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吃力伽聖藥記》(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吃力伽聖藥記》(上卷)

    楔子

    大唐長安,朱雀大街車水馬龍,西市胡商雲集,梵音與鐘鼓交相輝映。自玄奘西天取經歸來,佛法東漸之勢日盛,絲綢之路上,不僅駝鈴載著香料、玉石,更馱來梵典中的醫方與藥草。當印度的“teyaka”遇上中原的“白術”,當佛教的“慈悲濟世”融入中醫的“天人合一”,一味藥草便跨越了千山萬水,成為連接異域智慧與東方醫道的紐帶。

    武則天長安三年,高僧義淨自南海歸來,帶回數百卷梵文佛經,其中一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記載著三十五味“治百病聖藥”,而“teyaka”(意為“補益之力”)便是其中之一。正是這位譯經大師,以慧眼識破此藥與中原白術的淵源,為它取了個帶著異域風情的名字——“吃力伽”,由此揭開一段佛醫相融、藥濟蒼生的傳奇。

    第一卷梵典東來,伽藍識藥

    長安西明寺的譯經院,燭火如豆,映照著義淨法師清 的面容。他剛從室利佛逝(今印尼)帶回的梵文經卷,堆疊如小山,其中《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的貝葉,邊緣已被海風浸得泛黃。“觀世音菩薩說此三十五藥,能治世間一切疾苦……”義淨低聲誦讀,指尖劃過“teyaka”一詞,眉頭微蹙。

    “teyaka,梵語意為‘能增益氣力’,”隨侍的沙彌智明不解,“師父,此藥究竟是何物?中原可有對應?”義淨放下貝葉,想起在印度那爛陀寺時,見過當地僧侶用一種根睫藥草煮水,病者飲後氣力漸增,“其根白,其氣香,其性溫,似與中原某種藥草相似。”

    次日,義淨帶著經卷,前往長安最大的藥市“西市藥行”。藥行老板見是高僧,連忙捧出各種珍藥“法師請看,這是吐蕃的當歸,那是波斯的乳香……”義淨一一搖頭,直到看見藥櫃角落一堆肥白的根睫,斷面有細密的朱砂點,香氣溫厚如陽光曬過的黃土。“此乃白術,”老板介紹,“江南茅山所產,能健脾益氣,最是溫補。”

    義淨取過一塊白術,指尖撫過其紋理,忽然想起印度teyaka的形態,又細嗅其氣,閉目凝神“《神農本草經》言白術‘主風寒濕痹,久服輕身延年’,與teyaka‘增益氣力’之意相合!”他將白術與梵文經文中的描述逐一對照性溫對應“不寒不燥”,味甘苦對應“能補能燥”,入脾經對應“益後天之本”……“正是此物!”

    回到西明寺,義淨在譯經卷上寫下“吃力伽”三字,注解“梵語teyaka,唐雲吃力伽,即白術也,主補益,合于中央土德,為菩薩治病藥之一。”智明好奇“為何譯為‘吃力伽’?”義淨笑道“‘吃’取增益之意,‘力’合其功效,‘伽’存梵音,既顯其性,又留其源,如佛法東傳,不失本真。”

    從此,“吃力伽”之名隨佛經流傳,西明寺的藥圃里,也種上了從茅山移栽的白術。春時抽芽,似合十的手掌;夏時展葉,如舒展的經卷;秋時根睫飽滿,如蓄滿氣力的修行者——義淨常對弟子說“草木無分別,佛醫本同源,這白術,便是最好的見證。”

    第二卷菩薩藥法,初試鋒芒

    長安三年深秋,關中多雨,“太陰濕土”當令,西明寺周邊村落爆發“虛乏病”患者多氣短乏力,食後腹脹,連孩童都懶得跑動。義淨想起《千手千眼經》中“teyaka合藥,能治虛乏”的記載,便讓智明取藥圃中的白術,按經中所述“以甘水(井水)煮之,溫服”。

    村中有位老嫗,兒子染病最重,已臥床半月,水米不進。義淨親自送去白術藥湯,老嫗遲疑“這不是尋常白術嗎?真能治病?”義淨指著經卷“此乃菩薩所說吃力伽,合于天地土氣,能補人之虛。”老嫗將信將疑,喂兒子喝下。次日,其子竟能坐起,說“腹中暖,想喝粥”。

    義淨又依經中“合藥法”,將白術與沉香(波斯所產,能行氣)配伍。“白術健脾為體,沉香理氣為用,”他對智明解釋,“脾喜燥惡濕,又惡滯,沉香能助白術運化,如舟楫助船行,此乃‘相使’之理。”用此方治療一位腹脹如鼓的書生,三劑後,書生腹脹消,竟能提筆寫字。

    消息傳到宮中,尚藥局奉御(掌管宮廷醫藥的官員)韋慈藏前來西明寺拜訪。“法師用白術治病,與宮中用法相似,”韋慈藏取出一方,“只是宮中多配伍人參、茯苓,不知與佛經合藥可有異同?”義淨笑道“佛醫皆重‘調中’,人參補元氣,茯苓利水濕,與白術相合,亦是‘增益氣力’之意,如菩薩千手,雖法門不同,本意皆在濟世。”

