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脂傳奇︰亳州藥市九蒸錄
下卷 第一卷 辨偽存真護藥魂
仿冒的“墨脂”終于出了亂子。這年深秋,藥市西頭的陳掌櫃匆匆來找甦景然,臉色比紙還白︰“景然,不好了!張老員外吃了我從劉三那兒進的‘九蒸補骨脂’,夜里心口燒得慌,還吐了血!”景然心里一緊,忙跟著陳掌櫃去張府——張老員外年近七旬,本就有胃陰不足的老毛病,此刻躺在床上,嘴唇干裂,氣息微弱,床邊藥碗里的藥渣中,補骨脂雖呈深褐色,卻透著一股焦苦,絕非正經九蒸之品。
景然捏起一粒藥渣,湊近聞了聞,除了辛烈的燥氣,還有一絲煙火焦味︰“這不是九蒸九曬的,頂多蒸了三回,還烤焦了,燥氣沒去,反添了火氣,老員外胃陰本虛,哪受得住?”他急忙從隨身藥囊里取出自己炮制的墨脂,又配了麥冬、玉竹——這兩味藥能滋陰養胃,再加上少量甘草調和,讓張府下人趕緊煎藥。
張老員外服下湯藥,半個時辰後,心口的灼痛感才漸漸緩解,他拉著景然的手嘆道︰“以前只知你這墨脂好,如今才懂,差一步都不行啊!”景然趁機去尋劉三,見他鋪子後院堆著半干的補骨脂,灶上陶甑黑乎乎的,連黃酒都沒放,只用柴火烤︰“你這是騙錢害命!”劉三卻不服︰“蒸九次多費功夫,烤烤顏色一樣,誰看得出來?”
景然沒跟他爭執,而是請了藥市的老掌櫃們,在自己院里擺了場“炮制對比”。他一邊蒸曬補骨脂,一邊講解︰“第一次蒸要用黃酒拌透,桑柴火溫煮,讓藥氣和酒氣融在一起;曬的時候要攤薄,讓日頭照透每一粒,要是烤,外層焦了,內里還是生的,燥氣全在。”他把自己的墨脂、劉三的假貨、生品補骨脂分別煮水,請眾人嘗——墨脂水甘潤,假貨水焦苦,生品水辛烈,老掌櫃們當即定下規矩︰藥市賣補骨脂,必須現場驗色、聞味,凡不是“色如墨、味甘潤”的,一律不準賣。
沒過幾日,張老員外痊愈了,特意送來一塊“辨偽存真”的木匾,掛在景然的攤位上。從此,甦景然的墨脂不僅是藥,更成了藥市的“標尺”,不少藥商干脆跟著他學完整的九蒸九曬法,再也沒人敢偷工減料。景然卻沒驕傲,他常跟人說︰“這法子不是我的,是魏伯傳的,是老輩人試出來的,我只是不想讓好東西糟蹋了。”
下卷 第二卷 醫官驗方錄典籍
永樂十五年春,南京太醫院派了位李醫官來亳州考察藥材,听說北關藥市有“墨脂神藥”,特意來尋甦景然。李醫官穿著官服,手里拿著紙筆,開門見山︰“听聞你這補骨脂炮制獨特,能治多種病癥,可有依據?”景然沒急著回答,而是請他去看自己炮制補骨脂的全過程——從清晨拌黃酒蒸,到午後攤曬,再到晚上收貯,每一步都細細講解。
正說著,藥市外傳來哭聲,一個婦人抱著孩子跪在地上,求景然救命。這孩子才三歲,得了“慢驚風”,手腳冰涼,昏睡不醒,郎中說沒救了。景然忙讓婦人把孩子抱到屋里,摸了摸孩子的脈,又看了看舌苔︰“孩子是虛寒入里,腎脾兩虛,得用補骨脂溫腎,再配白術健脾,附子溫陽。”他取了剛炮制好的墨脂,研成粉末,和著米湯喂孩子。
李醫官在一旁記錄,追問︰“補骨脂性溫,為何敢給幼兒用?”景然解釋︰“九蒸九曬後,燥性去了,只留溫補,再配白術緩和,不會傷孩子的脾胃。這法子是魏伯教的,他以前治過不少這樣的孩子。”到了傍晚,孩子竟醒了過來,能喝半碗粥了,婦人對著景然和李醫官連連磕頭。
接下來幾日,李醫官跟著景然看了不少病案︰有個中年男子得了“陽萎”,用墨脂配枸杞子,服了一個月就好了;有個老太太“久瀉不止”,用墨脂配肉豆蔻,三天就止瀉了。李醫官越看越驚訝,問景然︰“這些用法可有文獻記載?”景然搖頭︰“都是老輩人傳的,魏伯有本手寫的方子,沒印成書。”
