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幕阜白術軍》(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幕阜白術軍》(上卷)

    楔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孕山川以載萬物,化五行以定常道。南楚幕阜山,雄跨湘鄂,脈接洞庭,山中黃土沃壤,最得中央土氣。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復歸土——五行輪回中,一株靈草悄然扎根,春抽紫芽,夏展青裳,秋實玉根,冬藏元陽,其名“白術”,得土之精,秉溫之性,能燥濕健脾,如中軍主帥,統攝氣血,安和髒腑。

    三國建安十三年,“水運太過”,太陰濕土司天,幕阜山一帶陰雨連綿,寒濕之氣纏山繞谷。東吳名將太史慈率部駐軍山中,欲圖荊楚,卻遭一場無名疫病突襲,將士們腹脹身腫,咳唾痰涎,軍中軍醫束手無策。正是此時,幕阜山麓的鄒姓郎中,以一株“平術”(平江白術)力挽狂瀾,不僅救了三軍性命,更讓這株土生土長的靈草,從此與軍旅、貢賦、傳奇結下不解之緣。

    第一卷濕疫侵營,軍心動搖

    幕阜山的雨,下了整整四十天。太史慈的軍營扎在半山腰的平緩處,連綿的營帳像臥在濕地上的灰鱉,被霧氣裹得嚴嚴實實。轅門內的校場,本該是將士們操練的吶喊,如今卻只剩此起彼伏的咳嗽聲,混著藥湯的苦澀,在雨霧里彌漫。

    “將軍,又倒下三十個弟兄!”親衛隊長渾身泥濘地闖進中軍大帳,鎧甲上的水珠順著甲片往下滴,“個個上吐下瀉,腿腫得像水桶,連弓都拉不開了!”太史慈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兵書被震得滑落——他戎馬半生,見過刀光劍影,見過斷糧絕境,卻沒見過這般詭異的病不發燒,不出血,就是渾身乏力,肚腹墜脹,拉出來的糞便像泥漿,帶著一股腥冷的濕氣。

    軍醫跪在帳前,額頭抵著地面“將軍,此乃‘寒濕侵脾’之癥。脾屬土,主運化,如今濕氣太重,土被水浸,運化失靈,就像田里的稻子泡了水,焉能不爛?屬下用了黃連、黃芩,反而越治越重……”太史慈一腳踹翻藥箱,瓷碗碎了一地,黑褐色的藥渣混著雨水,在地上洇出丑陋的痕跡“廢物!再想不出法子,我先斬了你!”

    帳外傳來一陣騷動,原來是負責炊事的老兵也倒了,手里的米袋摔在地上,米粒滾出來,很快被泥水糊住。太史慈走到帳外,望著灰蒙蒙的天空,看著那些躺在草席上呻吟的士兵——他們大多面色萎黃,眼窩凹陷,嘴唇泛著青紫色,連呼吸都帶著氣若游絲的虛弱。“再這麼下去,不等敵軍來攻,我軍就先垮了。”太史慈攥緊了腰間的佩劍,指節泛白,“這鬼山的濕氣,比曹賊的鐵騎還狠!”

    傍晚時分,一個哨兵踉蹌著回報,說山腳下的村落也遭了此病,但有個鄒姓郎中,用一種“白根草”治好了幾個人。太史慈眼楮一亮,立刻命人“去把那郎中請來!若能治好弟兄們,賞百金!”

    第二卷鄒生獻藥,平術初顯

    幕阜山麓的鄒家村,藏在一片竹林深處。鄒郎中年過五旬,須發半白,常年背著個竹藥簍在山里轉悠,村里人都叫他“鄒藥簍”。當太史慈的親衛找到他時,他正在自家藥圃里給白術培土——那些白術長得齊腰高,葉片在雨里透著油綠,根睫在疏松的黃土里若隱若現。

    “將軍的兵,是不是臉黃、肚脹、拉肚子?”鄒郎中放下竹耙,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語氣平靜得像在說天氣。親衛大驚“老先生怎知?”鄒郎中笑了,指著藥圃里的白術“今年‘水運太過’,濕氣傷脾,不管是山里的獸,還是村里的人,犯的都是這病。我這白術,就是治這濕邪的克星。”

    跟著親衛上山時,鄒郎中背上了他的藥簍,里面裝著十幾株新鮮白術,根睫肥白,帶著濕潤的黃土。路過一條溪流,他彎腰舀了些水,把白術根睫上的泥洗了洗,露出雪白的斷面,上面布滿細密的棕黃色油點,像撒了把碎金。“這叫‘朱砂點’,點越密,藥效越足,”鄒郎中舉起白術,“它長在陽坡黃土里,得的火氣足,性溫,能把脾里的濕氣烘干,就像把濕柴烤干了才能燒旺火。”

