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本草藿語記︰時珍問牧的仙靈緣(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本草藿語記︰時珍問牧的仙靈緣(下卷)

    楔子 蘄州冬雪藿藥驗真章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的冬,蘄州下了場罕見的大雪,青磚黛瓦都裹上了銀裝。李時珍的藥廬里,炭爐燒得正旺,案上攤著從蜀北帶回的筆記,密密麻麻記滿了淫羊藿的采制、配伍與病案。他剛給筆記補完“以羊辨藥”的圖示,藥廬的門就被撞開了——鄰村的藥鋪掌櫃慌慌張張跑進來,棉鞋上沾著雪“李先生,您快救救我家東家!他誤用了淫羊藿,現在燥得流鼻血,連話都說不出了!”

    李時珍心里一緊,跟著掌櫃往東家王元寶家趕。王元寶是蘄州的糧商,常年畏寒,听人說淫羊藿能“暖身壯陽”,便托人從蜀地買了些,用高度白酒泡了喝,每天兩大杯,喝了三天就出了狀況口干舌燥、夜里盜汗,今早更是流了半盆鼻血,臉漲得通紅,躺在床上直喘氣。

    李時珍摸了摸王元寶的脈,脈息洪數如燒開的沸水,再看他的舌苔,紅得像燃著的炭,連津液都沒有——這正是蜀北秦老栓說的“柴薪遇火”之癥。他對掌櫃說“快取麥冬五錢、玉竹四錢、生地三錢,用雪水熬煮,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半個時辰,每隔一盞茶喂一勺。”掌櫃趕緊照辦,李時珍則坐在床邊,想起在蜀北李二柱的病案,心里暗忖若不是親赴蜀北听牧人之言,今日怕是要走彎路,這民間的實踐,果然是本草的活根。

    第一卷 辨證救急藿燥解危局

    王元寶的情況比李二柱更急——他本就陰虛,又用了高度白酒泡淫羊藿,燥火比李二柱更盛,喝了第一勺麥冬玉竹湯,才勉強止住鼻血,可喉嚨依舊干得像要冒煙。李時珍蹲在炭爐邊,看著藥湯在陶鍋里翻滾,對王元寶的兒子說“你父親陰虛多年,平時就愛喝濃茶、吃辛辣,這次又用烈酒泡藥,等于火上澆油。等他緩過來,得改用淡米酒泡淫羊藿,還要加麥冬,溫而不燥,才能補陽不傷陰。”

    半個時辰後,王元寶喝了第三勺藥湯,終于能開口說話,聲音嘶啞“李先生,我以為這藥是補身子的,怎麼反倒傷了身?”李時珍取過從蜀北帶回的淫羊藿樣本,放在王元寶眼前“這藥叫淫羊藿,性溫而燥,像蜀北牧人說的‘柴薪’,您的體質是‘干柴’,踫了這‘柴薪’,自然燒得旺。陽虛畏寒的人用它,是‘雪中送炭’;陰虛火旺的人用它,就是‘火上澆油’。”

    他又取出蜀北的病案簿,翻到李二柱的記載“你看,蜀北有個叫李二柱的,和你一樣誤用此藥,山醫用麥冬、玉竹解了,我這方子就是學他的,只是你燥得更重,加了生地滋陰,效果更快。”王元寶看著病案簿上的字跡,連連點頭“原來這藥還分體質,我之前只听人說它好,沒問自己能不能用,真是糊涂!”

    接下來的三天,李時珍每天都來為王元寶診脈調方——第一天加了少量甘草,調和藥性;第二天減了生地,加了枸杞,補肝腎;第三天改成藥粥,把麥冬、玉竹、淫羊藿(減量至一錢)和小米一起煮,既養胃又治病。到了第七天,王元寶的燥癥全消,能坐在窗邊曬太陽,還能喝小半碗藥粥。

    王元寶特意給李時珍送了塊上好的阿膠,笑著說“李先生,您不僅救了我的命,還教我怎麼用藥,這阿膠您務必收下。”李時珍推辭不過,收下後卻轉送給了鄰村的孤寡老人。他回到藥廬,把王元寶的病案記在筆記里,特意標注“蘄州糧商王某,陰虛誤用淫羊藿(烈酒泡),致燥火上身,用麥冬五錢、玉竹四錢、生地三錢雪水煎服,七日愈。後改用淫羊藿一錢配麥冬三錢、小米煮粥,溫補不傷陰。”

    窗外的雪還在下,李時珍望著筆記上的病案,心里越發堅定民間的口傳知識,必須與臨床實踐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典籍的編纂,也必須扎根于這些鮮活的實踐,才能避免誤導後人。