李醫官便去拜訪魏藥師,見老人的茅屋里擺著幾摞手寫的藥書,上面記滿了補骨脂的用法和病案——哪年治了誰,用了多少量,效果如何,都寫得清清楚楚。魏藥師嘆道︰“我沒讀過書,這些都是憑記性寫的,怕以後忘了。”李醫官捧著藥書,激動地說︰“這些都是寶貝!我要把它們帶回太醫院,編進《本草品匯精要》里,讓更多人知道這九蒸九曬法。”
臨走時,李醫官給景然和魏藥師各寫了一封“薦書”,說他們的炮制法“源于實踐,勝于空談”。景然這才明白,原來老輩人的口傳心授,也能變成典籍里的文字,讓更多人受益。他把李醫官的薦書掛在屋里,時常對著發呆︰“魏伯,您看,咱們的法子,要被更多人知道了。”
下卷 第三卷 風雨傳承守初心
永樂十七年冬,亳州下了場大雪,渦水結了冰,藥市的生意淡了不少。景然听說魏藥師病了,便提著棉襖和紅糖,往龍山腳下跑。推開茅屋的門,只見魏藥師躺在床上,臉色蠟黃,咳嗽不止,灶台上的陶甑蒙了層灰——這是景然第一次見魏藥師倒下,心里酸酸的。
“景然,我老了,這九蒸九曬的法子,以後就靠你了。”魏藥師拉著景然的手,從枕頭下摸出一個木盒,里面裝著一把銅鏟和一本破舊的冊子,“這銅鏟是我爺爺傳的,蒸藥時用它拌,不會傷籽實;這冊子記著各地藥農的地址,他們手里有好的補骨脂種,你要常去看看。”景然接過木盒,眼淚掉了下來︰“魏伯,您會好起來的,我還沒跟您學夠呢。”
從那以後,景然每天都來照顧魏藥師,給老人煎藥、擦身,還把自己的攤位交給父親打理,專心跟著魏藥師學剩下的手藝——比如怎麼選最好的補骨脂種,怎麼判斷蒸曬的火候,怎麼根據病人的體質調整用量。魏藥師教得仔細,景然學得認真,連夜里做夢,都在想著怎麼拌黃酒、怎麼添桑柴。
這年開春,魏藥師的病好了些,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上山采藥、蒸曬藥材了。有一天,藥市來了個從山西來的藥商,想花大價錢買景然的炮制秘方,說要在山西開鋪子,讓景然當“活招牌”。景然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這法子不是我的,是亳州老輩人的,我不能賣。要是你想學,我可以教你,但你得保證,不能偷工減料,要按九蒸九曬的規矩來。”
山西藥商听了,又佩服又感動,真的跟著景然學了一個月,臨走時說︰“我在山西賣藥,會告訴所有人,這法子來自亳州,來自甦景然和魏藥師。”魏藥師听說後,笑著對景然說︰“好,好,這樣才叫傳承。不是把法子藏起來,是讓它走出去,幫更多人。”
景然還按魏藥師的囑咐,去拜訪了亳州周邊的老藥農,收集了不少補骨脂的民間用法——比如有人用墨脂泡酒,治風濕痛;有人用墨脂和蜂蜜做成丸,治老人的尿頻。他把這些用法都記在冊子上,還畫了補骨脂的樣子,標注了采摘的時間。魏藥師見了,欣慰地說︰“以前都是口傳,現在你把它寫下來,畫下來,以後就算沒人記得我,也記得這法子。”
下卷 第四卷 墨脂留香傳千古
永樂二十年,亳州藥市辦了一場“藥材盛會”,各地的藥商、藥師都來了,景然被推舉為“藥市首座”,要在會上展示九蒸九曬法。這一天,北關藥市擠滿了人,景然的灶前圍得水泄不通,他按照老規矩,用桑柴火蒸補骨脂,每蒸一次,就講解一次︰“一蒸去生澀,二蒸入酒魂,三蒸... ...”
