“巴黎的竹藝館每年都接待上萬名參觀者,”甦念竹笑著說,“有個法國孩子參觀後,非要讓父母帶他來中國,說要親眼看看能編出‘團圓’的竹子長什麼樣。”
她的丈夫舉著攝像機,正對著同心竹拍攝,鏡頭里,竹節上的螺旋紋路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我要把這些拍成紀錄片,”他用生硬的中文說,“告訴法國人,中國的竹子會說話,說的是‘和平’和‘團圓’。”
夏至那天,工坊接到了個特殊的訂單聯合國要定制一批竹制的“和平信物”,送給各國的領導人,每只信物都是用同心竹雕刻的地球儀,球面上用竹絲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底座刻著“一個中國”。
“聯合國的人說,選同心竹是因為它的生長方式,”林溪念著訂單說明,“根在一處,枝向全球,就像中國倡導的和平理念——先安內,再安外。”
陳硯帶著徒弟們連夜趕工,沈硯秋負責雕刻地球儀的輪廓,春杏設計竹絲的紋路,陳念台則幫著打磨竹制的底座,小家伙的額頭上沾著竹屑,卻笑得格外認真。“老師說聯合國是世界大家庭,”他擦了擦汗,“那咱中國就是大家庭里的一員,台灣是中國的孩子,不能亂跑。”
趕工間隙,老和尚帶著鎮魂寺的僧人送來齋飯,飯桶是竹制的,上面刻著“天下大同”。“鎮魂珠最近亮得很,”老和尚看著忙碌的眾人,“大師傅說,這是因為人間的正氣越來越盛,連珠子都跟著歡喜。”
當第一只竹制地球儀完工時,天邊正好泛起魚肚白。陳硯捧著地球儀,對著晨光細看,發現同心竹的竹紋在光線下竟顯出淡淡的金色,像有無數細小的河流在球面上流淌,最終都匯入同一個海洋。他突然明白,這竹子里藏著的,不只是兩岸的牽掛,還有中國人對世界的善意。
大暑時節,兩岸竹藝聯合實驗室有了新發現同心竹的竹縴維里含有一種特殊的物質,能自然分解塑料,是天然的環保材料。這個發現登上了《自然》雜志,標題是《來自中國的“綠色希望”——兩岸合作培育的新型竹種或將改變世界》。
消息傳開後,各國的環保機構紛紛來函,希望能引進同心竹種。陳硯和台北的實驗室商量後,決定成立“同心竹環保聯盟”,免費向發展中國家竹種和培育技術,但有個前提必須在官方文件中注明“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這不是小題大做,”陳硯在聯盟成立儀式上說,“環保是全人類的事,但咱中國人的底線不能丟。就像這同心竹,不管種到哪個國家,根始終在中國,台灣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
聯盟成立那天,陳念台和阿美代表兩岸的青少年,種下了第一株送往非洲的同心竹苗。小家伙們給竹苗系上紅繩,繩上掛著兩岸孩子的合照,照片背面寫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地球。”
入秋後,兩岸經貿論壇在竹藝工坊舉行。簽約儀式上,兩岸的企業家們用春杏設計的竹制茶具舉杯,茶杯踫撞的聲音清脆悅耳,像在奏響合作的樂章。有位台商在簽約後,特意走到同心竹前,摸著竹節說“我在大陸經商二十年,最大的體會是,兩岸就像這竹子,只有抱成團,才能長得高,長得壯。”
論壇結束後,陳硯帶著眾人去祖屋的紀念館。閣樓里,爺爺的竹篾冊和沈敬之的歸燕盒並排擺在玻璃櫃里,旁邊是那本《兩岸竹藝教材》和聯合國定制的地球儀模型。陽光透過窗欞,在這些物件上投下重疊的影子,像幅流動的歷史畫卷。
陳念台指著玻璃櫃里的竹筆,問“爺爺,太爺爺和沈太爺爺要是看到現在這樣,會高興嗎?”
