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澤瀉金匱︰傷寒濟世錄》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澤瀉金匱︰傷寒濟世錄》下卷

    《澤瀉金匱傷寒濟世錄》

    下卷•經方傳世惠千秋

    第五回 五苓化裁 方證相應

    張仲景在南陽行醫多年,對五苓散的運用愈發純熟,從最初的治水濕腫滿,漸漸拓展到更復雜的證候。建安七年,南陽遭逢“太陰濕土司天”,春夏之交陰雨連綿,百姓多患“蓄水證”,不僅水腫,還兼見發熱惡寒,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卻飲後即吐。

    仲景接診了一個糧商,此人趕車途中淋雨,歸來後便發熱無汗,腹脹如鼓,喝下去的水全積在胃里,一走動就嘔出清水。“這是太陽表證未解,水濕內停,”仲景診脈後說,“單用五苓散恐力不足,得加些發汗解表的藥,讓表里之濕同去。”他在五苓散基礎上加了生姜、大棗,生姜溫胃止嘔,大棗補脾胃,又囑病人服藥後喝些熱粥,助藥力發汗。

    糧商服藥後,先得微汗,接著小便通利,嘔吐立止,三日便康復如常。仲景在案頭寫下“太陽病,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若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這便是《傷寒論》中對五苓散證的經典描述,字字皆從臨床而來。

    還有個婦人,患“妊娠水腫”,腿腫得像灌了鉛,卻怕吃藥傷了胎氣。仲景用五苓散時,特意減少了澤瀉的量,加了當歸、白芍養血安胎。“澤瀉利水,恐傷胎氣,”他對婦人說,“加當歸白芍,就像給胎兒加了層護佑,利水而不傷正。”婦人服藥半月,水腫漸消,胎兒也安穩無恙。這讓仲景領悟到,經方並非一成不變,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阿竹(此時已是仲景的弟子)問“師父,為何同樣是水腫,有的用五苓散,有的卻用真武湯?”仲景指著窗外的白河“五苓散治的是‘膀胱氣化不利’,像河道淤堵;真武湯治的是‘腎陽虛水泛’,像堤壩崩塌。澤瀉在五苓散中是通渠,在真武湯中(若加用)則是助堤壩排水,處境不同,作用亦異。”他讓弟子們牢記“方證相應”,說這是用經方的鑰匙。

    第六回 澤瀉湯妙 滌飲清竅

    仲景對澤瀉湯的探究,更是窮微極妙。他發現澤瀉配白術,不僅能治眩暈,還能療“痰飲停聚”引起的諸多病證。有個老秀才,患“梅核氣”多年,總覺喉嚨里有個東西堵著,吐不出咽不下,還時常頭暈,舌苔白膩。仲景說“這不是喉嚨里真有東西,是痰飲像棉花絮堵在胸膈,上蒙清竅。”

    他用澤瀉湯加半夏、厚樸,澤瀉白術去濕,半夏厚樸化痰散結。老秀才喝了七劑,喉嚨的“梅核”竟消失了,頭暈也大為好轉。“痰飲生于濕,”仲景對弟子說,“澤瀉湯去其本源之濕,半夏厚樸化其已成之痰,標本兼顧,方能建功。”

    還有個孩童,患“癲癇”,發作時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人。仲景診其脈沉滑,說“此為痰飲上蒙心包,澤瀉湯能去濕滌飲,加菖蒲、遠志開竅化痰。”他讓孩童連服一月,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半年後竟不再發作。這讓仲景認識到,澤瀉湯的“滌飲”之功,不僅限于清竅,還能深入髒腑,蕩滌無形之痰。

    關于澤瀉與白術的配伍比例,仲景也反復驗證。最初他試過3:1、4:1,最終發現5:2效果最佳。“白術健脾土以制水,澤瀉利水濕以消飲,”他解釋,“土能克水,白術是‘克’,澤瀉是‘導’,5份導與2份克,恰合‘土克水而不制水’的中道,既去濕又不傷脾。”有個病人誤用了3:3的比例,結果利水不足,痰濕未去;另一個用了7:1,又因白術太少,利水太過而傷脾,可見比例之妙,存乎一心。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這“苦冒眩”三字,道盡了痰飲眩暈的特征,而澤瀉湯的配伍,也成為後世治痰飲眩暈的圭臬。

    第七回 醫理淵深 濕去陽通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仲景對澤瀉及其方劑的醫理闡釋愈發深刻。他在《傷寒論》中提出“太陽蓄水證”的概念,說澤瀉的作用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背後,是對“天人合一”的深刻體悟——人體的水液代謝,就像天地間的江河湖海,需陽氣推動,方能循環不息,澤瀉則是疏浚河道的能手。

    有個將軍,因久居潮濕軍營,得了“濕溫”病,身熱不揚,午後加重,胸悶腹脹,大便溏薄,小便黃濁。仲景用五苓散加滑石、茵陳,澤瀉利水,茵陳清熱,滑石利濕。將軍服藥後,小便增多,身熱漸退,腹脹也消了。“濕溫是濕邪裹著熱邪,”仲景對弟子說,“就像夏日的沼澤,又熱又濕,澤瀉能引水,茵陳能清熱,滑石能導濕從小便去,這叫‘分消走泄’,順應濕邪喜下的本性。”

