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烽火鑄鐵

第569章 三一同歸(69)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姒洛天 本章︰第569章 三一同歸(69)

    處暑這天,竹藝工坊的院子里堆著小山似的竹料,都是剛從兩岸運來的新竹。沈硯秋正帶著徒弟們給竹料去皮,他手里的刮刀是用兩岸竹的竹根做的,刃口泛著青白的光,刮過竹身時,露出的竹肉一半帶著台灣桂竹的蜜黃,一半透著大陸楠竹的翡翠色,像塊被劈開的雙色玉。

    “這批竹料要做冬奧紀念竹盒,”沈硯秋往竹節上噴水,“組委會說要裝運動員的獎牌,得編出‘節節高’的寓意。”他腳下的竹屑堆里,混著些極細的竹絲,是陳念台趁大人不注意撒的——這孩子剛會走路,總愛攥著竹絲當玩具,跌跌撞撞地在竹料堆里晃,脖子上的“兩岸統一”竹片叮當作響。

    春杏抱著畫夾在旁邊畫設計圖,筆尖剛落在紙上,就被兒子拽住了衣角。小家伙指著畫紙上的竹盒,咿咿呀呀地喊“台台”,他還說不清“台灣”兩個字,卻知道指著竹盒上的台灣地圖圖案傻笑。

    “這孩子是真認親,”王婆端著竹篩路過,里面曬著新采的桂花,“昨天給他喂米糊,非要摻著台北寄來的高山茶,不然就噘著嘴不張嘴。”

    陳硯正在調試新做的竹制烘干機,機器的骨架用兩岸竹的竹骨搭成,扇葉是片巨大的竹篾,轉起來時帶起的風都帶著竹香。他看著兒子在竹料堆里蹣跚學步,突然覺得這場景像幅畫——爺爺的竹篾冊攤在竹桌上,沈敬之的歸燕盒擺在窗台上,兩岸竹的新苗在牆角冒尖,而陳念台,就是這幅畫上最鮮活的筆觸。

    下午,台北的竹藝鋪發來視頻,說他們接到了個特殊訂單︰有位參加過兩岸竹藝營的台灣少年,要定制一百只竹制的和平鴿,送給參加冬奧會的各國選手,每只鴿子的翅膀上都要刻著“兩岸同屬中國”的字樣。

    “這孩子說,要讓全世界知道,咱中國人的念想,就像這竹絲,斬不斷。”視頻里的台灣徒弟舉著設計圖,背景里傳來陣陣竹刀削竹的聲音,像在給這話伴奏。

    陳硯讓林溪把設計圖傳到大屏幕上,召集徒弟們開趕工動員會。“這鴿子不光是禮物,是咱中國人的名片,”他指著屏幕上的和平鴿,“翅膀的弧度要像台灣海峽的曲線,腳爪要抓著竹制的中國結,讓誰看了都明白,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這鴿子離不開翅膀。”

    動員會剛結束,甦念竹從巴黎打來電話,說她的竹藝館被選為冬奧會文化交流點,要展出兩岸合作的竹藝作品。“我把那只地球儀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她的聲音帶著興奮,“有個法國議員問我,為什麼中國的竹子能編出全世界,我告訴他,因為我們的竹子扎根深,心里裝著整個世界。”

    陳硯讓她把兩岸竹的新照片發過來,想印在紀念竹盒的內襯上。照片里,巴黎竹藝館的櫥窗里,兩岸竹的枝葉正伸向窗外的埃菲爾鐵塔,像在溫柔地觸踫這個世界。

    趕工的日子里,工坊像座不夜城。台灣來的老藝人負責雕刻和平鴿的眼楮,他的放大鏡下,每只鴿子的瞳孔里都刻著個極小的“中”字;大陸的竹編師傅教年輕人編中國結,說“這結看著復雜,其實就一根繩,像咱中國人的心,再遠也連著”;陳念台則成了“監工”,誰偷懶就拽誰的褲腳,逗得滿院子人直笑。

