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金堂御賜明參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金堂御賜明參記》下卷

    下卷

    第五回 藥圃薪傳 水土孕靈根

    普明自金陵返回金堂時,已是洪武四年春分。雲頂山的積雪剛化,洗眼池邊的青苔吸足了潮氣,泛著幽幽的綠。慧安長老拄杖立于藥圃前,見弟子帶回御賜"明參"之名,老淚縱橫"草木得遇聖恩,是緣;能護佑一方生民,是責。"當日便召集寺僧與鄉鄰,在山腳下開墾百畝砂壤田,正式將"亮眼草"定名為明參,傳下"三宜三忌"的種植鐵律。

    "宜選辰時播種,"普明站在新翻的田壟上,向藥農們講解,"辰屬土,明參入肝屬木,土能生木,此時下種得土氣之養。"他抓起一把金堂特有的"油砂土"——攥之成團,觸之即散,混著腐葉的氣息,"這土含雲母砂,能反光聚氣,夜間借月華滋養根須,比尋常泥土更合明參"明目"之性。"

    夏至時節,明參田忽生蚜蟲,啃食嫩葉。有藥農主張用石灰粉殺滅,普明卻搖頭"石灰性烈,會傷根之陰。可取苦參根煮水噴灑——苦參苦寒,能殺蟲,與明參相殺而不相害,既除蟲又護藥。"果然,三日後蚜蟲盡去,明參葉更顯青翠。他趁機講五運六氣"今年歲在辛亥,水運不及,火氣偏盛,易生蟲害,需借苦燥之物制之,此乃"以氣勝氣"之理。"

    秋收前,普明帶著弟子們觀察明參的成熟之兆"葉尖泛黃如瓖金,根須外露似銀絡,便是得金氣肅降,精華歸根之時。"采收時需帶三寸宿土,用竹刀小心剝離,忌用鐵器——"鐵屬火,明參屬金,火克金,觸之則失其清潤之性。"這些細節,都被他記入《明參種植輯要》,其中"月夜收參,得太陰之精;晨露澆灌,養肝陰之體"的記載,成了金堂藥農的圭臬。

    有個叫李阿婆的農婦,種明參時總在田邊種幾株決明子。普明見了問其緣由,阿婆笑道"決明子能明目,明參也能明目,種在一起,它們"脾氣相投",長得更旺。"普明細想,決明子苦寒清熱,明參甘涼滋陰,二者相須,恰如"清補兼顧",便將此法推廣開來。後來縣志記載"明參與決明同生,藥效倍增",正源于此民間智慧。

    第六回 妙配廣用 草木療沉痾

    永樂年間,金堂明參已不僅專治目疾。當地有位姓王的郎中,從《雲頂藥錄》中悟得明參"補肝陰、清肝火"的本質,將其用于更多雜癥,漸漸有了"明參先生"的名號。

    城西有個綢緞商,常年熬夜算賬,得了"頭風",每遇風則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王郎中診其脈,知是肝陰不足,虛風內動。便用明參配天麻——明參補肝陰以息風之本,天麻平肝陽以治風之標,二者相使,如釜底抽薪。綢緞商連服十日,頭風竟愈,再遇狂風也穩如泰山。王郎中在醫案中寫道"肝屬木,風動則木搖,明參滋其液,如給樹木澆水,天麻鎮其勢,如給樹木培土,陰陽相濟,風自平息。"

    更奇的是治好了一個"怒目"的鐵匠。此人脾氣暴躁,常因小事動怒,久而久之,雙眼赤紅如炬,夜間煩躁難眠。王郎中知是肝火上炎,用明參配龍膽草——龍膽草苦寒瀉肝,明參甘涼養肝,一瀉一補,如疏渠與蓄水並行。鐵匠服藥半月,不僅眼赤消退,性子也溫和了許多。旁人不解,王郎中解釋"肝主疏泄,過泄則火旺,過郁則氣結。明參與龍膽草,恰如陰陽平衡,泄不傷正,補不滯邪。"

    這些病案漸漸傳開,明參的配伍之法愈發豐富。治小兒夜啼,用明參配蟬蛻——蟬蛻清虛熱,明參養肝陰,小兒肝常有余,此法最宜;治婦人經後目暗,用明參配阿膠——阿膠補血,明參養肝,血能化陰,陰足則目明。甚至有藥農發現,明參的花陰干後泡茶,能解春困目澀,這"明參花茶"成了金堂人家的春日常備。

    王郎中晚年將這些實踐寫成《明參配伍要訣》,其中特別強調"七情"的活用"明參與萊菔子相惡,然食積兼目疾者,少用萊菔子化積,反不礙其明目;與藜蘆相反,誤食則吐瀉不止,此乃天戒,萬不可犯。"這本書雖未刊行,卻在金堂藥鋪的櫃台上傳抄了數百年,那些醫書記載之外的妙用,就這樣在民間扎了根。

    第七回 方志著錄 口碑入典章

    嘉靖年間,金堂知縣劉望之主修縣志,特意邀王郎中的後人王啟元參與"物產"卷的編纂。劉知縣是個務實之人,見明參已成為縣中支柱產業,遠銷湖廣、陝西,便說"此物自洪武年得御賜,惠及百姓數十年,其功其法,不可不載。"

