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幕阜丹術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幕阜丹術記》(下卷)

    第五卷薪火相傳,術播鄉野

    葛玄仙逝後,幕阜山的白術並未隨仙蹤隱去。山民們感念其恩,將他居住的石室尊為“煉丹台”,藥圃里的白術種子被小心翼翼地分植到各家房前屋後。每年清明,山民們都會帶著新采的白術,到煉丹台祭拜,口中念著葛玄傳下的歌謠“白術生陽坡,能驅霧與癘;春種一粒籽,秋收萬顆藥。”

    石室旁的丹泉依舊潺潺,泉水流經之處,白術長得格外繁茂。有個叫石柱子的少年,自幼跟著祖父學認藥草,他最喜蹲在白術叢前,看葉片上的露珠在陽光下流轉,听祖父講葛玄煉藥救三軍的故事。“仙翁說,白術是‘土之精’,”祖父用布滿老繭的手撫摸著白術的葉片,“咱這幕阜山,土是紅黃泥,火性足,長出來的白術,斷面朱砂點密,香氣烈,祛濕力才強。”

    石柱子十七歲那年,山下爆發“水脹病”,患者肚腹腫脹如鼓,下肢浮腫按之凹陷不起。鄉醫們用了瀉藥,病情反而加重。石柱子想起祖父說的“濕邪困脾”,便采來自家種植的三年生白術,配伍茯苓、澤瀉(利水)、桂枝(溫陽),仿照葛玄的法子煎湯。他怕村民不信,先給自己病重的嬸娘喝下,次日一早,嬸娘竟能下床走動,腫脹消了大半。

    消息傳開,村民們紛紛來求藥。石柱子帶著鄉鄰到山上采白術,教他們辨識年份“一年生的像手指,二年生的如雞卵,三年生的賽拳頭,年份越久,藥力越厚。”他還謹記葛玄“七情和合”的教誨,對體虛者加黨參,對氣滯者加陳皮,藥到病除。

    幾年後,石柱子成了當地有名的“白術郎中”。他在煉丹台旁蓋了間茅屋,免費為山民診病,藥圃里的白術越種越多,連周邊州縣的藥商也聞訊而來。石柱子卻立下規矩“白術能救人,不能換黑心錢。”他只收藥農合理的本錢,對窮苦人分文不取。臨終前,他將兒子叫到跟前,指著藥圃說“這白術,是仙翁留下的活菩薩,要世世代代種下去,救苦救難。”

    第六卷丹經傳世,七情彰明

    東晉年間,葛玄的徒孫葛洪游歷幕阜山,在煉丹台發現了葛玄留下的手稿,其中詳細記載了白術的性味、配伍與煉丹用法。葛洪如獲至寶,在石室中住了三年,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寫成《幕阜白術經》三卷,首次系統闡述了白術的“四氣五味”與“七情和合”之理。

    葛洪在經中寫道“白術,味甘苦,性溫,入脾土之經,能燥濕健脾,如夯土築堤,固中焦而拒濕邪。”他還記錄了數十種白術配伍的方劑,每一方都注明“相須”“相使”“相畏”之妙

    一案脾虛泄瀉

    江州刺史夫人,素體虛弱,產後泄瀉不止,食入即吐,形體消瘦。葛洪診其脈,虛緩如絲,嘆曰“脾陽已衰,如灶中無火,米谷不化。”遂用白術配干姜(溫中)、人參(補氣)、炙甘草(和中),名“理中湯”。白術如溫土,干姜如炭火,四藥相使,三日便止泄,半月後夫人已能進食如常。

    二案風濕痹痛

    幕阜山獵戶,常年在濕林中勞作,肩臂疼痛不能抬舉,每逢陰雨天便加重。葛洪取白術配附子(溫陽)、桂枝(通絡)、獨活(祛風),白術燥濕健脾以杜濕源,附子溫陽散寒以祛寒濕,二者相須,如暖陽融冰,半月後獵戶便能扛槍上山。

