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建溪藥韻︰仔花春秋》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建溪藥韻︰仔花春秋》下卷

    《建溪藥韻仔花春秋》

    下卷•仔花流韻潤千年

    第五回 市集揚名 滋味遠播

    光緒年間的建甌城關,早市比晨霧醒得還早。賣菜的農婦剛把竹籃擺穩,“藥仔花”的清香就漫過了青石板路。林阿婆的孫女阿秀,此時已是市集里的“仔花西施”,她的竹籃里碼著分好類的藥仔花帶露的嫩睫、帶花的中睫、帶霜的老睫,旁邊擺著陶甕,里面是酒糟腌的仔花,紅亮誘人。

    “阿秀妹子,來兩斤炒仔花!”碼頭上的搬運工嗓門洪亮,他們最愛這清苦的滋味,說吃了能解乏,“昨天吃了你的仔花,扛貨都覺得輕了三分!”阿秀笑著稱花睫,指尖翻飛間,翠綠的睫稈便落進油紙袋“張大哥,今天的加了點蒜末,更提味。”

    有個從福州來的茶商,被攤位前的香氣吸引,嘗了一口酒糟仔花,頓時眼前一亮“這東西又香又帶勁,比醬菜還開胃!”他當即訂了十甕,說要帶回福州給商號的伙計當佐餐。阿秀特意在甕底墊了澤瀉葉,說“這樣能保鮮,還帶著點藥香。”

    藥仔花的名氣漸漸傳出建甌。有個往武夷山送貨的挑夫,每次路過都要買上幾斤,說山路上吃著能生津止渴,比茶水還管用。他還告訴山民“建甌的藥仔花,是澤瀉的花睫,吃著苦,卻能敗火,你們采了茶葉回來,配著吃正好。”

    阿秀的兒子小林,腦子活泛,他把藥仔花曬成干,裝進小紙袋,寫上“建甌藥仔花”,賣給來往的客商當伴手禮。紙袋上畫著澤瀉田的圖案,旁邊題著李秀才的詩句“溪畔仔花藏清苦,一嚼回甘見本心。”這不起眼的花睫,竟成了建甌的一張小名片。

    第六回 醫家關注 食療入案

    建甌“回春堂”的林掌櫃,是個有心人。他見百姓愛吃藥仔花,便留心觀察其功效,病案上記了滿滿一頁“王某,販夫,暑天勞作後中暑,頭暈惡心,予藥仔花煮水,加薄荷少許,飲後即愈”;“李某,農婦,產後濕熱,食欲不振,食酒糟仔花配粥,三日胃口漸開”。

    有個秀才趕考路過建甌,得了“口瘡”,舌尖潰爛,連喝粥都疼。林掌櫃讓他用新鮮藥仔花搗汁,加蜂蜜含漱,又讓阿秀送了些清炒仔花。秀才連敷三日,口瘡竟好了,他在感謝信里寫道“藥仔花者,非尋常菜也,清苦能敗火,甘潤能生津,建甌人識此寶,真乃慧心。”

    林掌櫃還發現,藥仔花的藥性比球睫溫和,更適合日常食療。他編了本《建溪食療方》,里面專門寫了藥仔花的用法“春仔花炒食,清利頭目,治春困;夏仔花腌食,健脾開胃,治暑濕;秋仔花炖肉,潤燥生津,治秋燥。”這本書被藥鋪當作贈品,百姓們爭相求取。

    有年冬天,建甌流行“燥咳”,咳起來震得胸口疼。林掌櫃讓百姓用秋仔花炖雪梨,藥仔花的清苦中和了雪梨的甜膩,止咳效果出奇地好。阿秀的攤位前排起長隊,買秋仔花的人絡繹不絕,她說“這花睫啊,春天能醒脾,冬天能潤肺,真是跟著節氣走的靈物。”

    醫家的關注讓藥仔花的食療價值更受認可。福州的“同德堂”藥鋪,特意來建甌收購藥仔花,配伍成“仔花清暑茶”,在南方各省都很暢銷。包裝上印著建溪的風景,寫著“源自建甌澤瀉花睫,清暑祛濕,食療佳選”——這株曾藏在田埂里的花睫,終于走進了更廣闊的天地。

    第七回 風俗沉澱 文脈相傳

    藥仔花漸漸融入建甌的節慶與民俗。清明踏青,姑娘們會采藥仔花插在鬢邊,說能“祛春火”;端午包粽子,家家戶戶會炒一盤仔花當配菜,說能“解粽膩”;中秋賞月,酒糟仔花是必不可少的下酒小菜,說能“潤秋燥”。

    豪棟村還興起了“仔花會”,每年夏至舉辦,比誰采的藥仔花最壯、腌的仔花最香。頭名的獎勵是一套“仔花用具”竹編采籃、陶制腌甕、銅質炒勺,都是村里老手藝人做的。有年阿秀的兒媳得了頭名,她捧著獎品說“這不是給我的,是給仔花的,它讓咱日子有了滋味。”

