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鄉野傳薪•農圃藏智
一、江南農舍“驅蟲記”
清嘉慶年間,無錫縣東亭鎮,農戶周福安家的麥田,每到初夏便遭蟲害,麥穗被啃得殘缺不全,收成大減。周福安試過多種方法,撒石灰、燃艾草,都不管用,急得整日愁眉不展。
一日,他到鎮上“德仁堂”買藥,見掌櫃阿明沈仲山的徒弟)正在晾曬補骨脂籽,便隨口說起麥田蟲害的事。阿明听後,想起師父留下的《德仁堂藥鈔》中記載“補骨脂籽可拌麥種,防蟲害”,便說︰“周大哥,你不妨試試用補骨脂籽磨粉,拌在麥種里播種,或許能管用。”
周福安半信半疑,按阿明說的,取來曬干的補骨脂籽,用石磨磨成細粉,與麥種拌勻,播入田中。沒想到,這年夏天,他家的麥田竟幾乎沒有蟲害,麥穗飽滿,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鄰居們見了,都來請教,周福安便將“補骨脂拌種”的方法告訴大家。
次年,東亭鎮大半農戶都用了這個方法,麥田蟲害大大減少。有人好奇地問阿明︰“補骨脂是治病的藥,怎麼還能驅蟲?”阿明笑著說︰“草木之性,本就多樣,補骨脂性溫,氣味辛香,蟲子不喜這味道,自然就不來了。這是老祖宗在田里摸索出來的智慧,比書本上的法子還實用。”
後來,無錫縣的農書《錫金農譚》中,專門記載了“補骨脂拌麥種防蟲害”的方法,還寫道︰“此法治蟲,無農藥之害,且能讓麥種出苗健壯,實乃農人之福。”
二、蠶農“護腰方”
東亭鎮不僅種麥,還盛產蠶絲,蠶農們每年春蠶、夏蠶、秋蠶三季,都要長時間彎腰采桑葉、喂蠶,許多人患上了“蠶農腰”——腰脊酸痛,久坐久站都難受。周福安的妻子便是如此,每到蠶季,便痛得直不起腰,連采桑葉都要家人幫忙。
周福安想起阿明說補骨脂能治腰痛,便到“德仁堂”買了些鹽炒補骨脂,按阿明教的方法,與核桃一同煮水,讓妻子每日飲用。同時,他還用補骨脂粉與芝麻油調和,制成藥膏,每晚給妻子敷在腰上。
起初,妻子覺得藥味太濃,有些抵觸,沒想到三天後,腰就不那麼痛了;一周後,竟能正常采桑葉、喂蠶。她高興地對其他蠶農說︰“周福安給我用的補骨脂,比貼膏藥還管用,你們也試試!”
蠶農們紛紛效仿,到“德仁堂”買補骨脂,阿明便教大家制作“補骨脂護腰膏”︰補骨脂粉、杜仲粉、生姜末,用芝麻油熬成膏,敷在腰上,用布包扎,每日一換。蠶農們用後,都說效果好,“蠶農腰”的毛病大大減少。
有位老蠶農感慨道︰“咱們蠶農靠腰吃飯,這補骨脂就是‘護腰符’啊!以前只知道它能驅蟲,沒想到還能治病,真是個寶!”阿明笑著說︰“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草木既能護田,也能護人,就看咱們會不會用了。”
三、秋社“養生宴”
每年秋收後,東亭鎮都會舉辦“秋社”,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村民們會各自帶上自家的特色吃食,聚在村頭的打谷場,共享“養生宴”。周福安一家,總會帶上“補骨脂核桃糕”——將補骨脂粉、核桃碎、糯米粉混合,加蜂蜜拌勻,蒸成糕,香甜軟糯,又能暖腎強骨。
這年秋社,周福安的妻子將“補骨脂核桃糕”端上桌,立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糕看著就好吃,是什麼做的?”有人好奇地問。周福安笑著說︰“里面加了補骨脂粉,既能當點心,又能治腰腿痛,大家嘗嘗!”
