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昌陽仙草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昌陽仙草記》下卷

    下卷

    第五回 歲月更迭 藥脈續薪火

    時光流轉,轉眼到了萬歷年間。沙仲禮早已仙逝,李柱子也成了萊陽藥界的老者。這年恰逢丁未年,五運屬木,六氣主濕,春雨連綿竟至五月,昌水兩岸的沙參田遭了澇災,不少幼苗爛了根。藥農們急得跺腳,有人主張用石灰撒田,說能燥濕,柱子卻想起師父當年的話"土能克水,然過燥則傷根之陰。"

    他帶著後生們到坡地查看,見地勢稍高的田壟上,沙參雖葉色發黃,根須卻還帶著潮氣。"濕邪傷脾,脾土弱則不能生肺金,"柱子蹲在田里,指著沙參的根須,"這時候得補土而不燥,用陳米糠拌草木灰,既保墑又護根。"眾人半信半疑,依言而行——陳米糠屬土,得五谷之精,能健脾;草木灰性溫,卻比石灰柔和,恰好制濕而不傷陰。

    過了月余,用此法處理的沙參竟抽出新葉,翠綠如前。柱子趁機給後生們講"五運六氣""每年天時有常,亦有變。比如今年木運太過,肝氣盛則克脾,沙參得脾土之養,若脾土受克,它便長不好。種藥不光要記時節,更要觀天象、察地氣,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有個叫沙承祖的少年,是沙仲禮的七世孫,自幼跟著柱子學藥。他聰慧過人,不僅能背出《萊陽沙參種植要法》,還常蹲在田里看沙參的根須如何在沙土中盤結。一日雨後,他發現沙參的葉片上凝著水珠,朝陽一照,竟折射出七彩光,而葉片的紋路,與祖父傳下的《髒腑圖》里的肺葉紋理分毫不差。"叔公,"他指著葉片,"您看這草,天生就像肺髒,難怪能補肺呢!"柱子撫著他的頭笑"萬物皆有靈,它生在萊陽,得山海之氣,形與肺合,性與肺應,這便是"性味歸經"的道理啊。"

    承祖將觀察到的細節記在本子上,比如"晨露未干時采的沙參,斷面更潤,甘味更足","連陰雨後需將沙參根晾半日光,借陽氣驅濕,否則炮制後易生霉"。這些都是《萊陽縣志》里沒寫的,卻比典籍更貼地氣。到了秋收時節,承祖種的沙參竟比旁人的粗了一指,他捧著自己種的沙參,在沙仲禮的墳前祭拜"先祖,孫兒沒丟您的臉。"墳頭的野菊開得正盛,仿佛在應和這延續百年的藥脈。

    第六回 疑難雜癥 妙配顯神通

    天啟初年,萊陽城里來了位南方客商,據說是做絲綢生意的,卻得了怪病每日午後便潮熱盜汗,咳起來痰中帶血絲,吃了多少參茸補藥,反而咳得更凶。當地名醫都說是"肺癆",束手無策。客商听聞沙參能治肺疾,便托人找到沙承祖。

    承祖見他面色潮紅,舌紅少苔,診脈時覺脈象細數,便道"您這不是虛損,是燥邪入里,耗了肺陰。補藥多溫燥,恰如火上澆油。"他取來三年生的沙參,又配上本地的麥冬、玉竹,叮囑"沙參甘寒,補肺陰;麥冬苦寒,清肺熱;玉竹甘平,助沙參滋陰,三者相須,如兄弟協力,方能潤燥。"

    客商連服七日,潮熱竟退了大半。可第八日,他又來求醫,說夜里總覺得心慌。承祖細想,沙參入肺經,卻不養心,而"肺屬金,心屬火,金能生水,水能濟火",燥邪傷肺陰,久則累及腎水,腎水不足便不能上濟心火,故心慌。他便在方中加了五味子——五味子酸溫,入腎經,能斂腎水,與沙參相使,一潤一斂,金水相生。果然,再服五日,客商諸癥皆消,臨行前重金相謝,承祖卻只取了藥錢"我萊陽沙參救人,不求富貴,只願它能走得更遠。"

    此事傳開,萊陽沙參的名聲越傳越廣。有位老婦人,常年胃陰不足,吃不下飯,口干得夜里要起來喝三次水。承祖用沙參配石斛,沙參補肺陰,石斛養胃陰,肺屬金,胃屬土,金能生土,這便是"虛則補其母"的道理。老婦人服了月余,竟能吃下一碗小米粥了。

    承祖將這些病案都記在《沙參醫案》里,其中寫道"沙參之妙,在"潤"不在"補"。遇實熱則配桑白皮,清中有潤;遇虛寒則配生姜,溫而不燥;遇痰飲則配陳皮,潤中帶化。七情配伍,如調琴瑟,過則失和,欠則無力。"這本書後來成了萊陽藥農的"活藥典",許多民間醫者都抄錄著看,那些沒被正史記載的用藥心得,就這樣在筆墨間流傳。

