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故紙情牽︰骨脂戲韻醫心記(3)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故紙情牽︰骨脂戲韻醫心記(3)

    故紙情牽︰骨脂戲韻醫心記下卷)

    第五卷 亂世承薪•骨脂戲火照山河

    一、咸豐年間的“藥箱戲囊”

    清咸豐十年,太平軍戰火逼近甦州,靈汐的曾孫女甦玉珩,已是“骨脂堂”第五代傳人。她既是醫術精湛的女醫,也是昆曲票友,常穿著素色布裙,背著裝有補骨脂與戲服的行囊,隨逃難人群義診。行囊一側,是鹽炒補骨脂、骨脂暖腰膏等急救藥;另一側,是精簡的杜麗娘戲裝與水袖——她說︰“藥能補骨,戲能暖心,亂世之中,二者缺一不可。”

    一日,逃難隊伍在破廟暫歇,一位老藝人因受寒與憂思,突發“胸痹”,胸痛難忍,咳吐白痰。甦玉珩診脈後,斷定是“寒凝心脈,腎陽虛衰”,急忙取出補骨脂鹽炒)三錢、桂枝二錢、丹參三錢,用破廟的陶鍋水煎。藥湯熬好後,她撬開老藝人牙關,慢慢灌下,又用補骨脂粉與白酒調和,外敷于老人胸口。

    半個時辰後,老藝人胸痛緩解,能輕聲說話。他看著甦玉珩,喘息道︰“姑娘,我是‘玉茗班’最後的傳人,若我走了,《牡丹亭》的‘破故紙’唱段,怕是要失傳了……”甦玉珩聞言,取出戲裝,對老人說︰“前輩放心,我來唱給您听。”她輕抖水袖,唱起“破故紙,怎補得殘生缺”,唱腔婉轉,帶著亂世的悲愴,卻又透著堅韌。老藝人听著,眼中泛起淚光,說︰“好……好姑娘,這戲與藥,都托付給你了。”

    此後,甦玉珩帶著老藝人,在逃難途中一邊義診,一邊教難童唱《牡丹亭》選段。補骨脂的辛香與昆曲的韻調,成了亂世中最溫暖的慰藉。有位難童患“小兒佝僂病”,腿骨彎曲,甦玉珩用補骨脂配山藥、龍骨煮粥,每日喂他食用,同時教他唱“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鼓勵他堅強。半年後,難童腿骨漸直,還能跟著甦玉珩登台清唱,台下的難民們,常常听得忘了流離之苦。

    二、藥鈔上的“戰火印記”

    戰火中,甦玉珩最珍視的,是那本傳了五代的《骨脂堂藥鈔》。為保護藥鈔,她將其縫進貼身的肚兜,日夜不離。一日,隊伍遭遇亂兵,行李被搶,甦玉珩為護住藥鈔,左臂被刀劃傷,鮮血染紅了肚兜,也濺在了藥鈔的紙頁上。

    躲進山林後,她忍著傷痛,用炭筆在藥鈔空白處,記錄下戰亂中的新病案︰“咸豐十年冬,遇難民張氏,產後腰痛伴惡露不止,用補骨脂鹽炒)四錢、艾葉三錢、當歸二錢,水煎服,三日後痛止,惡露漸淨——亂世產婦多寒,補骨脂溫腎,艾葉溫經,當歸活血,三者合用,事半功倍。”紙頁上,炭筆字跡與暗紅血漬交織,成了最沉重的“實踐記錄”。

    她還在藥鈔中加入了“戰亂應急方”︰“補骨脂籽炒香,隨身攜帶,含服可防風寒;研粉與唾液調和,外敷可止血;與生姜同煮,代茶可解寒飲。”這些方子,都是她在逃難中摸索出的簡便之法,雖未經過系統驗證,卻救了許多人的命。老藝人見她如此用心,便口述《牡丹亭》的曲譜與表演要訣,讓甦玉珩記錄在藥鈔邊緣,使藥鈔成了“醫戲合璧”的獨特典籍。