村民們嘗後,都贊不絕口。有位患“老寒腿”的老人,吃了兩塊糕,覺得膝蓋暖暖的,說︰“這糕比吃補品還舒服,往後得多做些!”周福安便將做法教給大家︰補骨脂籽鹽炒後磨粉,與核桃碎、糯米粉按123的比例混合,加適量蜂蜜和溫水,揉成面團,做成小糕,上籠蒸20分鐘即可。
此後,“補骨脂核桃糕”便成了秋社“養生宴”的必備吃食。村民們還根據自家口味,加入芝麻、紅棗等,衍生出不同的花樣。阿明也常來參加秋社,見大家用補骨脂做點心,欣慰地說︰“補骨脂從藥鋪走進農舍,從治病變成養生,這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
四、私塾“啟蒙食”
東亭鎮有一所私塾,先生姓王,年過六旬,教書育人四十余年,深受村民敬重。他常說︰“孩童是幼苗,得好好養護,不僅要教他們讀書,還要讓他們身體結實。”
見村里許多孩童體弱,易感冒、盜汗,王先生便向阿明請教食療方。阿明說︰“補骨脂性溫,能固表止汗,與山藥、蓮子配伍,既能暖腎,又能健脾,適合孩童食用。”王先生便按方制作“補骨脂健脾粥”︰補骨脂鹽炒)一錢、山藥三錢、蓮子二錢、小米適量,一同煮粥,每日清晨給私塾的孩童們食用。
孩童們起初覺得粥里有藥味,不愛吃,王先生便給他們講補骨脂的故事︰“這是咱們江南的‘壯骨草’,吃了能像小牛犢一樣結實,還能記住更多書里的話。”孩童們听了,都好奇地嘗起來,漸漸愛上了這碗粥。
半年後,私塾的孩童們果然身體結實了許多,感冒、盜汗的少了,讀書也更有精神。家長們都感激地對王先生說︰“先生不僅教孩子讀書,還讓他們身體變好,真是費心了!”王先生笑著說︰“這都是補骨脂的功勞,它是草木,卻能幫咱們養出好娃娃,真是靈物。”
後來,王先生還將“補骨脂健脾粥”的做法寫在私塾的黑板上,讓家長們帶回家給孩子做。他說︰“學問要靠積累,身體也要靠養護,補骨脂教會咱們的,不僅是治病的法子,還有‘潤物細無聲’的養護之道。”
五、藥農“識草歌”
東亭鎮周邊的山上,有許多野生補骨脂,藥農們每年都會上山采收,賣給“德仁堂”。為了讓年輕藥農準確辨認野生補骨脂,老藥農們編了一首“識草歌”︰“山邊向陽處,生長補骨脂。睫細多分枝,葉小鋸齒密。花小呈蝶形,淡紫藏葉底。籽熟褐如珠,采在霜前時。辛香能驅蟲,溫性能治疾。農舍當食養,書齋寄情思。”
年輕藥農們背著竹簍上山,邊走邊唱“識草歌”,很快便學會了辨認補骨脂。有個年輕藥農叫阿牛,第一次上山時,誤將一種野草認成了補骨脂,老藥農便指著野草說︰“你看,這草的花是白色的,補骨脂的花是淡紫色的;這草的籽是黑色的,補骨脂的籽是褐紅色的,記住‘識草歌’里的話,就不會認錯了。”
阿牛按老藥農說的,對照“識草歌”,果然很快就認準了補骨脂。他采收時,還特意留下一部分籽實,撒在山邊向陽處,說︰“老祖宗說‘采草留種’,咱們得讓補骨脂在山上一直長下去,造福後人。”
老藥農們見年輕藥農如此用心,都很欣慰。他們說︰“這‘識草歌’是咱們藥農代代傳下來的,沒有寫在書里,卻比書還管用。補骨脂的智慧,就藏在這歌聲里,藏在咱們的手腳上。”
第四卷 醫文匯韻•歲月留香
一、藥鋪“詩畫壁”
清道光年間,無錫“德仁堂”藥鋪換了新掌櫃,是阿明的徒弟沈承業。他不僅繼承了祖輩的醫術,還喜好詩畫,常與文人雅士往來。為了讓藥鋪更有韻味,他在藥鋪的牆壁上,畫了一幅“補骨脂圖”——溪畔藥圃中,補骨脂迎風搖曳,一位老掌櫃正帶著學徒采收籽實,旁邊題著黃景仁的“補骨脂香飄舊夢,胡桃肉冷憶前歡”。
這幅“詩畫壁”吸引了許多文人前來觀看,有人還在壁上題詩,稱贊道︰“藥香墨韻共徘徊,褐珠一粒寄情懷。莫道醫家無雅趣,也將詩思入藥齋。”沈承業見大家喜歡,便常在此舉辦“藥詩會”,邀請文人們品嘗補骨脂茶,討論補骨脂的用法與詩意。
一次“藥詩會”上,有位文人問︰“沈掌櫃,補骨脂既是藥,又是詩中意象,你覺得它最珍貴的是什麼?”沈承業指著“詩畫壁”說︰“它最珍貴的,是能在‘醫’與‘文’之間架起一座橋。醫者用它療疾,文人用它寄情,百姓用它養生,不同的人都能從它身上得到所需,這便是草木的大智慧。”
二、縣志“靈草錄”
