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烽火鑄鐵

第566章 三一同歸(66)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姒洛天 本章︰第566章 三一同歸(66)

    谷雨這天,竹藝博物館來了位特殊的參觀者,是個拄著竹杖的老和尚,袈裟上沾著些泥土,像是剛從遠路而來。他徑直走到陳硯爺爺的雕像前,雙手合十行了個禮,轉身對正在整理展品的陳硯說︰“施主,貧僧來自迷蹤林深處的鎮魂寺,特來求一樣東西。”

    陳硯心里一動,這是第一次有人提起鎮魂寺。他請老和尚到竹樓坐下,沏上新采的春茶︰“大師需要什麼?”

    “貧僧需要三根‘鎮魂竹’,”老和尚呷了口茶,“寺里的鎮魂珠能量漸弱,需用百年老竹的竹心續力,听聞施主這里有當年守珠人留下的竹種。”

    陳硯想起阿瑤和那枚鎮魂珠,還有翠兒拐杖上的蓮花——原來那蓮花不是普通的花樣,是鎮魂寺的印記。他起身往後院走︰“後院確實有三棵百年楠竹,是爺爺當年親手栽的,大師若有用,盡管取用。”

    老和尚跟著他來到後院,看著那三棵直插雲霄的楠竹,眼里露出驚嘆︰“好竹,根脈里藏著正氣,正是續珠的好材料。”他從袖中取出把小巧的竹刀,“取竹心需得竹主親自下手,借三分人氣,方能合珠性。”

    陳硯接過竹刀,刀刃泛著淡淡的青光,像是用鎮魂珠的碎屑煉過。他深吸一口氣,對準最粗的那棵楠竹砍下去,竹身應聲裂開,截面處竟滲出些金色的汁液,在陽光下閃著光。

    “這是竹靈,”老和尚說,“百年以上的竹子才會有,能安神定魂。”

    陳硯取出竹心,是段三寸長的玉白色竹節,捧在手里暖乎乎的。老和尚接過竹心,用錦布包好︰“多謝施主,鎮魂珠續力後,迷蹤林的影祟便再難作祟了。”他從懷中掏出本竹制的經卷,“這是寺里的《安魂經》,施主若遇執念過深之物,讀三遍便可化解。”

    陳硯接過經卷,封面刻著和翠兒拐杖上一樣的蓮花,突然想起春杏她娘的青瓷碗,還有貨郎的胭脂盒——原來這些年遇到的怪事,都和鎮魂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大師,”陳硯忍不住問,“當年守珠的阿瑤姑娘……”

    “她已化作鎮魂珠的一部分,與珠子同生共息,”老和尚嘆了口氣,“守珠人皆是如此,以己身護眾生,從未有過怨言。”他指著竹樓的方向,“施主如今做的事,與她當年守珠同理,都是在護一方念想,守一方安寧。”

    陳硯望著竹樓里忙碌的身影——春杏在教孩子們刻經卷上的蓮花,林溪在電腦前回復海外的訂單,狗剩則帶著徒弟們給新竹澆水,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的意思。所謂守護,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代接一代,把念想種在土里,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老和尚走後,陳硯把《安魂經》放在竹樓的藏書閣里,旁邊擺著爺爺的竹篾冊。他突然想給阿瑤做點什麼,便取來那三棵楠竹的余料,編了只小小的竹燈籠,燈籠上刻著鎮魂寺的蓮花,里面點著用竹靈汁做的燈芯,能長明不熄。

    他讓狗剩撐竹筏把燈籠送到迷蹤林外的河邊,看著它順著水流漂向林子深處,燈籠的光在水面上投下片暖黃的光暈,像顆跳動的星子。

    “阿瑤,安息吧。”陳硯對著河面輕聲說,仿佛能看到那個穿紅衣的小姑娘坐在樹杈上,對著燈籠笑,手里的鎮魂珠亮得像初升的太陽。

    沒過多久,春杏從城里帶回個好消息——她的竹雕作品入選了國際藝術展,要去法國參展。林溪幫她做了英文介紹,把竹藝坊的故事寫得詳詳細細,連狗剩魚簍上的小圓孔都特意標注了“憐生之念”。

    出發那天,全村的人都來送她。王婆往她包里塞了紅糖饅頭,說要讓洋人嘗嘗咱鄉下的味道;狗剩把自己編的竹制畫筆給她帶上,說要讓她畫出最好的作品;陳硯則給了她那本《安魂經》,說在外若遇煩心事,念念經就踏實了。