正當景然講到第九次蒸曬時,人群里突然走出一個熟悉的身影——是李醫官!他這次來亳州,是特意來告訴景然,太醫院已經把“補骨脂九蒸九曬法”編入了新修的《本草品匯精要》,還把魏藥師的病案也加了進去。李醫官舉著書,對眾人說︰“這法子不是玄學,是無數次實踐換來的,是亳州藥人的智慧,值得被所有人記住!”
人群里爆發出掌聲,有人喊︰“甦先生,再給我們講講您治過的病吧!”景然便說起了張阿公的腰痛、李嫂的宮寒、王大娘孫子的遺尿... ...每講一個,就有人跟著點頭,說自己也得過類似的病,用了墨脂就好了。魏藥師坐在一旁,听著景然的話,眼里滿是驕傲,他悄悄對景然說︰“你比我強,把這法子傳得更遠了。”
盛會結束後,亳州知府親自給景然和魏藥師頒發了“藥術傳承”的牌匾,還下了一道命令︰把補骨脂九蒸九曬法列為“亳州藥市古法”,每年都要在藥市舉辦“炮制培訓班”,讓更多人學習。景然便在藥市辦了個小課堂,免費教藥商和藥農炮制補骨脂,還把魏藥師的口訣刻在石碑上,立在藥市門口。
這年秋天,魏藥師走完了一生,臨終前,他拉著景然的手說︰“景然,記住,這補骨脂不是藥,是人心——你對它用心,它才會對病人用心。”景然含淚點頭,按照魏藥師的遺願,把他葬在了龍山腳下,旁邊種滿了補骨脂。每到秋天,補骨脂開花的時候,景然都會帶著新收的籽實,去墳前看看,跟老人說說藥市的事。
後來,景然的兒子、孫子都跟著他學炮制補骨脂,這九蒸九曬法一代代傳了下來。到了清朝,《亳州藥志》里專門寫了這段歷史,說“明清時期亳州藥市補骨脂交易居全國之首,九蒸九曬法為當地藥人所創,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藥市門口的那座石碑,歷經風雨,口訣依舊清晰——那是老輩人的智慧,是口傳心授的溫暖,更是中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見證。
結語
從明永樂年間的甦景然、魏藥師,到如今亳州藥市的炮制匠人,補骨脂的九蒸九曬法,走過了數百年的時光。它不是憑空而來的“秘方”,是藥農在灶火邊一次次試出來的;不是藏之深山的“絕技”,是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溫暖;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是治好了無數病人的實踐。
這墨色的籽實里,藏著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實踐先于文獻,生活高于書本。老輩人的手寫冊子、口誦口訣,或許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比任何典籍都更鮮活;藥市上的一次次辨偽、一場場教學,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讓古法得以延續。
如今,當人們在亳州藥市看到那墨如漆、味甘潤的補骨脂時,或許不會記得甦景然的名字,不會記得魏藥師的茅屋,但一定會記得,這小小的籽實里,凝結著無數人的用心與堅守——這,就是墨脂傳奇的真正意義。
贊詩
渦水之畔藥香淳,九蒸九曬出真魂。
墨脂溫潤驅寒疾,古法傳承抵萬金。
口授心傳藏智慧,實踐為先勝典文。
千年亳州留佳話,一寸匠心一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