無錫縣重修縣志時,編修者听聞“德仁堂”補骨脂的故事,特意前來采訪沈承業,要將補骨脂寫入縣志的“物產篇”。沈承業取出祖傳的《德仁堂藥鈔》,將補骨脂的種植、炮制、用法,以及民間的食療、驅蟲等經驗,一一告知編修者。
編修者听後,感慨道︰“補骨脂雖小,卻蘊含著這麼多智慧,既有醫家的實踐,又有文人的詩意,還有農人的經驗,真是‘一草融三境’啊!”他在縣志中寫道︰“補骨脂,縣境多有種植,性溫,入腎經,鹽炒為佳。能治腰膝冷痛、五更泄瀉,拌麥種可防蟲害,與核桃配伍可作養生食。文人以其寄情,農以其護田,醫以其療疾,為縣境靈草之一。”
縣志修成後,沈承業特意買了一本,放在藥鋪的案頭。他說︰“補骨脂從口傳心授,到寫入藥鈔,再到載入縣志,這是對祖輩智慧的傳承,也是對草木之功的認可。往後,後人翻開縣志,便知這株靈草,曾護佑過一方百姓,承載過一段時光。”
三、醫者“傳薪諾”
沈承業晚年時,將《德仁堂藥鈔》與收集的補骨脂驗方,一同交給徒弟,叮囑道︰“補骨脂的學問,不在紙上,而在‘實踐’與‘心’。既要會炮制、會配伍,治好患者的病;也要懂它的性情,知道它能寄情、能養生,讓它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他帶著徒弟來到藥圃,指著補骨脂說︰“你看這草,年年枯榮,卻總能在霜前結出飽滿的籽實,就像咱們醫者,不管時光流轉,都要守住‘治病救人’的初心。補骨脂教會咱們的,不僅是醫術,還有‘溫厚待人’的道理——它性溫,能暖人腰膝;咱們行醫,也要暖心扉。”
徒弟望著師父鬢邊的白發,又看了看藥圃中搖曳的補骨脂,鄭重地點頭︰“師父放心,我定將補骨脂的用法與心意,一同傳下去,讓‘德仁堂’的銅鈴,永遠為百姓而響。”
沈承業笑著點頭,拾起一粒褐紅的補骨脂籽,放在手心,似有藥香與墨香,皆隨這粒籽實,融入江南的暮色中。
四、文人“憶舊箋”
無錫文人秦湘業,與沈承業交好,常來“德仁堂”品茶論詩。一日,他看到藥鋪的“詩畫壁”,又聞著補骨脂的香氣,想起自己年輕時在京城求學,也曾用補骨脂緩解讀書之累,遂提筆寫下《骨脂憶舊箋》︰“憶昔京華客,藥囊伴書燈。香飄驅夜冷,籽暖慰孤征。歸臥江南宅,猶思故友情。一草承今古,悠悠歲月明。”
沈承業見了,感慨道︰“秦兄這箋,寫出了補骨脂的‘時空之味’啊!它從明代的藥鋪,到清代的書齋,從醫者的案頭,到文人的筆下,承載的不僅是治病的智慧,還有人情與歲月。”秦湘業笑道︰“是啊,這株草就像一位老友,不管時隔多久,只要聞到它的香氣,就能想起過往的人與事。”
後來,《骨脂憶舊箋》被收錄在秦湘業的文集中,流傳開來。有人讀了,便到“德仁堂”買補骨脂,說︰“想嘗嘗這‘能憶舊的草’是什麼味道。”沈承業便笑著為他們介紹,補骨脂的故事,也隨之被更多人知曉。
五、寒夜“暖藥情”
一年深冬,無錫下了場大雪,氣溫驟降,許多百姓因受寒患上了腰腿痛。“德仁堂”藥鋪的補骨脂一時供不應求,沈承業便帶著徒弟,連夜炒制補骨脂籽,熬制“骨暖膏”。
雪夜的藥鋪,燈火通明,銅杵搗藥的聲音與藥香交織。一位老婦人冒雪而來,說老伴腰腿痛得厲害,無法下床。沈承業連忙包好補骨脂籽與“骨暖膏”,跟著老婦人冒雪前往。到了老婦人家,他親自為老人敷藥,又叮囑用法,直到老人疼痛緩解,才踏著積雪返回藥鋪。
回到藥鋪時,天已微亮,沈承業的眉毛、胡須上都結了霜,雙手凍得通紅,卻笑著對徒弟說︰“能讓百姓在寒夜中暖暖和和的,這點苦算什麼。補骨脂性溫,咱們行醫的,也要有這溫厚之心,才能不負這株靈草。”
徒弟看著師父,又看了看案頭的《德仁堂藥鈔》,似懂非懂。多年後,當他成為“德仁堂”掌櫃,在雪夜為百姓送藥時,才明白師父的話——補骨脂的香氣,不僅能暖人身,更能暖人心,這便是“草木有情,醫者有心”的真諦。
上卷的故事,在江南的雪夜與藥香中落下帷幕。補骨脂從明代藥鋪的銅鈴下走來,在清代文人的詩箋中停留,在鄉野農圃的煙火里扎根,以其溫厚之性,既療人身之疾,亦承歲月之痕。下卷的篇章,將隨這縷辛香,飄向更遠的時空,見證更多“醫”與“情”的交織,讓這株“記憶之草”,繼續在時光中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