    第二卷 蘄野試種藿性順土宜

    解決了王元寶的急癥,李時珍心里又有了新想法蜀北的淫羊藿生于岩石縫,蘄州的土壤多沙質,若在蘄州種植,藥性會不會有變化?他便在藥廬後的菜園里,開闢了一小塊地,分成兩畦——一畦模仿蜀北的環境,在土里摻了碎岩石和松針;另一畦用普通的沙質土,想看看不同土壤對淫羊藿的影響。

    他把從蜀北帶回的淫羊藿種子,分成兩份,分別種在兩畦地里。每天清晨,他都會去菜園查看,記錄種子的發芽情況、植株的長勢。半個月後,摻了岩石和松針的一畦,種子發芽率達八成,幼苗長得粗壯,葉背的金斑也明顯;普通沙質土的一畦,發芽率只有六成,幼苗縴細,葉片也偏黃。

    “看來這淫羊藿果然‘順土性’,”李時珍對徒弟龐憲說,“蜀北的岩石縫能保水又透氣,摻了岩石和松針的土,剛好模擬了這種環境;而咱蘄州的沙質土太透氣,保水性差,所以長勢不好。”他便給普通沙質土的一畦,加了些腐熟的羊糞,既能保水,又能增加肥力——這是從秦老栓那里學的,蜀北的牧人常給淫羊藿生長的地方撒羊糞,說是能讓草藥更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又過了一個月,兩畦的淫羊藿都長到了半尺高。李時珍采了幾片葉子,分別研成粉,用同樣的方法泡在米酒里。三天後,他嘗了嘗兩畦藥酒的味道摻岩石松針的一畦,酒液辛香濃郁,喝下去暖而不燥;普通沙質土的一畦,酒液辛香較淡,還帶著點澀味。

    “這就對了,”李時珍笑著說,“土壤不同,草藥的藥性也不同。以後在蘄州用淫羊藿,若用本地種植的,就得適當加量,才能達到蜀北淫羊藿的藥效;若是給陰虛的人用,本地的淫羊藿雖然燥性稍弱,也得配更多的麥冬,不能掉以輕心。”他把這些發現都記在筆記里,還畫了兩幅對比圖,標注“蜀北岩生淫羊藿葉厚、金斑濃、性溫偏純;蘄州沙生淫羊藿葉薄、金斑淡、性溫偏澀”。

    不僅如此,李時珍還觀察了不同季節采制的影響春末采的葉,藥性最潤,適合治燥咳兼寒痹;夏采的葉,燥性稍顯,適合單純的寒痹;冬采的根,燥性最足,卻也最能補陽,適合重癥寒痹——這些細節,蜀北的牧人和山醫雖有提及,但通過自己的種植驗證,他更能準確把握“度”的差異。

    有一天,蘄州的農書先生來訪,看到李時珍的種植記錄,感慨道“李先生,您這是把‘農書’和‘醫書’結合了啊!農書記載作物的土宜,醫書記載草藥的藥性,您卻通過種植,發現了土宜與藥性的關聯,這可是前人沒做過的事!”李時珍點點頭“農書和醫書本就相通,都是源于生活的實踐。之前的本草典籍,只說淫羊藿‘生泰山山谷’‘生蜀北’,卻沒說土壤對藥性的影響,我不過是補了這處空白罷了。”

    第三卷 復雜病案藿配破疑難

    嘉靖四十四年的春,蘄州來了位特殊的病人——黃州府的張御史,年近六十,得了個怪病既畏寒怕冷,膝蓋痹痛,又常常口干盜汗,夜里失眠。他在黃州請了不少名醫,有的說他陽虛,用了干姜、附子,結果燥得更厲害;有的說他陰虛,用了麥冬、玉竹,又覺得膝蓋更冷,始終沒能治好。

    張御史听聞李時珍在蜀北考察淫羊藿頗有心得,便特意來蘄州求醫。李時珍給張御史診脈,脈息沉細卻又帶數,舌苔白膩中透著紅——這是“陽虛夾陰虛”的復雜體質,比單純的陽虛或陰虛更難治。他想起在蜀北周伯說的“產後寒痹配當歸”的方子,又結合王元寶的案例,心里有了主意。

    “大人的病,是‘寒痹在表,陰虛在里’,”李時珍對張御史說,“若單用淫羊藿治痹痛,會傷陰;若單用麥冬滋陰,又會助寒。得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的配伍,才能兩全。”他開的方子是淫羊藿(冬根,蜀北產)二錢,麥冬三錢,當歸二錢,生姜一錢,用淡米酒泡七日,每日服一小杯,同時用淫羊藿葉(春采)配桑寄生,煮水外敷膝蓋。