    進了軍營,鄒郎中直奔病號營。一個年輕士兵正蜷縮在草堆里,肚子脹得像面鼓,一按一個坑。鄒郎中讓親兵取來陶罐,把白術切片,扔進罐里,又從藥簍里抓了把生姜、幾枚大棗“生姜性熱,能散寒;大棗甘溫,能補土。白術是君,它倆是臣,君臣合力,才能把濕氣趕出去。”

    藥湯熬開時,一股溫厚的香氣漫了出來,不像軍醫的藥那麼嗆人,倒帶著點泥土的芬芳。鄒郎中親自給士兵喂藥,一勺下去,那士兵喉結動了動,忽然咳嗽起來,咳出一口黏痰,顏色像青苔。“好了,氣通了。”鄒郎中點點頭,“這痰就是濕氣結的塊,咳出來就松快了。”

    第三卷三軍康復,術立奇功

    第一個士兵服藥三天後,奇跡發生了——他不拉肚子了,肚子也消了腫,能扶著牆走路,甚至能喝下一碗稀粥。消息傳到太史慈耳中,他親自跑到病號營,見那士兵雖然還是虛弱,但眼神里有了光,不由大喜“鄒先生,真有你的!快,給所有弟兄都用上這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鄒郎中卻擺擺手“將軍別急,這白術雖好,也得看體質。體胖的濕氣重,多加生姜;體瘦的脾虛,多加大棗;發燒的,得配點柴胡解表。”他讓軍醫按他說的法子分藥,自己則帶著藥農在山里采白術,教士兵們辨認“葉子像羽毛,睫稈帶紫暈,根須多的就是,挖的時候別用鐵器,用竹刀,不然傷了靈氣。”

    營里的藥灶不夠用,太史慈就讓人在空地上架起幾十口行軍鍋,滿山的白術往鍋里扔,蒸汽騰騰,香氣飄出十里地。病輕的士兵喝了藥,發一身汗,第二天就能出操;病重的喝上五六天,也能拄著槍站起來。有個校尉,之前連馬都騎不了,喝了十天白術湯,竟能在帳前舞一趟槍,虎虎生風。

    太史慈看著日漸恢復生氣的軍營,心里又驚又喜,拉著鄒郎中問“這白術到底是啥神草?竟比我的鐵騎還管用!”鄒郎中指著帳外的雨“它不是神草,是咱這山的土氣長出來的。您看這雨,下得再大,陽坡的土也能把水吸干,白術就有這本事,能把人身體里的水濕吸干,還不傷根本。”

    他又教士兵們用白術煮粥“把白術曬干磨成粉,混在米里煮,又能當飯,又能防病。”炊事兵做了一大鍋白術粥,糯糯的,帶著點藥香,士兵們搶著吃,說比干糧好吃。太史慈也舀了一碗,喝下去,只覺得一股暖意從肚子往四肢蔓延,連日來的焦躁都消散了。

    第四卷軍中建圃,術傳後世

    疫病平息後,太史慈論功行賞,要把百金送給鄒郎中。鄒郎中卻不要“將軍要是真心謝我,就幫我在山里開片藥圃吧。這白術采得多了,山里就少了,留些種子,明年還能長,以後不管是兵是民,病了都有藥吃。”

    太史慈深受感動,當即派了一百個士兵,跟著鄒郎中在陽坡開墾藥圃。鄒郎中教他們選種“要選那些飽滿的籽,用草木灰拌了,開春種,行距一尺,株距八寸,像列陣一樣,才能長得好。”又教他們看節氣“清明要松土,像給將士整裝備;夏至要培土,像給戰馬釘掌;霜降要采收,像打完仗收兵。”

    臨行前,太史慈給這白術起了個名“它生在平江,救了我軍,就叫‘平術’吧!”他讓人把最好的平術曬干,裝了幾大箱,帶回建業獻給孫權。孫權見這草根竟能救三軍,很是稀奇,讓太醫院存檔,從此軍中凡遇濕疫,必用平術。

    鄒郎中的藥圃一年年擴大,附近的山民都來學種白術,他的兒子、孫子,也成了種白術的能手。他們把白術的種法編成口訣“陽坡黃土栽,竹刀挖出來,米泔水泡,麩皮炒,三年老術最是寶。”這些口訣在幕阜山一帶口耳相傳,比書本還管用。

    有老兵退伍後留在鄒家村,說“當年若不是這平術,我們早成了山里的腐土。這草啊,比將軍的令箭還靈,令箭能殺人,它能救人。”鄒郎中听了,只是笑著給白術澆水“它哪有那麼神?不過是順了天地的性子,應了人的需要罷了。”

    雨過天晴,陽光透過雲層照在藥圃里,白術的葉片上滾動著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像無數面小鏡子,映照著山,映照著人,也映照著這株靈草與軍旅的不解之緣。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幕阜白術軍》(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幕阜白術軍》(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