    三案妊娠惡阻

    書生妻懷胎三月,惡心嘔吐,水米不進。葛洪慮其胎氣嬌嫩,用白術配砂仁(安胎)、生姜(止嘔),白術健脾以載胎,砂仁芳香以和胃,二者相使,藥入即安,足月順產一子。

    《幕阜白術經》雖未廣泛刊行,卻在道教徒與醫者中手抄流傳。有位叫陶弘景的醫者,讀罷此書,在《本草經集注》中專門注明“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幕阜白術,斷面有朱砂點,氣烈,燥濕功著,為上佳。”這是“平江白術”作為道地藥材,首次被文獻記載。

    第七卷典籍光顯,術入典章

    唐代貞觀年間,藥王孫思邈奉詔修訂《唐本草》,遍訪天下道地藥材。听聞幕阜山白術“能治濕痹,救急癥”,便親赴湘鄂邊境,登山考察。

    孫思邈在煉丹台見到野生白術,葉片紫暈更濃,根睫斷面朱砂點如繁星,驚嘆道“葛玄仙翁所言不虛,此乃天地賜給南方的祛濕良藥!”他向山民請教種植之法“何時下種?何時采收?”山民答“清明下種,霜降采收,需經三冬兩夏,方得真味。”孫思邈一一記下,又采集了不同年份的白術標本,帶回長安。

    在《唐本草》中,孫思邈專門為白術立目,寫道“白術生江南山谷,幕阜者佳。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他還收錄了葛洪的“理中湯”“白術散”,並補充了自己的臨床經驗“治小兒久瀉,白術炒黃,研末,米湯調服,效如神。”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問世,收錄了以白術為主藥的“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這些方劑至今仍是中醫健脾的常用方。其中“參苓白術散”,正是在葛玄“白術配茯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加入蓮子、山藥等,健脾祛濕之力更勝,被譽為“治脾虛泄瀉之聖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明清時期,平江白術的名聲越來越響。《湖南通志》記載“平江幕阜山產白術,斷面朱砂點,香氣烈,入藥最佳,歲貢京師。”當地藥農形成了獨特的種植技藝“用腐葉土栽培,忌連作,三年一換地,采收後用竹刀刮皮,米泔水浸三日,曬干後窖藏。”這些技藝,正是從葛玄時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延續而來,融入了世代藥農的實踐智慧。

    第八卷歲月流芳,藥魂永續

    清末民初,西醫傳入中國,有人質疑中藥“不科學”,平江白術卻以其確切的療效,在民間穩穩扎根。1938年,湘北會戰期間,日軍封鎖了藥品運輸線,戰地醫院的軍醫們缺醫少藥,當地藥農自發組織起來,將窖藏的白術送到前線。

    老中醫李松年帶著弟子,在戰地醫院用白術救治傷員對傷口感染化膿者,用白術配伍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對長期臥病、消化不良者,用白術配雞內金、麥芽(消食健脾);對重傷後氣血虧虛者,用白術配當歸、黃 (益氣養血)。有位腹部中彈的士兵,高熱不退,腹脹如鼓,李松年用白術配大黃(通腑泄熱)、厚樸(行氣),一劑藥下去,士兵排出黑便,高熱漸退,竟奇跡般活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平江白術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幕阜山的白術因土壤中富含鋅、鐵等微量元素,有效成分揮發油、蒼術酮含量顯著高于其他產地,這正是“道地藥材”的科學佐證。如今,幕阜山腳下建起了萬畝白術種植基地,傳承著葛玄時代的“順時種植”理念,采用生態種植技術,讓這株仙草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幕阜白術頌

    祝融煉丹地,葛仙種藥苗。

    朱砂凝斷面,香氣透雲宵。

    甘溫培土氣,苦燥祛濕潮。

    千年傳濟世,一術救沉痾。

    從葛玄煉丹台的第一株白術,到如今漫山遍野的藥田;從口耳相傳的“神仙草”,到典籍記載的“健脾要藥”,平江白術的故事,正是中國傳統醫學“實踐先于文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動寫照。它告訴我們,每一味草藥背後,都藏著古人觀天察地的智慧,藏著醫者仁心的傳承,更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之道。

    (全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幕阜丹術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幕阜丹術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