    第七回 沙參盛會 文脈融藥香

    清代康熙年間,萊陽沙參已成為全國藥材市場的"上品",每年秋收後,各地藥商雲集萊陽,車水馬龍,竟比過年還熱鬧。時任知縣的張維祺是個文人,見百姓因沙參而富,又念及沙參節的舊俗,便主張將慶典辦得更隆重些,讓藥香里也飄著墨香。

    這年的沙參節,昌水岸邊搭起了彩棚,棚下陳列著各家藥農種的沙參有的長如尺玉,有的粗似兒臂,最絕的是沙承祖的後人沙守義種的"珍珠參",蘆頭處竟有七八個圓如珍珠的小疙瘩,斷面如蜜蠟,甘香撲鼻。張知縣親自為"珍珠參"題了"山海精魄"四個字,還讓藥農們把種藥的訣竅寫在木牌上,掛在參旁——"春分播種,需伴腐熟豆餅,土氣足則根肥";"夏至鋤草,要留三分草影,防烈日傷根";"秋分采收,必帶三寸沙土,護須保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棚外的空地上,有老中醫坐堂義診,用沙參配伍治病;有說書人講沙仲禮的故事,說他當年用沙參救疫時,天上曾有白鶴盤旋;還有孩童們唱著新編的歌謠"萊陽地,沙參甜,潤肺氣,養天年;春播種,夏澆田,秋來收得玉連環。"

    張維祺看著這景象,對沙守義說"草木有靈,亦需人文滋養。你看這沙參節,既有農人的辛勞,又有醫者的仁心,還有百姓的喜樂,這才是"藥食同源"、"醫文同脈"啊。"他隨後主持重修《萊陽縣志》,在"風俗"卷里添了沙參節的記載,還特意加了句"沙參生于斯,長于斯,其性與萊陽水土相融,其名與萊陽人文共輝。"

    這年冬天,有位南方的藥商想把沙參種子帶回老家種植,可種出來的沙參,根細味淡,全無萊陽沙參的甘潤。他回來請教沙守義,守義帶他到昌水邊,抓起一把沙土"您看這土,含沙三成,含腐殖質七成,捏之成團,觸之即散,是萊陽獨有的"金瓖玉"土。再聞這風,帶著海的潮氣,又帶著山的清氣,別處學不來的。"藥商這才明白,所謂"道地藥材",原是天地人三者共鑄的靈物。

    第八回 貢道綿長 本草載春秋

    乾隆年間,萊陽沙參的貢品規格愈發講究需選三年生、長一尺二寸、蘆頭完整、無破損的"全須參",每根用綿紙包裹,裝入楠木盒,由驛站快馬送入京城。太醫院將其與長白山野山參、霍山石斛並列為"滋陰三寶",宮中嬪妃常用沙參炖燕窩,滋陰養顏;年邁的王公則用沙參配枸杞泡酒,潤肺補腎。

    有一年,乾隆帝南巡,途經山東,特意召見了萊陽的藥農代表——沙守義的兒子沙繼宗。皇帝問他"你家沙參為何比別處的好?"繼宗叩首答道"回萬歲爺,萊陽沙參得五運之妙春得木氣而芽,夏得火氣而長,秋得金氣而實,冬得水氣而藏,四季皆得土氣滋養。又合六氣之宜風調則睫直,暑和則葉茂,濕勻則根潤,燥適則味甘,寒中則性凝,火平則氣足。故能潤萬物而不燥,補肺腑而不滯。"

    乾隆听了龍顏大悅,贊道"小小藥農,竟懂天人之理!"遂賜"沙參之鄉"匾額一塊,還命太醫院編纂《御藥本草》時,單列"萊陽沙參"條目,詳述其性味、歸經、配伍,其中"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經,滋陰潤肺,益胃生津"的描述,與今日藥典幾乎一致。而這些文字背後,是萊陽人數百年的實踐他們知道沙參配川貝治燥咳,是"金金相生";配山藥治胃陰不足,是"土金相生";配紫甦治風寒犯肺,是"潤燥相濟"——這些民間智慧,終于走進了皇家典籍。

    沙繼宗把皇帝的賞賜和《御藥本草》的記載帶回萊陽,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但他更看重的,是祖父傳下來的那本《沙參種植要法》手抄本,里面記著"某年大旱,晨露時澆水,參根增粗半指","某年多雨,用草木灰拌鋸末,防根腐病",這些瑣碎的記錄,比任何典籍都更貼近土地。他常對子孫說"書上的字是死的,地里的草是活的,種藥得跟著天時走,跟著土地走。"