    同治三年,戰亂平息,甦玉珩帶著藥鈔與幸存的難童回到甦州,“骨脂堂”已被焚毀,她便在廢墟旁搭起簡易棚屋,重新開館。藥鈔上的血漬已發黑,卻成了她堅守的信念——每一筆記錄,都是祖輩的智慧,每一個病案,都是生命的囑托。她常對學徒說︰“藥鈔上的字會褪色,但補骨脂的辛香、戲曲的韻調,永遠不能斷。”

    三、戲樓重建的“骨脂緣”

    甦州重建時,甦玉珩與老藝人一同,發起“藥戲同建”倡議——用義診所得,資助戲樓重建;用戲曲演出,宣傳草藥知識。她在臨時戲樓旁設義診台,凡來求醫的百姓,都能獲贈一包炒香的補骨脂籽;凡來听戲的觀眾,都能領到一份《骨脂簡易用法》傳單。

    有位富商,因戰亂中受驚,患上“心悸失眠”,多方醫治無效。甦玉珩為他診脈,見其脈象弦細,便開了“補骨脂合歡湯”︰補骨脂鹽炒)三錢、合歡花二錢、酸棗仁三錢,水煎服,同時建議他常來听《牡丹亭》。富商半信半疑,按方服藥半月,又听了十余場戲,心悸漸止,睡眠也安穩了。他感慨道︰“甦姑娘的藥,治好了我的身;《牡丹亭》的戲,治好了我的心,真是‘藥戲雙療’啊!”

    富商深受感動,捐出重金,助甦玉珩重建“骨脂堂”與“玉茗新樓”戲樓)。新落成的“骨脂堂”,藥圃與戲樓相鄰,補骨脂的辛香與昆曲的笛音,日夜交融。甦玉珩在藥鋪門楣上,重刻了“補骨亦補心”的家訓,旁加一行小字︰“戲韻療情,藥香濟世”。老藝人則在戲樓匾額旁,題下“故紙情牽”四字,寓意補骨脂與戲曲,永遠牽動著人間的真情。

    四、民間“識草戲”的誕生

    為讓更多人認識補骨脂,甦玉珩與老藝人合作,創編了《骨脂識草戲》——將補骨脂的種植、炮制、用法,編成昆曲小戲,由戲班在鄉村巡演。戲中,甦玉珩飾演“藥仙”,手持補骨脂植株,唱道︰“昆侖靈草降凡塵,名喚骨脂亦故紙。鹽炒能補腰膝冷,酒蒸可治痹痛深。籽如褐珠藏暖意,葉似翠羽映真心。勸君識得此中味,補骨補情兩相宜。”

    小戲通俗易懂,配上生動的表演,深受百姓喜愛。有位農婦,看了戲後,學會用補骨脂籽拌麥種防蟲害,當年麥田收成便提高了三成;有位老嫗,按戲中教的方法,用補骨脂配核桃煮水,治好了多年的“五更泄瀉”。百姓們都說︰“這《骨脂識草戲》,比說書先生講得還明白,比藥鋪先生講得還動听!”

    甦玉珩還在戲中加入互動環節,讓觀眾上台辨認補骨脂與其他草藥,答對者可獲贈炒香的補骨脂籽。孩子們最是積極,常常圍著戲台,高喊︰“藥仙姐姐,我認得!那褐珠籽兒就是補骨脂!”這種“寓教于戲”的方式,讓補骨脂的知識,以最鮮活的形式,在民間扎下了根。正如甦玉珩在藥鈔中所寫︰“醫者之責,不僅在治病,更在傳知;戲者之責,不僅在娛人,更在傳情。藥戲相融,方能讓智慧與溫暖,傳遍四方。”

    五、暮年的“薪火諾”

    甦玉珩晚年時,將《骨脂堂藥鈔》與《骨脂識草戲》曲譜,一同交給最得意的弟子,囑咐道︰“藥鈔記錄的是醫理,曲譜承載的是情感,二者不可偏廢。補骨脂的‘雙用’,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它能補人的筋骨,更能補世道的溫情。往後,你要讓‘骨脂堂’的藥香,伴著‘玉茗新樓’的戲韻,一直傳下去。”

