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這天,竹藝學院的實驗田里炸開了鍋。沈硯秋培育的\"兩岸竹\"終于抽芽了——這是用台灣桂竹的花粉給大陸楠竹授粉結出的種子,芽尖一半帶著桂竹的淺黃,一半透著楠竹的翠綠,在晨光里像塊會發光的翡翠。
\"成功了!\"沈硯秋捧著育苗盆的手直抖,竹苗的根須在透明的營養液里糾纏,竟天然長成個中國結的形狀。他想起培育這竹苗的三年里,光是往返兩岸取花粉就跑了十七趟,手上的繭子比編竹器磨出的還厚。
陳硯蹲在田埂上,看著竹苗的根須在水里舒展,突然想起老和尚說的\"萬物有靈\"。這竹苗哪是普通植物,分明是兩岸匠人心血熬出的精靈。他讓徒弟取來最細的竹絲,在育苗盆外編了個鏤空的竹罩,罩上刻著兩岸的山川圖譜,台灣的玉山連著大陸的黃山,像被竹絲溫柔地擁在懷里。
消息傳到台北,那邊的竹藝鋪連夜發來視頻,鏡頭里,台灣的徒弟們正圍著同款竹苗歡呼,他們培育的\"兩岸竹\"也發芽了,根須在營養液里擺出的,竟是個小小的\"家\"字。
\"這是天意啊。\"王婆捧著剛蒸好的紅糖饅頭,往育苗盆里撒了點碎末,\"給這娃添點家鄉的味道。\"
春杏正在給竹苗畫生長記錄,筆尖剛觸到紙面,竹苗突然抖了抖,葉片上滾下顆露珠,正好落在畫紙上,暈開的水跡竟和台灣地圖的輪廓分毫不差。她的臉一下子紅了,想起去年在巴黎參展時,有個法國記者問她\"台灣是不是中國的\",當時她沒多想,直接舉起刻著長城的竹屏風︰\"你看這竹絲,斷了一節就不結實了,中國也一樣。\"
那天下午,林溪的網站搞了場\"雲認養兩岸竹\"活動,短短兩小時,兩岸培育的一百株竹苗就被認養一空。認養名單里,有對台灣夫婦給竹苗取名\"思歸\",有個大陸老兵留言說要把竹苗種在金門島,還有個海外華人特意注明︰\"我孫子在學中文,等竹苗長成,帶他來看看根在哪里。\"
陳硯把認養名單打印出來,貼在竹樓的牆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像片竹林,風一吹,仿佛能听見千萬片竹葉在合唱。
入夏時,\"兩岸竹\"長到半人高了,竹節上開始顯露出奇特的花紋——左邊是台灣少數民族的圖騰,右邊是大陸的剪紙圖案,到了竹梢又合二為一,變成朵盛開的蓮花,和翠兒拐杖上的印記一模一樣。
甦念竹從法國回來探親,看到竹苗時眼楮都直了,舉著放大鏡研究了半天︰\"這是生物奇跡!更是文化奇跡!\"她當即決定把兩岸竹的生長過程拍成年鑒,用法語、中文、英文三種語言出版,扉頁就印那根糾纏成中國結的根須。
\"巴黎的竹藝館已經騰出最好的展位,\"甦念竹摸著竹節,\"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的竹子會談戀愛,它們的孩子,既有台灣的溫柔,也有大陸的堅韌。\"
陳硯讓她在竹苗旁搭了個竹制的生長架,架子用\"九轉連環篾\"編的,每道竹環都刻著句古詩,從\"海上生明月\"到\"千里共嬋娟\",環環相扣,像串永遠解不開的相思結。
七月初七那天,兩岸的\"兩岸竹\"同時開花了。這在竹類里是奇事——竹子開花往往意味著枯萎,可這兩岸竹的花卻開得格外熱鬧,淡紫色的花瓣層層疊疊,竟在竹梢拼出個\"喜\"字。
沈硯秋突然紅了臉,從口袋里掏出個竹制的首飾盒,里面是枚竹絲瓖嵌的戒指,戒面用兩岸竹的竹絲編著兩只交頸的燕子。\"師傅,我想向春杏求婚,\"他的聲音發顫,\"這戒指編了三年,竹絲換了二十七次,總覺得不夠好......\"
陳硯還沒答話,春杏抱著畫夾進來了,畫紙上正是兩只燕子落在兩岸竹上的樣子。她看到戒指時臉瞬間紅透,卻還是鼓起勇氣說︰\"我畫了幅嫁妝圖,想在竹樓旁蓋座竹制的婚房,用兩岸竹做梁柱......\"
滿屋子的人都笑了,王婆笑得最歡,往兩人手里各塞了個紅糖饅頭︰\"吃了這個,早生貴子,讓娃接著編竹藝!\"