    有天深夜,陳硯起夜去看竹料,發現沈硯秋還在竹樓里加班,他正用竹絲給和平鴿編腳環,每個腳環上都刻著兩岸的經緯度。“想讓拿到鴿子的人,用手機一查就知道,這兩只腳,都站在中國的土地上。”沈硯秋的眼里布滿血絲,卻亮得像落了星子。

    陳硯往爐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著牆上的世界地圖,每個有竹藝坊作品的地方都插著面小國旗。他想起爺爺當年在祖屋的油燈下編竹籃,大概從沒想過,有一天陳家的竹藝能走出國門,能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堅守。

    冬至那天,最後一只和平鴿完工了。兩百只鴿子在院子里排開,翅膀的竹絲在陽光下泛著銀光,腳爪的中國結隨風輕晃,像片白色的海洋在涌動。冬奧組委會的人來驗收時,當場紅了眼眶︰“這哪是工藝品,是咱中國人的骨氣啊。”

    發運前,陳硯讓每個人在和平鴿的翅膀上簽了名,從台灣老藝人到剛入門的小徒弟,連陳念台都用指紋按了個紅印。“這鴿子帶著咱所有人的念想,”他摸著兒子的頭,“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人的心,就像這竹絲,擰在一起,比鋼還硬。”

    和平鴿啟運那天,村里的人都來送行。王婆往裝鴿子的竹箱里塞了袋桂花,說“讓外國朋友聞聞咱家鄉的香”;那個台灣小徒弟把自己編的第一只竹蜻蜓塞進箱縫,說“讓鴿子帶著它飛,就像我也去了冬奧會”;陳念台則抱著只最小的和平鴿,在它翅膀上親了口,留下個濕漉漉的印子。

    送別的車隊剛出村,就看到兩岸竹的新苗在路邊排成行,每棵竹苗上都掛著片竹制的小旗幟,風一吹,像片跳動的火焰。陳硯知道,這些竹子會記得,有群中國人,曾用最溫柔的手藝,訴說最堅定的信念。

    春節前,冬奧村傳來消息,和平鴿成了最受歡迎的禮物,很多外國運動員都在社交媒體上曬照,說“這只竹子做的鴿子,比金牌還珍貴”。有位台灣運動員特意發視頻,說要把鴿子帶回台灣,掛在自家的竹樓上,“讓它每天看著玉山,也看著大陸的方向”。

    除夕夜,竹藝坊的人聚在竹樓里守歲。沈硯秋打開視頻,和台北的竹藝鋪連線,兩岸的徒弟們舉著酒杯對飲,唱著同一首《難忘今宵》;春杏抱著陳念台,在他耳邊教他說“台灣是中國的”,小家伙奶聲奶氣地跟著學,逗得滿屋子人直笑;陳硯則翻開爺爺的竹篾冊,在最後一頁寫下︰“竹可焚,不可毀其節;人可離,不可斷其根。”

    窗外的煙花在夜空綻放,照亮了院子里的兩岸竹,竹梢的積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著青的新枝。陳硯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就像這竹子會一年年長高,就像陳念台會一天天長大,就像千萬個牽掛會慢慢變成團圓。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守著這爐火,守著這片竹,守著心里的根,讓每個春天,都有新的竹苗破土而出,讓每個冬天,都有溫暖的念想在心里發芽。

    竹樓的燈亮到天明,爐子里的火映著滿屋子的笑臉,陳念台的笑聲像串銀鈴,混著竹絲踫撞的輕響,在歲月里釀出最醇厚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中國的味道,是無論走到哪里,都能順著竹香找到的,根的味道。

    驚蟄這天,竹藝工坊的院子里飄著淡淡的竹香和泥土的腥氣。陳念台已經三歲了,扎著兩束小辮,正蹲在兩岸竹的新苗旁,用竹制的小鏟子給竹苗培土。他脖子上的\"兩岸統一\"竹片被曬得發亮,是春杏每天用香油擦過的,說是\"讓念想也沾點過日子的香\"。

