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陽仙草記》
楔子
黃海之濱,昌水之陽,有地曰萊陽。其土膏腴,得山海之氣交融,春則霧鎖膏田如凝脂,夏則雨潤沃野似潑墨,秋來風過阡陌金浪涌,冬去雪映川原玉塵浮。此地草木,皆得天地精魄,尤以沙參為最。相傳上古之時,神農嘗百草至此,見其根如參而色白,葉似肺葉而帶露,便知是調和肺氣的靈物,只嘆當時陰陽失衡,此草尚隱于幽澗,未肯顯其真容。直到大明初年,一場席卷膠東的瘟疫,才讓這株藏于萊陽沃土的仙草,與人間結下不解之緣。
上卷
第一回 疫起膠東 隱者識仙草
永樂三年,膠東大旱,赤地千里。入秋忽降暴雨,寒熱相搏,瘟疫驟起。萊陽境內,百姓多咳逆不止,痰中帶血,醫者按肺熱論治,投以苦寒之藥,反致脾胃虛寒,病者益多。時任萊陽縣丞的周敬之,雖通醫理,卻也束手無策,每日望著衙門外排隊求診的百姓,鬢邊愁霜日重。
城北有處梨鄉深處,住著位姓沙名仲禮的隱者。此人原是太醫院的藥工,因避禍歸鄉,平日里以種藥為生,尤愛鑽研本地草木。這日晨起,他見昌水南岸的坡地上,尋常的桔梗都蔫了葉片,唯獨一種叢生的草本,睫如翠玉,葉承晨露,根須在濕潤的沙壤里舒展如銀絡——正是他年少時在藥經殘卷上見過的"萊陽沙參"。
沙仲禮蹲下身,指尖輕觸那帶稜的根須,只覺一股清潤之氣從指尖直透肺腑。他想起《黃帝內經》"秋氣通于肺"之說,今年庚子年,五運屬金,六氣為燥,秋燥太過,傷及肺陰,百姓之病,原是燥邪犯肺,而非實熱。苦寒藥傷陰,恰如抱薪救火。
他采挖數株,帶回草廬。沙參根洗淨後,斷面呈黃白色,密布細孔如肺葉紋理,嗅之有淡淡甘香。按四氣五味論,甘能補,微苦能清,性微寒而不傷胃,正是滋陰潤肺的上佳之品。他取根切片,與萊陽梨同煮,湯汁澄明如琥珀。
恰有鄰村老嫗,咳得背彎如弓,其子求醫無門,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找沙仲禮。隱者將沙參梨湯遞過去,囑其溫服。次日清晨,老嫗之子叩門泣謝,說母親昨夜咳減,竟能安睡兩個時辰。沙仲禮知此草能解時疫,便將采挖之法、炮制之術,一一告知鄉鄰。
消息傳到縣衙,周敬之親往草廬拜訪。見沙仲禮正在晾曬沙參,陽光下,那些切片泛著玉色光澤,空氣中浮動著清苦回甘的氣息。"此藥入肺經,能補肺氣之虛,清燥邪之實,"沙仲禮指著藥簍,"您看這根須深入沙壤,得土之精;葉片迎日而展,得火之華;味甘屬土,色白屬金,金木相濟,恰合肺金之性啊。"周敬之撫掌嘆曰"天地生此藥,原是為救萊陽百姓!"
第二回 春生夏長 藥農悟真機
沙參能治瘟疫的消息傳開後,萊陽百姓紛紛采挖。可有人挖得太早,根細如柴;有人采得太遲,木質化如枯柴。沙仲禮見此,便在村口老梨樹下設壇,講解沙參的生長之道。
"萬物皆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理,"他指著坡上的沙參田,"春分後播種,此時地氣上升,陽氣始發,種子得木氣而萌動;夏至後睫稈拔節,得火氣而繁茂;秋分前采收,此時金氣肅降,精華歸于根部。若違此節,便是逆天而行,藥力自減。"
有個叫李柱子的後生,其父患肺癆多年,听聞沙參有效,卻總種不好。沙仲禮便帶他到自己的藥田,教他辨土壤"沙參喜砂壤土,得土氣之松,又得水氣之潤,這萊陽昌水兩岸的沙土,含腐殖質如珠,正是它的樂土。"又教他看天象"今年六氣屬濕,需開溝排水,防根腐病;若遇燥氣盛行,要晨露時澆水,借天露養其陰。"
柱子依言而行,春分時將種子拌著草木灰種下——草木灰屬火,能助種子破殼;夏至時用豆餅肥追肥,豆屬土,與沙參的土性相和,是為"相使";立秋後見葉片微黃,便知根中精華已滿,此時帶露采收,香氣最濃。那年秋天,柱子家的沙參長得粗如拇指,斷面如玉,煮出的湯帶著蜜般的甜潤。其父連服三月,咳嗽漸止,竟能下田耕作了。
柱子把剩余的沙參送給鄉鄰,有人將它與麥冬同煎,治好了久咳無痰的孩童;有人用它配百合,緩解了婦人的潮熱盜汗。沙仲禮見了,便講"七情"之理"沙參與麥冬相須,滋陰之力更甚;與百合相使,潤肺之功愈彰。但若與萊菔子同用,便會耗其元氣,此為相惡,當避之。"藥農們听了,才知種藥制藥,處處皆有陰陽調和的玄機。
這年冬天,沙仲禮帶著藥農們總結的經驗,寫成《萊陽沙參種植要法》,其中詳細記載"春播宜選清明後,地溫達十度,陽氣透土;夏管需除草三次,使氣通根;秋收必在霜降前,防寒氣傷津。"這手札雖未刊印,卻在藥民間代代相傳,成了最早的"口傳藥典"。