    弟子含淚點頭,望著師父鬢邊的白發,與藥圃中依舊搖曳的補骨脂,似懂非懂。多年後,當他成為“骨脂堂”掌櫃,在亂世中再次守護藥鋪與戲樓時,才明白師父的話——補骨脂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藥效,更在于它所承載的“療身養心”的信念,這信念,能在最艱難的歲月里,給人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第六卷 中西和鳴•故紙新聲譜華章

    一、民國初年的“醫理辯”

    民國十年,甦玉珩的孫子甦慕堯,留學歸國,帶回了西方醫學知識。他在“骨脂堂”旁開設“中西診所”,嘗試用西醫理論解讀補骨脂的功效,卻與堅守傳統的父親產生了分歧。

    一日,診所接診一位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關節腫脹變形,疼痛難忍。父親主張用“補骨脂浸酒”外敷,配合針灸;甦慕堯則提出,提取補骨脂中的“補骨脂素”,結合阿司匹林治療。“爹,補骨脂素能抑制炎癥反應,阿司匹林能止痛,兩者結合,比單純用傳統方法見效快!”甦慕堯爭辯道。父親卻搖頭︰“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這患者舌苔黃膩,是濕熱痹阻,需先清熱祛濕,再用補骨脂溫腎,你只提成分,不顧體質,怎能行?”

    父子倆爭執不下,最終決定“雙法並行”︰父親開“清熱祛濕湯”黃柏、蒼術、薏苡仁),先清患者體內濕熱;甦慕堯則提取補骨脂素,制成藥膏外敷。一周後,患者濕熱漸清,父子倆再改用“補骨脂杜仲湯”內服,配合補骨脂素藥膏。一個月後,患者關節腫脹消退,疼痛緩解。

    這次“中西醫合作”,讓父子倆都意識到,傳統與現代並非對立。甦慕堯開始系統研究補骨脂的炮制工藝,發現鹽炒能提高補骨脂素的溶出率,這與中醫“鹽炒引藥歸腎”的理論不謀而合;父親也開始學習西醫的解剖學,理解了補骨脂“強骨”的原理是促進成骨細胞活性。此後,“骨脂堂”推出“中西合璧”療法,用補骨脂傳統方劑調理體質,用現代制劑緩解癥狀,療效顯著,吸引了眾多患者。

    二、戲文中的“時代意”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傳統戲曲受到沖擊,“玉茗新樓”的演出日漸冷清。甦慕堯的妹妹甦慕卿,是昆曲名角,擅長演杜麗娘,她深知,戲曲要生存,必須融入時代元素。她與兄長合作,改編《牡丹亭》,在“破故紙”唱段中,加入新的唱詞︰“破故紙,能補骨,更能補山河缺;杜麗娘,敢為情,更敢為家國雪!”

    改編後的《新牡丹亭》,以杜麗娘的故事隱喻家國情懷,補骨脂則成了“堅韌不屈”的象征。演出時,甦慕卿身著改良戲裝,手持用補骨脂枝制作的“骨脂簪”,唱到動情處,台下觀眾無不落淚。有位愛國學生,看完戲後,將補骨脂籽縫進書包,說︰“這‘破故紙’,提醒我要像它一樣,在亂世中扎根,為國家‘補’缺!”

    甦慕卿還與“骨脂堂”合作,推出“骨脂戲妝”——用補骨脂粉與天然顏料混合,制成不易脫妝的戲妝,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有護膚功效。她笑著說︰“補骨脂能護骨,也能護膚;戲曲能傳情,也能傳志。只要肯創新,傳統就能煥發新生。”《新牡丹亭》的成功,讓“玉茗新樓”重獲生機,也讓補骨脂的“雙關”之意,有了更深刻的時代內涵。

    三、實驗室里的“古草新解”

    甦慕堯在診所旁設立“骨脂研究室”,用西方的實驗方法,研究補骨脂的藥理作用。他發現,補骨脂素在紫外線照射下,能促進皮膚黑色素生成,這與民間“補骨脂外敷後曬太陽治白癜”的用法完全吻合。為驗證這一發現,他選取10位白癜風患者,用補骨脂素溶液外敷後,照射紫外線,三個月後,8位患者的白斑出現色素沉著。