陳硯蹲下來,指著窗外的同心竹林“你看這些竹子,長得多好,他們肯定高興。他們那代人沒能完成的心願,正在我們手里實現,等你長大了,還要接著做下去,讓這竹子長遍世界,讓所有人都知道,台灣是中國的,團圓是必然的。”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點頭,從口袋里掏出片同心竹的葉子,葉子的形狀像只展翅的鴿子,他把葉子夾進《兩岸竹藝教材》里,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五星紅旗。
寒露那天,工坊收到台北竹藝鋪的快遞,里面是只竹制的航模,模型是架兩岸聯合研制的大飛機,機身上用竹絲編著“兩岸直航十周年”。附信里說,台灣的孩子們要帶著這架航模,來大陸參加航模比賽,還要在比賽現場表演竹藝,讓所有人都看看兩岸孩子的合作成果。
陳硯把航模擺在竹樓的最高處,正好對著窗外的同心竹林。風吹過時,航模的機翼輕輕轉動,竹絲編的螺旋槳發出“嗡嗡”聲,像在模擬飛機起飛的轟鳴。他看著航模和竹林在夕陽下的剪影,突然覺得這場景像首未完的詩——爺爺和沈敬之寫下了開頭,他們這代人續寫了中段,而陳念台他們,將寫出最華美的篇章。
竹樓的燈亮了,林溪正在更新竹藝坊的官網,首頁的大圖是片茂密的同心竹林,竹林深處,兩岸的孩子手拉手笑著,背景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陳硯翻開爺爺的竹篾冊,在最新的空白頁上,寫下了同心竹的環保成果和國際訂單數量,字跡里帶著抑制不住的自豪。
窗外的月光灑在竹林里,竹影婆娑,像無數雙揮舞的手。陳硯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同心竹會繼續生長,兩岸的合作會越來越深,那些關于團圓的期盼,會像竹根一樣,在歲月的土壤里扎得越來越牢。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守著這片竹,守著這份心,讓每個走進來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國人的堅韌與包容,讓每個走出去的人都能帶著這份念想,把“中國”二字,把“團圓”二字,講給世界听。
夜色漸深,實驗室里的培養皿還亮著微光,新的同心竹苗在營養液里靜靜生長,根須在透明的容器里交織,像無數條細小的血管,輸送著生命的力量。陳念台的書桌上,那片鴿子形狀的竹葉被壓在玻璃板下,旁邊是他寫的作文“我的夢想是讓同心竹長遍世界,讓所有國家的孩子都知道,中國有個美麗的地方叫台灣,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葉子離不開竹子,竹子離不開根。”
霜降剛過,竹藝工坊的竹田里就結了層薄薄的白霜,像給同心竹裹了層銀紗。陳念台已經十三歲了,個頭躥得比同齡孩子高半頭,正帶著兩岸竹藝冬令營的學員給竹子刷防凍漆。他手里的漆刷是用兩岸竹的竹枝做的,刷毛是竹縴維壓制而成,刷過的竹身泛起淡淡的光澤,像鍍了層保護膜。
“這漆里加了台灣相思樹的樹脂,”陳念台給新學員示範著,“是我爸和台北的實驗室一起研發的,能讓竹子在零下十度不凍傷,就像兩岸的合作,能抵御任何風浪。”
阿美蹲在竹根處清理枯葉,她已經出落成個亭亭玉立的姑娘,編竹器的手藝比春杏當年還精進,尤其是竹絲瓖嵌,能在指甲蓋大的竹片上刻出兩岸的山水。“昨天收到花蓮家里的信,”她把枯葉裝進竹制的筐里,“俺媽說村里辦了個竹藝合作社,用咱教的技術編竹籃,出口到大陸,收入比種檳榔高多了,好多年輕人都回鄉了。”
春杏正在竹樓里設計“兩岸年味”系列竹制掛件,有台灣的“天公袋”,也有大陸的“福字結”,每個掛件上都綴著顆小小的竹珠,珠上刻著“團圓”二字。“昨天台北的百貨公司來電話,說要訂一萬套掛件,”她往掛件上系著紅繩,“還說要在年貨展上設個‘兩岸同春’專區,讓台灣民眾看看,咱的年俗其實一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沈硯秋從台北帶回了台當局最新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其中“兩岸竹藝”章節的內容比去年更豐富,不僅增加了同心竹的培育過程,還收錄了陳念台和阿美合作的竹制作品照片。“他們說有家長反映,孩子學了這門課,回家總問‘什麼時候能去大陸看真正的同心竹’,”他翻到教材的最後一頁,“這里還附了兩岸竹藝交流的申請表,今年的名額已經被搶光了。”
陳硯接過教材,發現扉頁的題詞換成了燙金的“兩岸融合,共創未來”,是兩岸文化界的名人共同題寫的。他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見到沈硯秋時的場景,那時兩人還在為“九轉連環篾”的技法爭論,如今卻成了默契的合作伙伴,連教材都能共同編寫,這大概就是爺爺說的“竹絲越纏越緊”。
小雪時節,兩岸聯合舉辦的“竹藝非遺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廳中央,那株最早培育的同心竹被移了過來,已經長到五米多高,竹節上的螺旋紋路清晰地記錄著生長軌跡——101novel.com26年的竹節最細,101novel.com28年的竹節最粗,那年兩岸恢復直航,合作項目激增。