    韋慈藏將義淨的“吃力伽湯”帶回宮中,恰逢睿宗皇帝偶感風寒,氣短乏力。服用三日,皇帝精神漸振,嘆道“此藥溫厚平和,竟有如此氣力。”從此,西明寺的白術藥圃,常有宮中內侍前來取藥,“吃力伽”之名,漸漸從伽藍傳到宮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第三卷御藥初制,香飄紫宸

    唐玄宗開元年間,天下承平,玄宗卻常感“龍體欠安”久坐朝堂則腰背酸脹,批閱奏章至夜半則神思倦怠。尚藥局御醫們會診後,認為是“脾土虛弱,氣血生化不足”,韋慈藏之子韋述(時任尚藥局直長)想起西明寺的“吃力伽”,奏道“陛下,高僧義淨所譯佛經載,吃力伽(白術)合沉香等藥,能益氣力,不如依此方調制御藥。”

    玄宗準奏,命韋述主持制藥。韋述召集藥師,選取茅山三年生白術(斷面朱砂點最密)、波斯上等沉香、嶺南檀香、西域乳香,按“君臣佐使”配伍白術為君(補益健脾),沉香為臣(行氣開竅),檀香、乳香為佐(調和諸氣),再以蜂蜜為使(和藥養胃)。“此方正合‘土能載氣,氣能行土’之理,”韋述解釋,“白術屬土,沉香屬木,木能疏土,土能載木,五行相生,功效更著。”

    制藥需在“火運平氣”之日,于尚藥局的“煉丹房”進行。藥師們先將白術用米泔水浸三日(去燥性),切片曬干;沉香等香藥則搗成細末,與白術粉按比例混合,加蜂蜜揉成丸,如梧桐子大,外用金箔包裹,裝入錦囊。“此丸需藏于溫燥之處,”韋述囑咐,“白術喜燥,香藥怕潮,需應‘土性’收藏。”

    玄宗首次服用“吃力伽丸”,只覺一股溫香從咽喉直入腹中,繼而擴散至四肢,原本的倦怠感竟消散了大半。連服半月,他晨起後腰背酸脹減輕,批閱奏章至深夜也不覺得困乏。“此藥真乃‘菩薩藥’!”玄宗龍顏大悅,命尚藥局每月特制一料,賞賜給宗室與近臣。

    宰相張九齡服用後,在《謝賜吃力伽丸表》中寫道“臣服此丸,氣力漸增,案牘勞形而精神不疲,此皆陛下聖恩,及佛藥之靈驗也。”從此,“吃力伽丸”成為宮廷御藥,王公貴族爭相求討,甚至有胡商願以千金求購藥方——白術,這株中原草木,因佛教典籍的加持與皇家的推崇,身價倍增,香飄紫宸。

    第四卷佛醫相融,澤被市井

    “吃力伽丸”雖為御藥,其配伍之法卻漸漸流入民間。長安西市有位胡商,名叫石萬年,專營香料藥材,他從尚藥局退役的藥師口中得知“吃力伽丸”的配方,便用普通白術與國產沉香,仿制出“平民版吃力伽丸”,售價低廉,專治“勞倦乏力”。

    有位拉貨的腳夫,常年負重,落下“氣短腹脹”的毛病,服用石萬年的藥丸後,竟能多扛半車貨物。“這藥里有股土香氣,吃下去心里踏實。”腳夫逢人便說。石萬年的藥鋪前,漸漸排起長隊,有教書先生來買,治“伏案勞心”;有繡娘來買,治“久坐傷脾”——白術的“補益之力”,從宮廷走到了市井。

    西明寺的智明(此時已為長老)見民間仿制藥丸,不僅不惱,反而欣慰“菩薩說‘眾生平等’,藥也該普惠眾生。”他將義淨留下的“合藥經”刻于石碑,立在寺門,上面詳細記載白術的種植之法“春播需向陽,夏管防澇,秋收在霜降,冬藏用黃土……”附近的農戶依此種植,長安周邊竟興起了白術田,秋日采收時,黃土坡上一片雪白,香氣能飄出數里。

    藥農們還摸索出白術的“藥食之法”白術炖羊肉(治虛寒)、白術煮粳米(治虛瀉)、白術泡米酒(治風濕)……這些用法雖不如“吃力伽丸”精致,卻更貼合百姓生活。正如智明常說“吃力伽(白術)的‘補益之力’,不在金箔包裹的奢華,而在黃土孕育的本真,如佛法雖有顯密,慈悲之心則一。”

    此時,距義淨譯經已過去百年,“吃力伽”之名與“白術”並行,前者帶著梵音的神秘,後者藏著中土的厚重,共同在大唐的藥草圖譜上,寫下跨文化的一筆。而“吃力伽丸”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它的流轉……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吃力伽聖藥記》(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吃力伽聖藥記》(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