婚禮定在秋收後。春杏設計的婚房圖紙傳遍了兩岸,竹樓的飛檐用台灣桂竹削成,廊柱用大陸楠竹打磨,門窗上的雕花一半是台北故宮的紋樣,一半是北京頤和園的圖案,卻拼得嚴絲合縫,像幅渾然天成的畫。
狗剩帶著徒弟們提前編好了婚床,床板用十二根兩岸竹拼鋪,每根竹片上都刻著句婚俗歌謠,有台灣的\"搖嬰歌\",也有大陸的\"撒帳詞\",竹片拼接的地方,用\"安魂篾\"編了道同心結,老和尚說這能讓新人的念想纏在一起,生生世世不分離。
九月初九那天,婚車剛到村口就被攔住了——兩岸來的徒弟們排著隊,每人手里都舉著件竹制的賀禮︰台灣徒弟編的竹制喜轎,轎廂上刻著\"永結同心\";大陸徒弟刻的竹屏風,上面是百對燕子繞著兩岸竹飛;甦念竹從法國寄來的竹制燭台,燭芯是用鎮魂竹的竹心做的,點著後冒出的煙竟在半空拼出個\"和\"字。
陳硯看著滿院子的竹器,突然覺得眼眶發燙。這些年從爺爺的竹篾冊,到沈敬之的歸燕盒,再到眼前的兩岸竹,哪樣不是用竹絲纏著念想?哪樣不是用匠心連著血脈?
婚禮進行時,那株最早發芽的兩岸竹突然無風自動,葉片沙沙作響,像是在唱古老的婚歌。沈硯秋牽著春杏的手站在竹下,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兩人身上拼出片流動的光斑,像無數根金色的竹絲,把他們緊緊裹在中間。
\"現在我信了,\"王婆抹著眼淚,\"當年你爺爺說竹有靈性,能通人情,真是沒說錯。\"
入秋後,兩岸竹藝聯合工坊正式成立了。工坊的招牌用整塊兩岸竹雕刻而成,左邊刻著\"承古\",右邊刻著\"開今\",中間是道竹制的轉軸,轉起來時,兩個詞就會連成\"承古開今\",像句永遠說不完的誓言。
沈硯秋和春杏帶著徒弟們研發新技法,把台灣的竹絲瓖嵌和大陸的竹編結合,做出的竹制茶具能隨著水溫變色,茶盞里的竹影會從阿里山變成黃山;狗剩則改良了竹筏,用兩岸竹做的竹排浮力更大,他帶著兩岸的年輕人搞\"竹筏漂流活動\",讓大家坐著竹筏順著河流走,體會\"兩岸同飲一江水\"的滋味。
冬至那天,工坊接到個特殊的訂單——北京冬奧會組委會要定制兩千只竹制的吉祥物,用兩岸竹的竹絲編著\"冰墩墩\"和\"雪容融\",每只吉祥物的底座都刻著片小小的兩岸竹葉子。
陳硯帶著徒弟們在竹樓里加班,沈硯秋負責竹絲瓖嵌,春杏設計造型,狗剩則指揮年輕人劈竹篾,連王婆都來幫忙穿竹絲。爐火映著滿屋子的竹器,每個吉祥物的眼楮里都嵌著點鎮魂竹的竹靈,在光下閃著溫柔的光,像無數雙期盼的眼楮。
深夜收工時,陳硯推開竹樓的門,發現後院的兩岸竹都掛滿了竹制的小燈籠,是兩岸的孩子們趁大人不注意掛的,每盞燈籠上都寫著個\"盼\"字。風雪吹過,燈籠輕輕搖晃,把影子投在雪地上,像片會發光的竹林。
他往爐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著牆上的全家福——照片里,沈硯秋和春杏抱著剛滿月的孩子,狗剩舉著新做的竹筏模型,甦念竹捧著巴黎竹藝館的獎牌,每個人身後,都立著那株枝繁葉茂的兩岸竹。
陳硯翻開爺爺的竹篾冊,最後一頁已經留出了大片空白。他知道,這空白不是結束,是留給後人的念想,是等著更多的人,用新的竹絲,新的匠心,新的牽掛,接著往下編,編出更長、更暖、更結實的日子。
窗外的雪還在下,兩岸竹在風雪里挺直腰桿,竹梢的積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著青的新枝。陳硯笑了,他知道,只要這竹子還在長,這手藝還在傳,這念想還在心里扎根,就總有一天,所有的等待都會開花,所有的牽掛都會結果,就像這兩岸竹,隔著海峽,卻能在土里扎同一個根,在風里開同一種花。
竹樓的燈亮到天明,爐火 啪作響,像在數著過往的歲月,也像在哼著未來的歌謠。滿屋子的竹香混著紅糖饅頭的甜,在風雪里釀出種特別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根的味道,是無論走多遠,都能循著它找到歸宿的味道。