    第九回 醫家著述 實踐證真知

    道光年間,萊陽出了位名醫叫劉廷玉,他行醫四十年,善用沙參治疑難雜癥,晚年寫成《昌陽醫案》,其中記載了許多沙參的妙用。有個病例說,城西有個屠戶,常年吃油膩,得了"梅核氣",總覺得喉嚨里有東西堵著,吐不出咽不下。劉廷玉用沙參配半夏、厚樸,三劑而愈。他在案中寫道"此乃肺胃陰傷,氣機不暢。沙參潤其陰,半夏、厚樸通其氣,潤而不滯,通而不傷,恰合"陰平陽秘"之理。"

    書中還記錄了沙參與其他藥物的"七情"實踐"沙參與萊菔子同用,雖相惡,然治肺虛兼食積者,少用萊菔子,反能助沙參運化,不傷其功";"沙參與藜蘆,古雲相反,某曾試之,確見嘔吐,此必忌之"。這些都是他親身體驗的總結,比古代醫書的籠統記載更具體。

    劉廷玉還常到田間向藥農請教,他發現沙參的采收時間與當年的"運氣"密切相關"庚子年燥氣盛,沙參需早收十日,免被燥氣傷津;辛丑年濕氣盛,可晚收半月,借土氣養根。"他把這些觀察寫入《運氣與藥收》篇,強調"醫不審運氣,不知天時;農不審運氣,不知地利",而萊陽沙參的珍貴,正在于"天人相參,運氣相合"。

    當時有位江南的醫者,讀了《昌陽醫案》,質疑沙參能治"心陰不足",認為醫書載其只入肺、胃經。劉廷玉便邀他來萊陽,親眼見一位心悸患者,用沙參配麥冬、生地,半月而愈。"您看,"劉廷玉指著患者的舌苔,"肺屬金,心屬火,金能生水,水能濟火。沙參補肺陰,肺陰足則能生腎水,腎水足則能上濟心火,此乃"間接補心"之理,雖不入心經,卻能通心之用。"江南醫者嘆服"實踐出真知,此言不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十回 薪火相傳 仙草映千秋

    清末民初,戰亂頻仍,萊陽沙參的種植曾一度中斷。有位叫沙振邦的年輕人,是沙家的第十九代傳人,他冒著風險,把祖傳的沙參種子藏在陶甕里,埋在梨樹下,才保住了這珍貴的藥種。新中國成立後,他帶著種子回到昌水岸邊,召集失散的藥農,重新開墾沙參田。

    他教年輕人辨認"金瓖玉"土"抓一把土,攥緊了能成團,松開手輕輕一捻就散,這才是沙參的好家。"他講沙參的四氣五味"嚼一口生沙參,先甜後微苦,咽下後喉嚨里潤潤的,這就是甘能補、苦能清,性微寒卻不傷人。"他還把《沙參醫案》《昌陽醫案》里的方子抄成小冊子,發給村里的赤腳醫生,說"這草是萊陽的寶,得讓它繼續救人。"

    如今,萊陽沙參已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種植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沙參節,不僅有藥農展示新收的沙參,還有學者來講"中醫藥文化",孩子們在田間認沙參葉,老人們在祠堂里講沙仲禮的故事。昌水岸邊的沙土里,仍埋著數百年的藥脈;萊陽人的藥罐里,還飄著清苦回甘的藥香。

    結語

    萊陽沙參,一株生于山海之間的草木,從明代的疫癘中走出,經數百年風雨,成了"沙參之王"。它的故事,是一部"實踐先于文獻"的活教材在醫書記載之前,它已在百姓的藥罐里治病;在成為貢品之前,它已在萊陽的土地上扎根。它的生長,暗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它的藥用,盡顯陰陽五行、四氣五味的中醫之理;它的傳承,融合了口傳心授與典籍記載的智慧之光。

    贊詩

    昌水之陽生仙草,

    山海精氣蘊其間。

    春承雨露抽新綠,

    秋納清霜結玉根。

    甘能補肺滋陰液,

    苦可清熱潤燥干。

    七情配伍藏玄機,

    五運六氣順天然。

    千年實踐凝真知,

    一味沙參寫大篇。

    莫道草木無情意,

    天人合一映蒼寰。

    尾章

    從《萊陽縣志》的寥寥數語,到民間手札的點滴記錄;從沙仲禮的草廬驗方,到劉廷玉的醫案著述;從藥農口中的"三不采"規矩,到今日的規範化種植——萊陽沙參的故事,正是中國傳統醫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動寫照。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土地里、藥罐里、百姓的口碑里。這株仙草,不僅滋養了萊陽人的肺腑,更滋養了中華民族"天人和諧"的文化基因,如昌水般綿長,如萊陽梨般甘甜,在歲月的長河里,靜靜散發著清潤的光芒。

    (全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昌陽仙草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昌陽仙草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