    王啟元帶著知縣走遍雲頂山的明參田,指著不同地塊的明參講解"您看這山陰處的,根須更長,因得陰氣足,養肝陰之力更勝;山陽處的,肉質更厚,因得陽氣勻,補肝血之效更顯。"他取出祖傳的《明參種植輯要》,上面記著"正德七年,歲在壬申,木運太過,明參需晚播十日,避春寒傷芽","嘉靖元年,火運偏盛,需多澆夜露,以水濟火",這些按五運六氣調整的經驗,讓劉知縣嘆為觀止"農人之智,不輸經史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縣志初稿寫成後,劉知縣特意讓王啟元補充民間驗方。"比如這"明參豬肝湯","王啟元提筆寫道,"取明參五錢,鮮豬肝二兩,同煮至肝熟,治小兒雀目,十試九效。"他解釋,豬肝屬肝經,明參入肝經,"以肝補肝,以草潤肝,同類相求,故效速"。還有"明參菊花燻"明參切片與野菊花同置香爐,燻眼治目赤腫痛,借煙氣之輕揚,引藥入絡,這是寺僧傳下的古法,醫書中從未記載。

    刊印前,劉知縣在"明參"條下加了句"其性甘涼,入肝、肺經,滋陰明目,有遼參之功,甲于川省。"這"有遼參之功"的贊語,並非虛言——遼參補元氣,性溫;明參補陰津,性涼,一溫一涼,一補氣一滋陰,各有側重,卻都能補虛扶弱。而"甲于川省",正是對金堂水土孕育的明參最中肯的評價。

    縣志問世後,金堂明參名聲更盛。有外地藥商來求購種子,可種出的明參總帶苦澀,不及金堂產的甘潤。王啟元帶他們看雲頂山的山泉"此泉經石灰岩過濾,含輕質碳酸鈣,能柔化明參的苦味。"又看山間的雲霧"每日辰時起霧,酉時散,霧屬陰,能滋其陰津。"藥商這才明白,所謂"道地藥材",原是天地與人共同雕琢的杰作。

    第八回 歲月淬煉 仙草映丹心

    清康熙年間,金堂遭逢大疫,患者多高熱不退,目赤如血,兼見抽搐。縣太爺請出王啟元的後人王仲仁,仲仁診後道"此乃瘟毒入肝,引動肝風。"他想起先祖醫案中明參配鉤藤的記載,便用明參五錢護肝陰,鉤藤三錢平肝風,再加黃連清熱解毒,"三者相須,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藥湯煎出呈琥珀色,患者服後,高熱漸退,抽搐止息。唯余目赤未消,仲仁便取明參切片,與雞蛋清調敷眼周——蛋清性涼,能清熱,明參滋陰,內外合治,三日即愈。這場瘟疫中,明參救了數百人,百姓在雲頂山建了"明參祠",供奉著一株玉雕的明參,香火不絕。

    乾隆年間,有位江南醫家質疑明參"入肺經"之說,認為醫書只載其入肝經。王仲仁的孫子王景明便帶他看一位咳喘病人患者痰少而黏,咽干目澀,正是肺陰不足,累及肝陰。景明用明參配麥冬,明參養肝陰以助肺(肝木能生肺金),麥冬補肺陰以潤喉,患者服後咳喘止,目澀也消。"您看,"景明笑道,"肺金依賴肝木升發,肝陰足則肺陰有源,此乃"五行相生"之理,雖不入肺經,卻能助肺功。"江南醫家嘆服,將此法記入《南行醫錄》,讓明參的妙用傳得更遠。

    清末民初,戰亂紛飛,明參種植一度中斷。王景明的後人王守義,將最後一包明參種子縫在貼身的布袋里,躲進雲頂山的溶洞。溶洞潮濕,他便用松針鋪墊,保持干燥;怕種子失了生氣,每月月圓之夜,必取出放在石台上,借月光滋養。新中國成立後,守義帶著種子走出溶洞,在當年的藥圃舊址重新播種。當第一株明參破土而出時,他老淚縱橫,對著青山道"先祖,明參回來了!"

    如今,金堂明參的種植技藝已列入非遺,每年清明,藥農們仍會到洗眼池畔祭拜,沿用著"晨露澆灌月夜收參"的古法。雲頂山的禪鐘聲里,似乎還回蕩著慧安長老的話語"草木無言,卻藏著天人合一的密碼。"

    結語

    金堂明參,從雲頂山的無名靈草,到洪武大帝御賜之名,再到縣志稱頌的"甲于川省",它的故事,是一部"實踐先于文獻"的活態史。在醫書記載之前,它已在寺僧的藥圃里療愈眼疾;在成為貢品之前,它已在百姓的湯鍋里滋養肝陰。它的生長,順應春生夏長的時序;它的性味,暗合甘涼滋陰的醫理;它的配伍,演繹著七情相生相殺的智慧。從民間驗方到官修方志,從口傳心授到技藝傳承,明參的每一寸根須,都纏著金堂的水土與文脈,藏著中國傳統醫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邃智慧。

    贊詩

    雲頂靈根生翠煙,

    清泉霧露養天然。

    甘涼能潤肝陰涸,

    清苦可平肝火燃。

    御賜"明"名輝日月,

    民傳妙法濟塵寰。

    川中百草誰為冠?

    金堂明參譽千年。

    尾章

    從慧安長老在洗眼池邊識得靈草,到普明萬里獻藥金殿;從王郎中的病案手稿,到劉知縣的縣志著錄;從戰亂中守護種子的執著,到今日非遺傳承的堅守——金堂明參的故事,始終在"實踐"與"記載"的互動中流轉。它告訴我們最好的藥典,寫在土地里;最活的智慧,藏在百姓間。這株曾照亮帝王眼眸的仙草,如今仍在金堂的田壟上生長,用它的甘潤,續寫著天人和諧的詩篇,如沱江水般綿長,如雲頂山般常青。

    (全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金堂御賜明參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金堂御賜明參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