第三回 青廟遇險 相殺顯奇功
永樂七年,萊陽南部的青山寺突發怪病。寺中僧人皆感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甚者呼吸困難,請來的醫者用了利咽解毒的方子,收效甚微。住持慧能長老派人求助沙仲禮,隱者便攜李柱子一同前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青山寺建在半山腰,寺後有片竹林,竹林下長滿了一種開紫花的毒草,當地人叫"喉痹草"。沙仲禮細看僧人癥狀,又見他們房中燃著一種驅蟲的香,香灰落在地上,與喉痹草的落葉混在一起。"此非尋常喉疾,"他捻著胡須道,"喉痹草有毒,其氣入肺,與香中燥火相結,形成毒痰阻塞氣道。"
柱子急問"師父,沙參能解嗎?"沙仲禮搖頭"沙參性潤,能治燥邪,卻怕這毒草的戾氣。需尋一物與它相殺,方能奏效。"他想起《神農本草經》中"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睫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的記載,目光落在寺前的石榴樹上。
石榴皮性溫味酸,能澀腸止瀉,更能殺百蟲、解諸毒。沙仲禮讓柱子采來新鮮石榴皮,與沙參同煎。他解釋道"沙參滋陰以潤其燥,石榴皮酸澀以殺其毒,二者相殺相用,恰能解此毒結。"果然,僧人們服下湯藥,次日便覺喉間清爽,三日而愈。
慧能長老嘆服"原來草木之間,也有相生相殺的天道。"沙仲禮答道"醫者用藥,如將用兵,需知其性,明其理。萊陽沙參雖好,若遇相克之物,反成禍害;若得相宜之配,便能救死扶傷。"他還發現,青山寺的土壤雖不如昌水兩岸肥沃,但因竹林遮擋烈日,濕度適中,沙參在此竟長得更顯肥嫩,只是采收需提前半月,這又印證了"因地制宜"的農道。
此事過後,萊陽藥農更懂配伍之妙。有人用沙參配生姜,治風寒犯肺的咳嗽;有人用沙參配陳皮,治肺虛兼痰濕之證。這些民間驗方,雖未載入當時的醫書,卻在田間地頭的茶話中流傳,成了"實踐先于文獻"的生動注腳。
第四回 貢入京華 本草著華章
永樂十年,山東巡撫路過萊陽,見此地百姓氣色紅潤,少有咳喘,問及緣由,皆言得益于沙參。巡撫好奇,取來樣品細看其根長尺余,頂端有蘆頭如珍珠,表面黃白相間,有細密環紋,斷面呈放射狀紋理,嚼之甘中帶苦,余味清甜。他想起京城中不少王公貴族正受肺疾困擾,便精選了百斤上好沙參,連同萊陽知縣謄抄的《沙參療疾方》,一同貢入紫禁城。
明成祖正因秋燥犯肺,夜不能寐。太醫院院判見了沙參,又讀了那民間驗方,不敢怠慢,取三兩沙參,配二兩玉竹,加蜜炙甘草,慢火熬成濃湯。成祖服後,覺喉間溫潤,咳嗽漸止,連服五日,竟能安睡整夜。龍顏大悅,贊道"此藥得山海之精,解朕肺腑之燥,真乃仙草也!"遂下旨,令萊陽每年進貢沙參,且需附上種植采收之法。
消息傳回萊陽,沙仲禮已年過七旬,他听聞此事,對李柱子道"沙參入貢,是榮是責。榮者,天下知萊陽有此良藥;責者,需守其真,不可為求形似而違其性。"他帶著柱子等人,立下"三不采"規矩未及三年者不采,根須破損者不采,霜前未收者不采。又改進炮制之法鮮參需用昌水洗淨,不可搓揉傷皮;切片後需在陰涼處風干,忌烈日暴曬,以免失其陰津。
縣丞周敬之此時已升任知縣,他見沙參產業漸興,便主持編纂《萊陽縣志》,特意闢出"藥產"一卷,記載"沙參,生昌水兩岸沙壤,春生夏長,秋采味甘,甲于天下,為藥肆上品。"這是沙參首次載入官修典籍,而在此之前,它早已在萊陽百姓的藥罐里、食譜中,流轉了數十載。
那年秋天,萊陽百姓自發在沙參豐收後舉辦慶典,殺雞宰羊,祭拜土地,將最好的沙參擺在供桌中央。沙仲禮帶著孩童們吟唱自編的歌謠"昌水長,沙參香,潤肺腑,保安康"這便是沙參節的由來。慶典上,藥農們交流著各自的種藥心得,有位老農說"我家的沙參,今年與黃 種在相鄰的田里,長得格外壯實。"眾人細問,才知黃 性溫補氣,與沙參的滋陰相濟,竟是無意中契合了"陰陽平衡"的醫理。
此刻的萊陽,田埂上晾曬的沙參片如疊玉,藥鋪里飄出的藥香混著梨香,連風過處都帶著清潤之氣。這株從幽澗走出的仙草,不僅治好了一方百姓的疾苦,更將天人合一的智慧,悄悄寫進了萊陽的土地與歲月里。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