“這竹子就是部活的兩岸關系史,”陳硯給參觀的中學生講解,“你們看這紋路,螺旋上升,有快有慢,但始終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融合,就是團圓。”
展廳的角落里,那位台灣老兵坐著輪椅,正給一群年輕人講當年的故事。他的身邊擺著那只竹制的盒子,里面的哨子早就被扔掉了,換成了同心竹的種子和兩岸孩子的合照。“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看到了這些變化,”老兵的眼楮里閃著光,“看到這些孩子用竹子編出‘兩岸一家親’,比任何口號都有力量。”
陳念台和阿美在展廳里當小小講解員,兩人配合默契,陳念台講大陸的竹藝歷史,阿美講台灣的竹制民俗,講到興起時,還會現場演示竹絲的編織技法。有個外國游客好奇地問“你們是兄妹嗎?”陳念台立刻回答“我們是同胞,就像這同心竹,同根同源。”
非遺展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兩岸竹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語里寫道“這項源于中國的傳統技藝,通過兩岸匠人的共同努力,不僅得以傳承,更發展出融合創新的新形式,展現了人類文化交融的美好可能。”
頒獎那天,陳硯和台北的竹藝大師一起上台領獎,兩人手里各拿著半片竹制的獎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同心”二字。台下,陳念台和阿美舉著巨大的竹制五星紅旗,和兩岸的觀眾一起歡呼,聲音震得展廳的玻璃都在顫。
大雪節氣,竹藝工坊的實驗室傳來好消息同心竹的竹縴維分解塑料技術取得突破,能在三個月內完全分解普通塑料,效率是之前的五倍。這項技術被應用到兩岸合作的“綠色航運”項目中,用竹縴維制作集裝箱的內襯,既能防潮,又能降解,還能印上兩岸的山水圖案。
“第一艘貨輪下個月就要啟航了,”沈硯秋指著設計圖,“從高雄港出發,到廈門港卸貨,再裝大陸的貨物返回,全程用竹制的環保材料,連船員的餐具都是竹做的。”
陳念台在設計圖上畫了只竹制的和平鴿,站在貨輪的桅桿上,嘴里餃著片同心竹的葉子。“老師說這叫‘綠色絲綢之路’,”他解釋道,“讓和平與環保一起遠航,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竹子能做大事。”
冬至那天,竹藝工坊的人聚在竹樓里包餃子。陳念台和阿美比賽 皮,兩人 的皮都帶著竹制的花紋,陳念台的皮上是長城,阿美的皮上是阿里山,合在一起正好是幅完整的中國地圖。
“今年的餃子餡有講究,”王婆端來和好的餡料,“一半是台灣的海蠣,一半是大陸的韭菜,混在一起才鮮。”她給每個孩子碗里都盛了碗餃子,“快吃,吃了這餃子,就像咱的心,緊緊貼在一起。”
陳硯看著滿屋子的笑臉,台灣來的師傅正教大陸的徒弟編竹制的“天公袋”,大陸的村民在給台灣的親戚打包年貨,陳念台和阿美在爭論誰的竹藝作品能得金獎,突然覺得這場景就是幅活生生的“兩岸團圓圖”。
他翻開爺爺的竹篾冊,最新的一頁記錄著同心竹的國際訂單數量已向三十七個國家竹種,建立了五十二個合作基地,每處基地的標牌上都寫著“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陳硯提筆在旁邊加了句“竹行天下,根在中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同心竹在風雪里挺直腰桿,竹梢的積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著青的新枝。陳硯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同心竹會繼續生長,兩岸的合作會擴展到更多領域,那些關于團圓的期盼,會像竹根一樣,在歲月的土壤里扎得越來越深。
竹樓的燈亮到深夜,爐子里的火 啪作響,映著牆上的世界地圖,每個有同心竹的地方都亮著個小紅點,像顆顆跳動的中國心。陳念台的書桌上,擺著他剛完成的竹制模型一座連接兩岸的竹橋,橋上走著無數的人,橋的盡頭是座巨大的同心竹,竹下飄揚著五星紅旗。
“老師說橋的名字叫‘復興橋’,”陳念台在模型旁寫下一行字,“101novel.com49年,我要在這里迎接台灣回家。”
夜色漸深,實驗室里的培養皿還亮著微光,新的同心竹苗在營養液里舒展根須,像在為明天的生長積蓄力量。竹樓外,風雪里傳來竹制風鈴的響聲,清脆悅耳,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謠,又像在唱一支嶄新的未來。
喜歡一人之下,烽火鑄鐵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一人之下,烽火鑄鐵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