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清陽上浮為天,凝日月星辰之精,化五運流轉、六氣更迭;濁陰下沉為地,孕草木金石之靈,應四時生息、五行盛衰。人處天地之間,如一粒微塵,卻稟受天地之氣,成“小宇宙”——此乃“天人合一”之至理。
西漢建元年間,天下承平,武帝劉徹雄才大略,拓疆千里,然內心深處,卻藏著一個執念求長生不死。他遍召方士,築台煉丹,遣人入海尋蓬萊,皆杳無音訊。殊不知,天地早已將“長生之鑰”藏于草木之中,那味名為“白術”的藥草,正悄然等待著與這位帝王的相遇,以詮釋“脾胃為後天之本”的大道,揭開一段“山精濟世”的傳奇。
第一卷鑾駕東巡,仙翁現身
漢武帝元光元年,歲在丁未,“土運平氣”,五運之中,中央土氣充盈,六氣以“太陰濕土”為主令。這年深秋,武帝乘鑾駕東巡,車轔馬蕭,旌旗蔽日,自長安向終南山進發。車駕行至渭水之畔,武帝憑欄遠眺,見兩岸草木枯黃,心中不禁悵然“朕雖貴為天子,終有老病死生,縱有四海,又能攜幾許?”
隨行的方士李少君察言觀色,進言“陛下,終南山有仙人蹤跡,昔年黃帝曾在此采芝煉丹,得成大道。臣聞山中有異草,名‘白術’,服食可延年。”武帝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希冀,遂命車駕改道,深入終南山腹地。
山路崎嶇,鑾駕行至一處向陽坡地,忽聞前方傳來孩童嬉笑之聲。武帝令人探查,回報說“前方有一老翁,正與稚童戲耍,身手矯健,不似凡人。”武帝詫異,親自上前,見那老翁須發皆白,卻面色紅潤如嬰孩,雙目炯炯有神,頭頂竟有淡淡的白色光環,如薄霧籠罩。
老翁見鑾駕到來,不慌不忙,拱手行禮,聲音洪亮如鐘“陛下駕臨,山野村夫有失遠迎。”武帝見他雖年邁,卻步履穩健,氣息勻長,奇道“老丈年壽幾何?竟有如此精神?”老翁笑道“虛度一百八十載矣。”
此言一出,隨行眾人皆驚。武帝追問“老丈有何長生秘訣?”老翁指向身後山坡“臣無他法,唯常年服食此草煮水。”眾人順其手指望去,只見坡上長滿了一種草本植物葉片呈羽狀分裂,邊緣帶細齒,睫稈挺拔,根睫隱于黃土之中,隱約透出乳白。老翁道“此草名‘白術’,《神農》稱之為‘山精’,稟受中央土氣而生,臣八十五歲時,齒落發白,步履蹣跚,得此草煮水常服,竟白發轉黑,齒落重生,如今日行三百里,猶有余力。”
第二卷方士尋藥,芝術初顯
武帝听得心馳神往,急命李少君“速帶人手,隨老丈采此‘山精’!”老翁卻擺手“陛下,白術有靈,需順天時采挖,方能得其全性。此時正值深秋,乃‘秋收’之時,白術根睫已積滿精氣,正是采挖的好時節,但需擇吉日,用特定之法。”
李少君精通方術,掐指一算“三日後乃‘土旺之日’,又逢‘辰時’(土時),此時采挖,最合土氣。”老翁點頭稱是,又囑咐“白術喜陽坡沃土,根系深扎,采時需用竹刀,忌鐵器,以免傷其靈氣;挖起後,需抖淨泥土,不可水洗,以保留其‘土精’。”
三日後辰時,李少君帶領方士、藥農,隨老翁來到白術生長的陽坡。只見這片坡地土質疏松,呈淡黃色(屬土),陽光充足(屬火,火生土),周圍有清泉流過(屬水,水潤土),正是“五行相生”的寶地。老翁指著一株長勢最盛的白術說“此株已生長十年,可稱‘老術’,藥力最厚。”
藥農依言,用竹刀小心翼翼地刨開泥土,只見白術的根睫粗壯如拳,呈不規則的結節狀,表面灰黃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如老者的皮膚。挖起時,整株帶著濃郁的香氣,似有若無,卻能穿透鼻息,直抵丹田。老翁接過白術,用竹刀切開,斷面呈黃白色,肉質堅實,散布著細密的棕黃色油點,如星辰點綴,“此乃‘朱砂點’,是白術得火土相生之精的證明,點越密,藥力越足。”