    他還發現,澤瀉的“利水”並非單純排水,更能“泄熱”,因為“濕與熱結,濕去則熱無所附”。有個鐵匠,患“熱淋”,小便灼熱刺痛,尿色紅如血,仲景用五苓散去桂枝,加梔子、瞿麥,澤瀉利水,梔子泄熱,瞿麥通淋。鐵匠喝藥後,尿痛立減,三日後尿色轉清。“這便是‘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的道理,”仲景說,“濕是熱的載體,澤瀉去掉載體,熱邪自然消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對于“土氣得令,清氣上行”,仲景也有新的發揮。他治一個“胃反”病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身體消瘦,舌苔白膩。說這是“脾胃濕阻,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用澤瀉湯加人參、干姜,澤瀉白術去濕,人參補脾氣,干姜溫胃陽。病人服藥後,嘔吐漸止,能吃下食物了。“脾屬土,胃主降,脾升胃降,才能納食消化,”仲景說,“澤瀉去濕,讓脾土‘得令’,清氣才能升,濁氣才能降,嘔吐自止。”

    第八回 金匱成書 經方傳世

    建安十三年,張仲景避亂至嶺南,在那里整理一生的行醫經驗。茅屋油燈下,他翻看堆積如山的病案,其中關于五苓散、澤瀉湯的記錄就有數百條,從南陽的寒疫水腫,到嶺南的濕溫發熱,從孕婦的子腫,到孩童的癲癇,這些方劑在不同病證中展現出的療效,讓他愈發堅信“方證相應”的真理。

    他想起年輕時在白河岸邊挖澤瀉的情景,想起師父張伯祖的教誨,想起那些因水腫而痛苦的面容,筆尖在竹簡上流淌“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對于澤瀉湯,他寫道“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寥寥數語,卻凝結著無數次的實踐與思考。他特別注明澤瀉與白術的用量,說“此比例不可輕改,蓋因濕重者,非此不能去”。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編撰中,仲景始終強調“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而澤瀉及其方劑的收錄,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從先民口傳的“水瀉”治病經驗,到他臨床驗證的經方,再到典籍中的系統記載,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他在序中寫道“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這部著作問世後,五苓散、澤瀉湯等方劑傳遍天下,不知救了多少性命。後世醫者研讀其書,運用其方,又在實踐中不斷發揮,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用五苓散治痰濕內停的肥胖;清代葉天士,用澤瀉湯加味治濕溫眩暈,皆是對仲景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澤瀉,這味白河岸邊的水草,也因載入經典,成為中醫藥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甘淡滲濕、泄熱通淋的功效,惠及千秋萬代。

    結語

    從南陽疫中的摸索,到《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定型,澤瀉及其方劑的傳承,是中醫藥“實踐出真知”的完美詮釋。張仲景以“方證相應”為綱,將澤瀉的甘淡滲濕之性,與桂枝的通陽、白術的健脾、茯苓的滲利巧妙結合,創五苓散以通調三焦水液,制澤瀉湯以滌飲清竅,既體現了“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原則,又蘊含著“濕去則陽通,濁消則氣暢”的大道。

    這些方劑的背後,是對陰陽五行的深刻把握——澤瀉屬水,能利水濕;白術屬土,能健脾制水;桂枝屬火,能溫陽化氣,土水火相生相制,共奏其功。也是對五運六氣的靈活運用,根據不同年份的氣候特點、不同病人的體質差異,調整配伍與用量,盡顯“天人合一”的智慧。從口傳的經驗,到臨床的驗證,再到典籍的記載,澤瀉的故事,正是中醫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動寫照。

    贊詩

    白河澤畔生靈草,

    甘淡清靈性自殊。

    能導濕濁歸水道,

    可驅痰飲淨清都。

    五苓通調三焦水,

    一湯滌蕩眩暈符。

    仲景精微傳金匱,

    千年濟世惠生徒。

    尾章

    如今,在河南南陽的醫聖祠里,張仲景的塑像前,常年擺放著澤瀉、桂枝、白術等藥材,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經方誕生的故事。《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刻本,被一代代醫者奉為圭臬,五苓散、澤瀉湯仍是臨床常用的有效方劑——治水腫用五苓散,療眩暈用澤瀉湯,隨證加減,效如桴鼓。

    在現代中藥房,藥師們抓藥時,仍會仔細核對五苓散的配伍“澤瀉十八銖,豬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白術十八銖,桂枝半兩”,這古老的劑量,承載著千年的經驗。老中醫們在講解這些方劑時,總會說“仲景的方,就像天成的規矩,看似簡單,卻藏著無窮的變化,關鍵在于‘辨證施治’,在于對‘濕’與‘水’的深刻理解。”

    從東漢的白河岸邊,到今天的臨床診室,澤瀉及其方劑的療效,跨越千年而不衰。它提醒我們,中醫藥的傳承,不僅是方劑的照搬,更是對其背後醫理的領悟,對實踐精神的堅守——就像澤瀉始終扎根于水濕之地,中醫藥也始終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實踐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澤瀉金匱︰傷寒濟世錄》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澤瀉金匱︰傷寒濟世錄》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