    春杏抱著大家送的東西,眼淚掉了一路,說等回來就把國際展的獎杯放在博物館里,和爺爺的竹篾冊作伴。

    春杏走後,林溪的網站搞了場“雲竹展”,把竹藝坊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在網上,還直播編竹器的過程。有個海外的華僑看了直播,特意打來電話,說想定制一百只刻著家族紋章的竹箱,讓海外的子孫都記得自己是中國人。

    “這哪是訂竹箱,是訂念想呢。”王婆听了,感慨地說,“當年我娘總說,人走得再遠,根也得留在土里,不然風一吹就散了。”

    陳硯深以為然。他帶著徒弟們連夜趕工,在竹箱上刻了些常見的家鄉景致——老槐樹、竹筏、竹樓,還有後院的新竹,讓每個箱子都像個會講故事的匣子。

    竹箱寄走那天,林溪收到了春杏從法國發來的照片。照片上,她的竹雕屏風前圍滿了人,屏風上刻的那條河、那艘竹筏,還有岸邊的竹樓,在異國的燈光下,竟顯得格外親切。春杏在照片下寫著︰“他們說這是有靈魂的藝術,我說這是家的樣子。”

    陳硯把照片打印出來,貼在竹樓的牆上,旁邊是爺爺栽楠竹時的照片,兩張照片里的人笑得一樣踏實。

    入夏時,迷蹤林那邊傳來消息,說林子里長出了新的花草,紅霧谷變成了真正的藥谷,常有采藥人去尋藥,再也沒見過影祟。陳硯知道,這是阿瑤和鎮魂珠在護著這片土地,就像爺爺護著竹藝,他護著竹藝坊,一代護著一代,從未停歇。

    這天,陳硯正在整理爺爺的竹篾冊,突然發現最後一頁夾著張字條,是春杏寫的︰“師傅,我想在博物館里建個‘念想牆’,讓來的人都寫下自己的念想,您看行嗎?”

    陳硯笑了,提筆在字條背面寫了個“好”字。他知道,這面牆會像後院的竹子一樣,長滿各種各樣的念想,有遠的,有近的,有過去的,有將來的,卻都扎根在這片土地上,扎在每個人的心里。

    秋分時,“念想牆”在博物館落成了,是面竹制的屏風,上面刻滿了細密的格子,每個格子里都能放一張小竹牌。開牆那天,第一個掛竹牌的是王婆,上面寫著“願孩子們都吃飽穿暖”;狗剩掛的竹牌上刻著艘竹筏,說要讓它漂遍全世界;林溪則寫了行英文,翻譯過來是“讓竹子的故事傳遍天下”。

    陳硯掛的竹牌上只有一個字︰“守”。

    他站在念想牆前,看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在竹牌上寫下自己的念想,突然覺得爺爺的竹篾冊、阿瑤的鎮魂珠、春杏的刻刀、林溪的網站,還有狗剩的竹筏,都在這面牆上活了過來,變成了無數個跳動的字符,組成了一個大大的“家”字。

    夕陽透過博物館的窗戶,照在念想牆上,竹牌的影子在地上拼出片竹林的形狀,像爺爺當年埋陶甕的那片,也像後院那三棵新栽的楠竹,更像每個走出去又回來的人心里的根。

    陳硯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只要念想牆還在,竹藝坊還在,後院的竹子還在,就永遠有新的故事要寫,新的念想要守。而他要做的,就是像爺爺當年栽竹那樣,把根扎在土里,把心放在手上,一根竹篾,一片竹片,編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日子,也編出留給下個時代的念想。

    竹樓的燈亮了,春杏從法國寄來的照片掛在最顯眼的地方,照片上的她站在國際展的展廳里,手里舉著那只刻著蓮花的竹燈籠,笑得像後院新開的竹花。陳硯往爐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著牆上的竹影,晃得像流水,把所有的故事都浸在暖烘烘的光里,慢慢發酵,釀成歲月里最醇厚的味道。

    冬至前夜,竹藝坊的竹樓突然來了位不速之客。是個穿黑色風衣的年輕人,眉眼間帶著股書卷氣,手里卻提著個沉甸甸的皮箱,箱鎖是黃銅的,刻著朵半開的梅花,和翠兒拐杖上的蓮花隱隱呼應。

    “您是陳硯師傅吧?”年輕人遞過張燙金名片,“我叫沈硯秋,從台北來的。”

    陳硯接過名片,指尖觸到冰涼的銅鎖,突然想起爺爺竹篾冊里夾著的那張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輕人穿著西裝,手里也提著個同款皮箱,站在陳家祖屋前,笑得眉眼彎彎。

    “這皮箱……”陳硯抬頭,“是沈敬之先生的吧?”

    沈硯秋眼里閃過一絲驚訝︰“您認識家祖父?”