    當地的私塾先生,把藥仔花寫進了啟蒙課本。課本上畫著澤瀉田,旁邊寫著“藥仔花,生溪畔,春可采,秋可腌,清苦味,能祛煩,建甌兒,知其鮮。”孩子們跟著念,不僅認了字,還懂了草木的妙用。

    建甌的戲班,還編了出《仔花記》的小戲,講的是林阿婆發現藥仔花、救治鄉鄰的故事。戲里有段唱詞“澤瀉田,霧茫茫,仔花睫,藏良方,炒一炒,腌一腌,苦中甜,賽瓊漿。”每次演出,台下的百姓都跟著哼唱,像是在訴說自家的故事。

    民國年間,建甌修縣志,專門把藥仔花寫進了“物產篇”“澤瀉花睫,俗名藥仔花,春末夏初采之,可炒食,可腌藏,性涼味微苦,能清熱利濕,為邑人所珍。”這短短的記載,背後是數代人用舌尖嘗出的智慧,是從口傳到文獻的跨越。

    第八回 薪火不熄 花睫永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如今的建甌,藥仔花仍是餐桌上的常客。超市的貨架上,擺著真空包裝的“建甌藥仔花”,有清炒味、酒糟味、香辣味,包裝上印著二維碼,掃碼就能看到采花睫的全過程。年輕的電商主播,在澤瀉田里直播采仔花,教網友怎麼挑選、烹飪,鏡頭里的花睫帶著晨露,鮮嫩得能掐出水。

    豪棟村的“仔花非遺工坊”里,老手藝人教年輕人腌制酒糟仔花,用的還是當年的紅米酒配方,只是陶甕換成了無菌陶罐,既保留風味,又方便保存。工坊的牆上,掛著林阿婆的畫像,旁邊是阿秀的照片,再往下,是現代傳承人的笑臉——一代代人的面孔變了,手里的仔花卻始終鮮嫩。

    建甌的中醫院,開發了“仔花食療套餐”,針對不同體質推薦吃法濕熱體質適合清炒仔花配綠豆湯;脾虛體質適合酒糟仔花炖雞湯;陰虛體質適合仔花雪梨糖水。醫生說“藥仔花的價值,不止在好吃,更在‘藥食同源’的智慧,讓養生融入日常。”

    每年澤瀉花開時,建甌都會舉辦“仔花文化節”。游客們可以下田采仔花、學炒仔花、品仔花宴,孩子們還能參加“仔花繪畫比賽”,畫下自己心中的藥仔花。最熱鬧的是“仔花知識競賽”,題目從“藥仔花的采收時間”到“仔花的食療功效”,老老少少都能答上幾句——這株花睫,早已成了建甌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實驗室里,研究者們分析著藥仔花的成分,發現其中的黃酮類物質確實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印證了民間“清熱利濕”的說法。但他們也說“最好的研究,是尊重百姓的實踐,那些祖輩傳下來的吃法,本身就是最珍貴的科研數據。”

    結語

    藥仔花的故事,是一部“舌尖上的本草”傳奇。從林阿婆偶然的一嘗,到成為建甌的特色食材;從灶台上的家常味,到非遺工坊的文創產品;從口耳相傳的吃法,到縣志里的記載,這株澤瀉花睫的每一步,都印證著“實踐先于文獻”的真理——百姓用味蕾探索草木的奧秘,用生活沉澱食療的智慧,最終讓平凡的花睫,長出了文化的根系。

    它告訴我們,中醫藥的“藥食同源”,從來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學炒一盤仔花,是在吃菜,也是在養生;腌一壇酒糟,是在儲物,也是在傳承。從溪畔的晨露到餐桌的香氣,從農婦的竹籃到學者的論文,藥仔花的流轉,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動寫照——最樸素的滋味里,藏著最深厚的智慧。

    贊詩

    建溪水暖潤青睫,

    采得靈芽帶露清。

    炒出春山三分苦,

    腌成秋釀十分情。

    食療自古民間出,

    滋味從來舌尖生。

    莫道花睫微小物,

    千年煙火記其名。

    尾章

    當最後一縷夕陽掠過建溪的水面,澤瀉田的花睫在風中輕輕搖曳,像無數雙小手,托著建甌的煙火。廚房里,炒仔花的香氣飄出窗欞,混著酒糟的醇厚,勾得人食欲大開。老人給孩子夾了一筷子,說“慢點吃,這是咱建甌的味道,得慢慢品。”

    孩子嚼著仔花,舌尖先苦後甜,忽然問“爺爺,最早是誰發現這花能吃呀?”老人望向窗外的澤瀉田,笑著說“是土地,是溪水,是咱祖祖輩輩過日子的心。”

    或許,這就是藥仔花留給我們的啟示草木有靈,待有心人識;生活有智,待用心人悟。就像建溪的水,靜靜流淌,卻把澤瀉的清、仔花的韻,都浸進了時光里,讓每一口滋味,都成了傳承的見證。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建溪藥韻︰仔花春秋》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建溪藥韻︰仔花春秋》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