雨水剛過,竹藝工坊的曬場上就鋪開了成片的竹篾,淺黃的是台灣桂竹,翠綠的是大陸楠竹,被春風吹得沙沙作響,像無數根琴弦在合奏。沈硯秋蹲在竹篾堆里,正用特制的竹尺測量厚度,他手里的尺子是春杏用兩岸竹的竹骨做的,刻度線里嵌著極細的金粉,在陽光下能看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字樣——這是他給春杏寫的情詩里的句子,被她悄悄刻進了尺子。
\"師傅,這批竹篾能編冬奧吉祥物了。\"沈硯秋舉起片桂竹篾,陽光透過篾片,能看清上面細密的紋路,像台灣海峽的等高線圖。去年為了找到最適合編織的竹材,他帶著徒弟在阿里山住了三個月,每天跟著山民學認竹,手上被竹蟲咬出的疤至今還在,卻笑說\"這是竹子給的印章\"。
陳硯接過竹篾,指尖撫過篾片邊緣的毛刺——這些毛刺都被細心地磨過,是狗剩帶著台灣來的小徒弟干的。那孩子剛來時常哭鼻子,說想媽媽,狗剩就教他用竹篾編小竹人,說\"編個媽媽放在口袋里,就像她陪著你\"。現在那孩子編的竹人已經能賣出好價錢,每次寄錢回家,都要在匯款單上畫個小小的竹筏。
\"冬奧組委會的人下午來取樣,\"陳硯把竹篾分類碼好,\"得讓他們看看,咱這竹絲不光能編吉祥,還能編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正說著,春杏抱著剛滿月的兒子過來了,孩子的襁褓是用竹縴維織的布,上面繡著兩岸竹的圖案。小家伙在娘懷里睜著烏溜溜的眼楮,小手攥著片極小的竹篾,竟是片天然長成的\"兩岸統一\"字樣——是今早換尿布時發現的,春杏當即用紅繩把它串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
\"就叫陳念台吧,\"春杏摸著孩子的臉蛋,\"讓他這輩子都記著,自己的根在哪。\"
陳硯心里一暖。這名字好,念著台灣,也念著團圓。他想起父親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祖屋不能賣\",想起爺爺在竹篾冊里寫\"手藝是根\",原來這些年守著的,從來都不只是竹藝,是比竹子更堅韌的血脈。
下午,冬奧組委會的人來了,還帶著位外國設計師。那設計師起初對竹制吉祥物不以為然,覺得不如金屬制品精致,直到看到沈硯秋用兩岸竹篾編的冰墩墩——竹絲在陽光下泛著瑩光,熊貓的眼眶用台灣的黑竹絲編就,肚皮的弧線里藏著大陸的黃河紋路,最絕的是掌心的紅心,竟是用竹絲編的中國結。
\"這是活的藝術!\"外國設計師突然用中文感嘆,他學過三年中文,知道\"竹\"字在古文中是\"象形字,像竹葉下垂之形\"。他指著冰墩墩的耳朵,\"這弧度,像極了台灣海峽的海岸線,是故意設計的嗎?\"
沈硯秋笑著點頭︰\"每根竹絲都有方向,就像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張清晰的地圖。\"
那天的取樣很順利,組委會當場決定追加訂單,要把竹制吉祥物作為國禮送給各國運動員。消息傳開,竹藝工坊的電話被打爆了,有媒體要來采訪,有企業想合作開發竹制衍生品,還有位台灣的老藝人特意打來電話,說要帶著祖傳的竹絲瓖嵌工具來幫忙,\"就算連夜不睡覺,也得讓全世界看到兩岸匠人的手藝\"。
開工那天,工坊里擠滿了人。台灣來的老藝人戴著老花鏡穿竹絲,手指雖抖,穿得卻比年輕人還準;大陸的竹編師傅教外國設計師劈竹篾,說\"得順著竹紋走,就像做人要懂分寸\";王婆帶著婦女們蒸紅糖饅頭,說\"吃飽了才有力氣編出好東西\"。
陳念台被放在竹制的搖籃里,就擺在工坊中央,小家伙不哭不鬧,只盯著滿屋子飛舞的竹絲笑,口水順著嘴角流到胸前的竹片上,那\"兩岸統一\"的字樣被浸得更清晰了。
\"這孩子是福星,\"老藝人摘下眼鏡擦汗,\"我編了六十年竹器,從沒見過這麼有靈性的娃。\"