    沈敬之是爺爺的師弟,當年一起在城里學竹藝,後來去了台灣,從此斷了聯系。陳硯小時候听父親說過,這位師叔最擅長用竹絲編微型擺件,能在指甲蓋大的竹片上刻出百鳥朝鳳圖。

    “你祖父的竹絲瓖嵌技藝,我爺爺常掛在嘴邊,”陳硯把他請進竹樓,“他走時,留下過一只竹制的蟋蟀罐,說是等兩岸通了,讓你父親來取。”

    沈硯秋的眼楮亮了,從皮箱里取出個錦盒︰“家祖父臨終前說,若能回大陸,一定要把這只‘歸燕盒’交給陳家後人,說當年欠你爺爺一句道歉。”

    錦盒里是只巴掌大的竹盒,盒蓋用細如發絲的竹絲編著只燕子,翅膀上的紋路細得要用放大鏡看。陳硯打開盒蓋,里面竟藏著張泛黃的字條,是沈敬之的字跡︰“當年偷學‘九轉連環篾’,非為竊藝,實為怕這手藝斷在台灣,今歸燕還巢,望兄恕罪。”

    陳硯的眼眶熱了。原來當年爺爺說的“失散的師弟”,就是沈敬之。他轉身從竹櫃里取出那只蟋蟀罐,罐身上用竹絲編著兩只蟋蟀,正對著鳴叫,正是沈敬之的手藝。

    “這罐里的蟋蟀,是當年你祖父親手編的,”陳硯把罐子遞給沈硯秋,“我爺爺說,等哪天它‘叫’了,就說明親人回來了。”

    沈硯秋捧著蟋蟀罐,手指輕輕敲了敲罐身,里面竟真的傳出細微的“唧唧”聲——是罐底的竹簧片在共鳴,像兩只蟋蟀在應和。他的眼淚突然掉了下來︰“祖父說,這手藝是根,扎在大陸的土里,不回來,就長不壯。”

    那天夜里,陳硯和沈硯秋坐在竹樓的爐邊,听他講台灣的竹藝現狀。沈敬之在台灣開了家竹藝鋪,可惜後來沒人接班,手藝漸漸失傳,只剩下這只歸燕盒,成了沈家的傳家寶。

    “我在網上看到您的竹藝網站,”沈硯秋說,“林溪小姐寫的故事里,提到了‘九轉連環篾’,我就知道,找對地方了。”他從皮箱里取出本厚厚的相冊,“這是家祖父記錄的竹藝圖譜,有很多是你爺爺沒見過的,我想……”

    “留在竹藝坊吧,”陳硯打斷他,“讓兩岸的竹藝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他翻開爺爺的竹篾冊,把沈敬之的圖譜一頁頁補在後面,“你看,這‘鳳穿牡丹篾’和‘九轉連環篾’本是一套,分開了就少了靈氣,合在一起才是當年師傅傳下的真本事。”

    沈硯秋看著合二為一的竹篾冊,突然站起身,對著陳硯深深鞠了一躬︰“我想留下來學竹藝,把兩岸的手藝融在一起,您願意收我這個徒弟嗎?”

    陳硯笑著點頭,往爐子里添了把柴︰“明天讓林溪教你用電腦查資料,讓春杏教你刻竹,狗剩……他的竹筏你也得學學,知道竹器不光能擺在案頭,還能載著念想過河。”

    沈硯秋在竹藝坊住了下來。他學東西快,尤其是竹絲瓖嵌,一點就透,沒過多久就能在竹片上編出細如蠶絲的花紋。林溪把他的作品放到網上,引來一片驚嘆,有人說這是“兩岸合璧的藝術”。

    開春時,沈硯秋提議辦個兩岸竹藝交流展。陳硯讓狗剩編了艘最大的竹筏,上面擺滿了兩岸的竹藝精品——有沈敬之的歸燕盒,有爺爺的蟋蟀罐,有春杏的刻花屏風,還有沈硯秋新做的竹絲燈籠,燈籠上編著“兩岸同根”四個字。

    開展那天,老和尚也來了,還帶來了鎮魂寺的鎮寺之寶——用鎮魂竹雕刻的蓮花座,座上放著顆鴿子蛋大的珠子,正是續過力的鎮魂珠,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

    “這珠子認主,”老和尚把珠子放在陳硯手里,“它說,如今的守珠人,不只是護林,更是護著千萬人的念想,比當年的阿瑤更擔得起這份責任。”

    陳硯握著鎮魂珠,突然覺得手心發燙,珠子里竟浮現出些模糊的畫面——有阿瑤在迷蹤林里收魂的身影,有爺爺和沈敬之在竹藝鋪里切磋的樣子,有狗剩撐著竹筏過河的笑臉,還有春杏在國際展廳里舉著燈籠的模樣。