    張御史半信半疑地接過方子,問“李先生,這方子既用了溫性的淫羊藿、生姜,又用了滋陰的麥冬,不會相互抵消嗎?”李時珍笑著解釋“大人放心,淫羊藿溫腎驅寒,治您的痹痛;麥冬滋陰潤燥,防淫羊藿助燥;當歸補血活血,能讓藥氣更好地走經絡;生姜則能引藥入膝,專攻痹痛。這就像蜀北的牧人趕羊,既要用鞭子(淫羊藿、生姜)趕,又要用草料(麥冬、當歸)喂,才能讓羊群(身體)听話。”

    為了確保方子的安全,李時珍還特意寫了封信,寄給蜀北的秦老栓和李老爹,詢問他們是否遇到過類似的體質。半個月後,秦老栓回信說“曾遇過牧人老馮,也是陽虛夾陰虛,用羊合葉配麥冬、當歸,喝了一個月就好,李先生的方子沒錯!”

    張御史按方子用藥,三天後,膝蓋的痹痛輕了些,口干也沒加重;七天後,夜里能睡兩個時辰,盜汗也少了;一個月後,他能不用拐杖走路,口干盜汗的毛病也基本消失。臨走時,張御史給李時珍送了塊御賜的墨,說“李先生,您這方子不僅治好了我的病,更讓我明白,治病如治國,需‘剛柔並濟’,不能偏廢。”

    李時珍接過墨,心里滿是歡喜——這個復雜的病案,不僅驗證了蜀北民間配伍的有效性,更讓他對“辨證用藥”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辨證,不僅是辨單一的體質,更是辨體質間的相互關聯;所謂配伍,也不僅是簡單的“溫配溫”“滋配滋”,而是“溫滋相濟”,讓草藥的藥性相互調和,既治表癥,又護里癥。他把這個病案詳細記在筆記里,還加了段按語“陽虛夾陰虛者,淫羊藿需減量,配麥冬、當歸,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此乃蜀北民間經驗與臨床實踐結合之效,補典籍辨證之缺。”

    第四卷 本草定稿藿智傳千秋

    嘉靖四十四年的秋,李時珍開始正式編纂《本草綱目》中“淫羊藿”的條目。他把從蜀北帶回的筆記、病案,以及在蘄州的種植記錄、臨床實踐,都匯總起來,逐字逐句地推敲。

    條目開篇,他先糾正了之前典籍的偏差“淫羊藿,一名羊合葉,生蜀北陰坡岩石縫、泰山山谷及蘄州沙質土中。蜀北產者,葉厚金斑濃,性溫偏純;蘄州產者,葉薄金斑淡,性溫偏澀;泰山產者,介于二者之間。采制春末采葉,夏采睫,冬采根,采時用手拔,忌鐵刀,免傷藥氣。蒸曬可用桑柴火,若治陰虛者,可拌麥冬粉蒸,減其燥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接著,他詳細記載了淫羊藿的藥性與辨證“性溫,味辛甘,歸肝、腎經。主寒痹筋骨攣急、陰痿絕傷、益氣力。然其性燥,陰虛火旺者忌服,若誤服,以麥冬、玉竹、生地解之。陽虛者單用或配干姜、陳皮;陽虛夾陰虛者,配麥冬、當歸;濕痹者配茯苓、紫甦;產後寒痹者配當歸、生姜——皆民間實踐所得,驗之有效。”

    最特別的是,他專門加了“以羊辨藥”的條目“蜀北牧人多以羊辨此藥公羊食之,若興奮而不狂躁,藥性平和,可正常用;若狂躁亂撞,藥性偏燥,需減量或配滋陰藥;母羊食之無明顯反應,故不用母羊辨藥。此法簡而實用,可補醫者經驗之不足。”

    為了讓條目更完整,李時珍還特意寫信給蜀北的秦老栓、李老爹,請他們補充細節。秦老栓回信說“冬采根時,若遇雪後初晴,采得的根藥性最足,因雪水能潤其燥;若遇陰雨,需用桑柴火烘半干,再蒸曬。”李老爹則寄來了新的病案“蜀北有小兒寒咳,用淫羊藿春葉配生姜、蜂蜜煮水,三日愈,此乃之前未提及,可補入。”

    李時珍把這些新細節都加進條目里,還繪制了四幅圖淫羊藿的植株圖(標注三枝九葉特征)、不同產地的對比圖、采制流程圖、辨證配伍圖,讓後人一看就懂。龐憲在一旁看著,感慨道“師傅,這一條目,比之前任何一本本草都詳細,里面全是民間的智慧和您的實踐,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

    萬歷六年,《本草綱目》終于定稿刊印。在“淫羊藿”條目的末尾,李時珍寫了段跋語“余赴蜀北,詢牧人秦老栓、山醫李二柱等,得此藥之實踐經驗數十條,又于蘄州試種、臨床驗證,方敢定稿。本草之學,非獨書冊所載,更在民間實踐;非獨醫者之智,更在百姓之驗。願後世醫者,能循此道,詢諸老成,驗諸臨床,勿誤人子弟。”