    \"台台,慢點挖,別傷著竹根。\"春杏抱著剛繡好的竹制屏風走過,屏風上用彩線繡著兩岸的風光,左邊是阿里山的姑娘,右邊是長城的烽火台,中間用金線繡著棵枝繁葉茂的兩岸竹,竹梢上停著只竹制的和平鴿。

    這屏風是要送給北京冬奧紀念館的,作為永久展品。沈硯秋正在給屏風裝竹制的框架,框架用\"九轉連環篾\"編的,輕輕一推,屏風就能旋轉,把兩岸的風光都展現在眼前。

    \"昨天紀念館的人打電話,說要給這屏風設個專區,\"沈硯秋擦了擦額頭的汗,\"還說要請咱去講講這屏風背後的故事,講講兩岸竹的來歷。\"

    陳硯正在調試新研發的竹制投影儀,機器的鏡頭是用兩岸竹的竹節打磨而成的,投出的影像里,兩岸竹的生長過程被放慢了百倍——根須在土里糾纏,枝葉在空中相擁,像對久別重逢的親人。他指著屏幕對圍過來看熱鬧的孩子們說︰\"你們看,竹子都知道要往一起長,咱人更得記著這份情。\"

    正說著,林溪舉著手機跑進來,聲音里帶著興奮︰\"師傅,台北的竹藝鋪火了!有位台灣藝人照著咱的和平鴿,做了組"兩岸團圓"竹雕,被選為台灣省送給冬奧紀念館的禮物,雕的是兩岸的孩子在兩岸竹下一起編竹筏!\"

    視頻里,那組竹雕栩栩如生︰大陸的孩子舉著竹篙,台灣的孩子握著竹篾,竹筏上放著個竹制的地球儀,儀面上用竹絲編著\"一個中國\"。最動人的是竹筏下的水紋,用竹絲編著無數個\"歸\"字,像條永遠流動的河。

    \"這才是真的手藝,\"陳硯感慨道,\"能把心里話刻進竹里,讓誰看了都懂。\"他讓林溪把竹雕的照片打印出來,貼在\"念想牆\"上,旁邊就是春杏的屏風設計圖,兩張圖放在一起,像幅完整的\"兩岸團圓圖\"。

    入春後,兩岸竹藝交流中心正式成立了。中心的大門用整塊兩岸竹雕刻而成,左邊刻著\"同源\",右邊刻著\"共流\",門楣上是用竹絲編的\"中華民族\"四個大字,陽光透過竹絲的縫隙照進來,在地上拼出片流動的光斑,像無數個跳動的音符。

    成立那天,老和尚帶著鎮魂寺的僧人來了,還帶來了用鎮魂竹雕刻的\"和平鐘\"。鐘聲敲響時,院子里的兩岸竹突然沙沙作響,竹節上的花紋竟在陽光下連成了句話︰\"兩岸一家親,共築中國夢。\"

    \"這是竹靈顯聖了,\"老和尚雙手合十,\"說明天道人心,都盼著團圓。\"

    陳念台被鐘聲嚇得往娘懷里鑽,卻又好奇地探出頭,指著兩岸竹上的字咿咿呀呀地喊。春杏抱著他,在他耳邊輕聲說︰\"那是說,台灣和大陸,就像媽媽和寶寶,永遠不分開。\"

    那天下午,甦念竹從法國寄來個包裹,里面是本她寫的《世界竹藝史》,扉頁上用中文寫著︰\"中國竹藝是世界竹藝的根,而兩岸竹藝,是這根上最壯的芽。\"書里特意用三章篇幅介紹兩岸竹,還配著陳念台在竹苗旁學步的照片,圖說寫著︰\"新生的希望。\"

    陳硯把書放在竹樓的藏書閣里,旁邊就是爺爺的竹篾冊和沈敬之的歸燕盒。他突然覺得,這些物件就像串珠,被\"中國\"這根線緊緊串在一起,少了哪顆都不完整。

    四月初,兩岸的孩子們要聯合搞場\"雲編竹筏\"活動。大陸的孩子在竹藝工坊編竹筏的主體,台灣的孩子在台北編竹筏的帆,最後通過視頻拼接在一起,拼成艘完整的\"團圓號\"竹筏,送給冬奧紀念館。