    這些畫面像條河,把過去和現在連在了一起。陳硯突然明白,所謂守護,從來都不是固守一方,而是讓念想像竹筏一樣,順著時代的水流,漂向更遠的地方,卻永遠記得出發的河岸。

    交流展辦得很成功,連省里的電視台都來拍了專題片。沈硯秋在鏡頭前說︰“竹絲能編出歸燕,也能編出橋梁,兩岸的手藝,就像這竹絲,纏在一起,才夠結實。”

    片子播出後,竹藝坊的名聲更大了。有位海外的華人企業家捐了筆錢,說要在村里建座竹藝學院,讓更多人能系統地學手藝。陳硯請了沈硯秋當副院長,春杏當美術老師,林溪負責網絡教學,連劉瞎子都成了客座教授,教學生們辨認竹性。

    學院奠基那天,陳硯在奠基石下埋了三樣東西︰鎮魂珠的碎屑、兩岸合璧的竹篾冊,還有一把新竹刀。埋的時候,他發現土里的竹根已經盤根錯節,把兩岸的竹苗連在了一起,根須上還沾著些金色的竹靈,閃著溫暖的光。

    “你看,”陳硯對身邊的孩子們說,“竹子的根,不管隔多遠,都會找到彼此,纏在一起。人也一樣,不管走多遠,根都在一處。”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頭,手里拿著沈硯秋教他們編的竹蜻蜓,在陽光下跑得歡。王婆看著這熱鬧的場面,突然抹起了眼淚︰“想當年你爺爺編竹籃都怕沒人要,現在倒好,連洋人都來學,這日子……真是越過越亮堂。”

    學院開學那天,來了不少台灣的學生,還有幾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跟著沈硯秋學竹絲瓖嵌,跟著春杏學畫竹紋,跟著狗剩學編竹筏,整個學院像個大熔爐,卻融得熱氣騰騰。

    陳硯偶爾會去給學生們上第一課,講的不是編法,而是爺爺說的那句話︰“竹有節,因扎根深;藝有魂,因念想好。”他總在課上展示那只歸燕盒和蟋蟀罐,說︰“這兩樣東西分開了幾十年,就像斷了的竹篾,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念想。”

    秋分時,學院的第一批學生畢業了。他們有的留在竹藝坊,有的回了台灣開竹藝鋪,還有的去了國外,把竹藝坊的故事講給更多人听。沈硯秋把歸燕盒和蟋蟀罐捐給了學院的博物館,旁邊放著塊牌子,寫著“竹不分兩岸,藝本是同源”。

    陳硯看著那塊牌子,突然想起老和尚說的話︰“守珠人最終會與珠同體,不是消失,而是化作千萬道光,護著所有念想。”他摸了摸懷里的鎮魂珠,珠子的溫度剛剛好,像握著整個春天。

    入冬前,林溪的網站搞了場“雲認養”活動,讓網友認養後院的新竹,認養人可以給竹子取名,還能收到竹藝坊寄去的竹制紀念品。活動上線三天,所有的竹子都被認養了,名字五花八門,有叫“兩岸情”的,有叫“團圓夢”的,還有棵最細的新竹,被一個台灣小朋友取名叫“盼歸”。

    陳硯讓狗剩在每棵認養的竹子上掛了塊竹牌,牌上刻著認養人的名字和心願。風吹過時,竹牌相撞的聲音像在唱歌,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冬至那天,陳硯在竹樓的爐邊翻爺爺的竹篾冊,發現最後一頁多了行新字,是沈硯秋寫的︰“竹絲連兩岸,一葉總關情。”他笑了,提筆在旁邊加了句︰“守藝如守河,兩岸共潮聲。”

    窗外的雪下了起來,落在竹樓的飛檐上,像給這方天地蓋了層白棉被。陳硯往爐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著牆上的念想牆,映著桌上的鎮魂珠,映著窗外認養的新竹,在地上投下一片晃動的暖影,像條永遠流淌的河,載著無數的念想,漂向更遠的地方。

    他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只要爐子里的火不滅,後院的竹子長青,就會有更多的人來續寫它,就像竹篾一根接一根,編出更寬、更長、更結實的日子,讓每個走出去的人,都能循著竹香,找到回家的路。而那些藏在時光里的守護,無論是阿瑤的鎮魂珠,還是爺爺的竹篾冊,或是兩岸匠人的手藝,都成了這日子里最暖的底色,讓每個冬天,都像春天一樣充滿希望。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一人之下,烽火鑄鐵》,方便以後閱讀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第566章 三一同歸(66)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第566章 三一同歸(66)並對一人之下,烽火鑄鐵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