    結語 藿語千秋實踐鑄本草

    《本草綱目》刊印後,李時珍的淫羊藿條目很快傳遍天下。黃州的醫生用“淫羊藿配麥冬”治好了不少陰虛夾陽虛的病人;蜀北的牧人,因為條目里記載了他們的“以羊辨藥”法,也成了當地的“名人”;蘄州的藥農,按條目里的種植方法,種出的淫羊藿藥性更純,還賣到了外地。

    秦老栓的孫子,後來成了蜀北的名醫,他總對徒弟說“我爺爺不過是個放羊的,卻能被寫進《本草綱目》,靠的就是實踐——放羊時觀察羊的反應,采藥時記著季節氣候,這些看似平常的事,卻是本草的根。”李老爹的兒子,則把父親的病案簿捐給了當地的醫館,上面的案例,與《本草綱目》的條目相互印證,成了學醫人的教材。

    李時珍晚年時,常坐在藥廬後的菜園里,看著自己種的淫羊藿,對家人說“這株草,看似普通,卻藏著天下百姓的智慧。我不過是把這些智慧收集起來,整理成冊,真正的功臣,是秦老栓、李二柱、王元寶這些普通人,是他們的實踐,才讓本草有了溫度,有了生命力。”

    萬歷二十一年,李時珍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繼續傳播《本草綱目》的理念,鼓勵醫者“走出書齋,走進民間”。後世的醫家,無論是清代的葉天士,還是近代的名醫,在使用淫羊藿時,都會參考他的條目,結合臨床實踐,不斷完善配伍方法——有的加枸杞增強補肝腎之力,有的加杜仲強化強筋骨之效,讓這味藥的應用越來越廣,也讓“實踐先于文獻”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醫藥的土壤。

    贊詩 本草藿語贊

    蜀北尋幽問牧翁,蘄州試種驗真容。

    九蒸九曬存藥性,一辨一配見醫工。

    羊語破迷補典籍,民智融冊鑄神農。

    時珍心血傳千古,本草光輝照萬冬。

    尾章 藿綠薪傳千載續醫緣

    清代康熙年間,蜀北的青泥嶺下,有個年輕的醫徒,正捧著泛黃的《本草綱目》,跟著師傅去北坡采淫羊藿。師傅指著岩石縫里的草藥說“你看,這就是李老先生寫的‘三枝九葉’,雪後初晴采的根最好,記住要用手拔,別用鐵刀。”醫徒點點頭,小心翼翼地采下一株,葉背的金斑在陽光下閃著光,像極了《本草綱目》圖上畫的模樣。

    乾隆年間,蘄州的藥廬里,一位老中醫正在給病人診脈,病人是個陽虛夾陰虛的老農,老中醫開的方子,正是“淫羊藿二錢配麥冬三錢”,還特意囑咐“用淡米酒泡,別用烈酒,這是李老先生傳下來的法子,錯不了。”老農按方子用藥,半個月後果然痊愈,特意給老中醫送了袋新米,說“還是老祖宗的法子管用!”

    近代以來,雖然西醫傳入中國,但中醫藥的傳承從未中斷。在蜀北的中醫藥博物館里,還陳列著秦老栓用過的羊鞭、李老爹的病案簿,以及李時珍當年帶回的淫羊藿種子樣本;在蘄州的李時珍紀念館里,“淫羊藿”條目的手稿復制品前,總有不少人駐足觀看,听講解員講述李時珍赴蜀北問牧、在蘄州實踐的故事。

    如今,科學家通過現代技術研究淫羊藿,發現它確實含有能增強免疫力、改善腎功能的成分,而李時珍記載的“性溫而燥,陰虛忌服”,也與現代藥理研究中“過量使用易導致上火”的結論一致。這株從民間走來的草藥,用千年的實踐,印證了中醫藥的科學性;而李時珍“詢諸老成、驗諸臨床”的治學態度,也成了後世科研工作者的典範。

    蜀北的北坡,淫羊藿依舊在岩石縫里生長,每年春末夏初,總能看見采藥人彎腰采摘的身影;蘄州的菜園,依舊有人按李時珍的方法種植淫羊藿,藥香飄滿街巷。這株草,像一條紐帶,連接著古代與現代,連接著民間與典籍,連接著醫者與百姓——它用自己的生命,訴說著一個永恆的真理最好的智慧,永遠源于生活;最真的傳承,永遠基于實踐。而李時珍與淫羊藿的故事,也會像這株草一樣,在歲月的長河里,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本草藿語記︰時珍問牧的仙靈緣(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本草藿語記︰時珍問牧的仙靈緣(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