    活動當天,陳念台穿著件竹縴維做的小褂子,上面印著兩岸竹的圖案,在鏡頭前晃來晃去。輪到他展示手里的竹絲時,小家伙突然舉起脖子上的竹片,對著鏡頭喊︰\"台台,家!\"

    雖然吐字不清,卻讓兩岸的孩子們都笑出了眼淚。台灣的孩子們舉著剛編好的竹帆,上面用竹絲編著\"我們回家了\",大陸的孩子們則舉著竹筏主體,上面刻著\"歡迎回家\"。

    當兩段視頻拼接完成,\"團圓號\"竹筏在屏幕上完整出現時,整個竹藝工坊都沸騰了。孩子們蹦著跳著,手里的竹絲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像無數根連接兩岸的線。

    \"這孩子說的對,\"王婆抹著眼淚,\"家,咱都有一個家,叫中國。\"

    入夏時,春杏的屏風和台灣藝人的竹雕一起在冬奧紀念館展出了。陳硯帶著沈硯秋、春杏和陳念台去參加揭幕儀式,小家伙第一次坐高鐵,一路上都扒著窗戶看,指著窗外的竹林喊\"兩岸竹\",惹得鄰座的台灣同胞直笑,說\"這娃認親認到家了\"。

    揭幕儀式上,當覆蓋在展品上的紅布被揭開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春杏的屏風和台灣藝人的竹雕並排擺放,中間用竹絲編著條彩帶,上面寫著\"兩岸同根,藝脈同源\"。

    有位外國記者好奇地問陳硯︰\"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用竹子做藝術品?\"

    陳硯指著屏風上的兩岸竹︰\"因為竹子有節,像中國人的骨氣;竹子空心,像中國人的包容;最重要的是,竹子的根扎得深,無論長到哪里,都記得自己的故土。\"他抱起陳念台,\"就像這孩子,生在大陸,記著台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根,在整個中國。\"

    陳念台似懂非懂,卻對著外國記者舉起脖子上的竹片,奶聲奶氣地喊︰\"中——國!\"

    那天下午,他們去了祖屋的紀念館。陳硯打開閣樓的門,陽光照在爺爺和沈敬之當年用過的竹筆上,泛著溫潤的光。沈硯秋拿起兩支筆,遞給陳念台一支︰\"來,娃,給爺爺和太爺爺畫個竹子。\"

    小家伙握著竹筆,在紙上歪歪扭扭地畫了棵竹子,竹根在大陸,竹梢在台灣,中間用條直線連著。雖然畫得不成樣,卻讓在場的人都紅了眼眶。

    回程的高鐵上,陳念台睡著了,手里還攥著片兩岸竹的葉子。陳硯看著兒子恬靜的睡顏,突然想起爺爺竹篾冊里的最後一句話︰\"守藝如守心,心在,根就在。\"

    他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就像這飛馳的高鐵,載著他們奔向更美的未來;就像這兩岸竹,會一年年長高,一年年茂盛;就像陳念台和無數兩岸的孩子,會慢慢長大,把這份念想一代代傳下去。

    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守著這份心,守著這份藝,守著這個家,讓兩岸的竹絲永遠相連,讓兩岸的念想永遠相通,讓這門手藝,這份牽掛,像竹子一樣,生生不息,向著陽光,向著團圓,永遠生長。

    高鐵窗外,成片的竹林在風中搖曳,像無數雙揮舞的手,在歡迎著遠行的人回家。車廂里,陳念台的小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大概是夢見了兩岸的孩子,正在兩岸竹下,一起編著永遠編不完的竹筏,駛向永遠的家。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一人之下,烽火鑄鐵》,方便以後閱讀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第569章 三一同歸(69)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第569章 三一同歸(69)並對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