李少君將白術捧在手中,只覺入手溫潤,不似尋常草木的寒涼。他細嗅其氣,溫厚醇和;輕嘗其味,初覺微苦,繼而回甘,帶著一絲土腥的本味。“《素問》有雲‘中央土,其味甘,其性溫’,此草果然稟賦土德。”李少君感嘆道,“其氣能醒脾,其味能健脾,土氣足則後天固,難怪能延年益壽。”
第三卷宮廷試藥,初窺真機
白術被帶回宮中,武帝命御醫與方士共同研究服食之法。御醫淳于意(倉公)仔細辨識後,奏道“陛下,此確為白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言其‘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老丈所言,與典籍相合。”
武帝急于嘗試,淳于意卻諫道“陛下,藥有四氣五味,需合體質。白術性溫,味甘苦,入脾經,能燥濕健脾。陛下素體豐腴,近來常有腹脹、痰多之癥,正是脾虛濕盛之象,服食白術,恰合病機。但初服不可過量,需循序漸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遂取當年生白術五錢,用井華水煎煮。水沸時,藥香彌漫宮廷,似有一股暖流縈繞梁柱。武帝飲下第一碗藥湯,只覺一股溫煦之氣從胃脕散開,流遍四肢百骸,連日來的煩躁竟平息了許多。次日再服,晨起如廁,排出許多黏膩之物,腹脹之感大減。
三日後,武帝自覺精力充沛,往日批閱奏章不到午時便困倦,如今竟能堅持至日暮。他大喜過望,問淳于意“白術為何有此神效?”淳于意答道“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過中年,脾土漸衰,運化無力,水濕內停,便會神疲乏力,百病叢生。白術甘溫健脾,如給脾土添柴加火,讓它重新腐熟水谷,化生氣血;其苦溫之性,又能燥濕,如烈日曬田,驅散濕邪。脾土健,則氣血足,自然身輕體健,不易衰老。”
此時,李少君呈上民間搜集的白術用法“陛下,民間有‘白術粥’,用白術研末,與粳米同煮,晨起服食,可健脾養胃;還有‘白術酒’,浸酒飲用,能祛風除濕。”武帝命人一一試制,果然各有妙處。他尤其喜愛白術粥,綿密溫厚,食後腹中暖融融的,連飯量都增了幾分。
第四卷歲時種植,順應天道
武帝嘗到甜頭,便想在宮中開闢藥圃,自行種植白術,以求長久服食。他問老翁“白術如何種植,才能得其靈性?”老翁答道“草木有靈,需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道。”
遂在未央宮的“承露台”旁開闢一方藥圃,土壤取自終南山,與宮中黃土混合,以合“土性”。立春後,老翁親自主持下種,他將白術種子與草木灰拌勻(草木灰屬火,助種子萌發),播入深耕的土地,笑道“春屬木,木能疏土,此時下種,得木氣疏達,幼苗方能破土而出。”
谷雨過後,白術幼苗陸續鑽出地面,葉片嫩綠,帶著紫暈。老翁每日清晨引金水河的活水澆灌(水生木,木助苗長),告誡園丁“白術喜燥惡濕,水不可多,多則爛根;需勤除草,草屬陰,會奪其陽氣。”
夏至時節,白術睫葉繁茂,高約尺許,葉片舒展如掌,承接烈日之氣(火生土)。老翁命人在根部培土,“夏屬火,火能生土,此時培土,助根睫生長,如給孩童添衣,使其茁壯成長。”他還觀察到,白術葉片在午時舒展最大,子時微微蜷縮,“此乃順應日升月落,與天地同息。”
入秋之後,白術葉片漸轉黃綠,老翁說“秋屬金,金能斂土,此時根睫開始積蓄精氣,需少澆水,讓土氣收攝。”他取一株二年生白術,挖出觀察,根睫已如拇指大小,斷面朱砂點稀疏,“此為‘幼術’,藥力尚淺,需再養一年。”
武帝望著藥圃中生機勃勃的白術,听著老翁講解四時養護之法,忽然悟道“所謂長生,並非求仙問道,而是順應天地規律,養護自身小天地。白術能延年,正因它順應四時,得土氣之全,人服食它,便是借草木之性,補自身不足,此乃‘天人合一’的真意啊!”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