甦念竹從巴黎發來視頻,鏡頭里,她的竹藝館正在舉辦\"中國竹藝展\",最顯眼的展位擺著兩岸竹做的模型,旁邊放著陳念台的照片。\"好多法國人來問這竹子的故事,\"她舉著翻譯器,\"我說這是中國的"和平竹",根在大陸,枝在台灣,風一吹,就知道彼此在想什麼。\"
視頻里傳來陣陣掌聲,陳硯突然覺得眼眶發燙。原來這竹藝真的能說話,能跨過山海,能讓不同語言的人都听懂\"根\"的故事。他讓林溪把視頻投在牆上,讓工坊里的人都看看,他們編的不只是竹器,是能飛向世界的中國聲音。
入春後,兩岸竹的新苗長得飛快,竹節上的花紋越來越清晰。有天夜里下暴雨,陳硯擔心竹苗被淹,披著雨衣去實驗田,卻發現兩岸的徒弟們早就守在那里,用竹篾搭了個臨時的棚子,每個人都渾身濕透,卻緊緊抱著竹苗不撒手。
\"這苗比咱金貴,\"台灣來的小徒弟抹著臉上的雨水,\"俺爹說,當年他就是抱著棵竹子浮在海上才活下來的,竹子能救命,也能記著回家的路。\"
陳硯看著孩子們在雨里護著竹苗的樣子,突然想起阿瑤和鎮魂珠。原來守護從來都不需要驚天動地,就像這些孩子護著竹苗,就像他守著竹藝坊,就像千萬人記著回家的路,點滴堅持,終能匯成江海。
清明那天,工坊組織兩岸的年輕人去祖屋的紀念館。孩子們在閣樓里看到爺爺和沈敬之當年用過的竹筆,突然提議要合寫幅竹藝長卷,用兩岸竹的竹絲編著,從甲骨文的\"竹\"字一直編到現代的\"兩岸一家親\"。
長卷展開時,竟有三十米長,像條蜿蜒的河。陳念台被放在長卷的起點,他的小手無意中踫到竹絲,那些竹絲竟自動排列成個\"家\"字,驚得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這是天意啊。\"老和尚不知何時來了,手里的竹杖在地上敲出節奏,\"竹有節,人有魂,魂歸處,便是家。\"
陳硯望著長卷上跳動的竹絲,突然明白爺爺為什麼要把竹篾冊留給後人——不是讓他們固守老手藝,是讓他們用新的方式,把念想編進時代的紋路里。就像這長卷,既要有老竹的堅韌,也要有新竹的靈動,才能在歲月里站得更穩。
入夏時,冬奧吉祥物的訂單完成了。兩千只竹制冰墩墩和雪容融整齊地擺放在竹樓前,陽光照在它們身上,泛著溫潤的光,像兩千個微笑的使者。發運那天,村里的人都來送行,王婆給每個吉祥物系上紅繩,說要給它們\"討個平安彩頭\";狗剩撐著最大的竹筏,把吉祥物運到鎮上碼頭,筏子上插著面竹制的五星紅旗,風一吹就獵獵作響。
陳念台被抱在沈硯秋懷里,看著吉祥物被裝上卡車,突然咯咯地笑起來,小手指向台灣的方向。所有人都明白,這孩子是在說,等冬奧結束了,要讓這些吉祥物也去台灣看看。
那天晚上,陳硯在竹樓的爐邊翻那本合璧的竹篾冊,發現最後一頁多了行稚嫩的筆跡,是陳念台用口水在紙上蹭出的痕跡,竟像個歪歪扭扭的\"團\"字。他笑了,提筆在旁邊寫下︰\"竹絲千縷,不及血脈一縷;歲月千般,難抵鄉愁萬般。\"
窗外的兩岸竹已經長得比竹樓還高,竹梢的葉子在月光下泛著銀光,像無數雙注視著團圓的眼楮。陳硯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就像這竹子會一年年抽新枝,就像陳念台會一天天長大,就像千萬個念想會慢慢匯聚成河。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守著這爐火,守著這片竹,守著心里的根,讓每個明天,都比今天更靠近團圓。
竹樓的燈亮到深夜,爐子里的火映著牆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的陳念台正對著鏡頭笑,脖子上的竹片閃著光。滿屋子的竹香混著奶香,在夜色里釀出種特別的甜,那是希望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無論隔著多少山水,都能順著竹絲找到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