    這一成果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上,引起了學界關注。有位西方學者來信,希望與甦慕堯合作,深入研究補骨脂素的結構。甦慕堯欣然應允,通過書信往來,與西方學者共同發表了《補骨脂素的光化學作用》一文,首次從分子層面解釋了補骨脂治療皮膚病的機理。

    研究過程中,甦慕堯始終沒有忘記傳統。他在實驗記錄中寫道︰“補骨脂素的光化學作用,印證了中醫‘借日光之力,引藥入膚’的智慧。傳統經驗是根,現代科技是枝,只有根扎得深,枝才能長得壯。”他還將實驗成果融入臨床,改良了“補骨脂白癜膏”,加入適量光敏劑,提高了療效,讓更多患者受益。

    四、民間“骨脂會”的復興

    為傳承補骨脂文化,甦慕堯與甦慕卿共同發起“骨脂文化會”,邀請醫者、戲者、農者、學者參與,定期舉辦活動。會上,醫者分享補骨脂的臨床經驗,戲者演唱相關戲曲,農者交流種植技巧,學者探討文化內涵,形成了“醫戲農學”四位一體的傳承模式。

    有位老農,在會上分享了“補骨脂與棉花間作”的經驗——補骨脂的揮發性成分能驅避棉花害蟲,棉花的遮陰則能為補骨脂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兩者產量都能提高。甦慕堯听後,立刻在“骨脂堂”藥圃試驗,果然效果顯著,便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周邊農村,讓農民們增收。

    文化會上,還常有感人的故事。有位老藝人,帶來珍藏多年的“骨脂笛”——用補骨脂老枝制成,笛音渾厚。他說︰“這笛子陪我走過戰亂,吹過《牡丹亭》,現在交給‘玉茗新樓’,希望它能繼續傳遞補骨脂的情與韻。”甦慕卿接過笛子,當場吹奏“破故紙”唱段,笛音與唱腔交織,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骨脂文化會”的舉辦,讓補骨脂從藥鋪與戲樓,走向了更廣闊的民間。正如甦慕堯在會刊中所寫︰“補骨脂是一株草,卻連接著醫、戲、農、學;‘破故紙’是一個名,卻承載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它告訴我們,傳統不是古董,而是能不斷生長的智慧。”

    五、抗戰中的“藥戲軍”

    抗戰爆發後,甦慕堯與甦慕卿組建“藥戲服務隊”,帶著補骨脂與戲裝,奔赴前線。甦慕堯在戰地醫院,用補骨脂為士兵治療“風濕骨痛”“凍瘡”;甦慕卿則在戰壕旁,為士兵演唱《新牡丹亭》,鼓舞士氣。

    有位年輕士兵,腿部中彈,傷口感染化膿,高燒不退。甦慕堯用補骨脂粉與黃連粉混合,外敷傷口,同時讓士兵服用“補骨脂黃 湯”補骨脂、黃 、當歸),增強免疫力。一周後,士兵傷口愈合,高燒消退,重新投入戰斗。他握著甦慕堯的手說︰“先生的藥,比子彈還厲害!”

    甦慕卿則在一次演出中,遭遇敵機轟炸,戲裝被炸毀,卻依舊堅持演唱。她站在斷壁殘垣上,手持半截“骨脂簪”,高聲唱道︰“破故紙,補不了殘生缺,卻能補得山河裂!”士兵們听著,紛紛舉起武器,高喊“保衛家國”,場面震撼。

    抗戰勝利後,甦慕堯與甦慕卿回到甦州,“骨脂堂”與“玉茗新樓”雖再次受損,卻依舊屹立。甦慕堯在藥鈔中寫道︰“戰亂中,補骨脂救了無數人的命;戲曲給了無數人勇氣。這株草、這出戲,早已超越了本身,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故紙情牽︰骨脂戲韻醫心記(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故紙情牽︰骨脂戲韻醫心記(3)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