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洲潤肺記》
楔子
鴻蒙初判,清濁自分。天以五氣養萬物,地以五味滋眾生,陰陽流轉間,孕出草木金石之靈。神農氏嘗百草,辨四氣五味,明歸經走絡,始立醫藥根基。彼時東海之濱有瑤洲,洲上雲霧常繞,溪水穿林,春則蘭芽破土,夏則荷風送香,秋則桂子落階,冬則梅雪映窗,恰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天道。洲中多藥草,尤以沙參為貴,其根似人參而體略瘦,色白如脂,嚼之甘潤,隱有玉露凝香,當地人喚作“玉肺草”。不知自何年起,洲上住一仙子,名喚沙姑,身著素白羅裙,裙角綴著細碎的白色花瓣,與沙參共生,守著百草枯榮,也守著一方生靈的呼吸。
上卷
第一回 春溪采藥識真味 老叟傳方話甘寒
瑤洲之南有清溪,溪畔多沙地,春日解凍後,沙參新芽便頂破細沙,抽出紫綠色的睫,睫上綴著五角星似的小白花,風吹過,如碎雪輕搖。沙姑常蹲在溪畔,看根系在沙中舒展,如肺葉般分岔,吸足了晨露與地氣,便知此物得“太陰濕土”之氣,性偏涼潤,正合“肺為嬌髒,喜潤惡燥”之理。
這年春分剛過,洲北的老藥農張伯背著竹簍來尋藥。他孫兒連日咳嗽,痰少而黏,夜里咳得不能安睡,用了杏仁、桔梗等辛溫之藥,反而咳得更急,喉間似有火灼。張伯蹲在沙參叢前,望著那些半露的白根犯愁“都說這‘玉肺草’能治咳,可它看著清清爽爽,不像有火氣的樣子,孫兒本就咳得口干,用了會不會更虛?”
沙姑在旁听得真切,化作村姑模樣走上前,指著沙參道“張伯您看,這草根生在沙中,不怕旱卻喜潮,睫中空似蘆,能通肺氣;花小白淨,得秋露之精,味甘能補,性涼能清。您孫兒的咳,是秋燥余邪未清,肺陰已傷,用辛溫藥如同火上澆油,正該用這甘寒之物潤一潤。”
張伯將信將疑,采了幾株粗壯的沙參,回去後按沙姑說的,刮去外皮,切成薄片,與麥冬、玉竹同煮,湯成時滿屋飄著清甜味。孫兒喝了三日,夜里咳嗽漸輕,喉間也不似先前干癢,竟能安穩睡熟。張伯又采了些,教鄰里們辨認“要挑那些根條肥滿、斷面雪白、嚼著無渣的,才是好‘玉肺草’,治那些‘燥得慌’的咳最管用。”
此事漸漸傳開,瑤洲人便知沙參是“潤肺的良藥”,卻少有人記于筆墨,只憑口耳相傳,哪家孩子久咳不愈,哪家老人痰少咽干,便去溪畔采幾株,這便是“實踐先于文獻”的初影——草木的靈性,先被生活中的疾苦識破,再被歲月釀成經驗。
第二回 丙戌燥疫犯中州 溫藥誤治顯弊端
忽有一年,歲在丙戌,五運屬火,六氣中“燥金”當令,秋燥之氣比往年烈了三分。瑤洲以西的中州,入秋便少雨,田野干裂,河溪斷流,百姓多覺口鼻干燥,甚者咳聲連連,痰少而稠,如敗絮難咯,夜間潮熱盜汗,醫者多診為“肺燥”。
中州名醫李大夫慣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藥解表,輔以半夏、陳皮化痰,起初對輕癥尚有小效,可對那些咳了半月以上的人,藥下去卻如石沉大海,有的反而咳得更凶,喉間泛起血絲。李大夫百思不解,帶了弟子親往病家查看只見患者形銷骨立,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確是一派陰虛之象,可為何用了滋陰的熟地、阿膠,反而腹脹不消化?
弟子不解“師父,這不是陰虛嗎?為何補陰反增濕滯?”李大夫嘆道“此乃‘虛不受補’啊。患者肺陰雖虛,但脾胃已被燥火耗傷,熟地、阿膠滋膩厚重,脾胃運化不動,反成壅滯。可不用補陰,燥邪又如何化解?”
消息傳到瑤洲,張伯想起自家孫兒當年的病,忙托人將沙參送往中州。李大夫見這草根色白質潤,聞之有清香氣,先取少許嚼之,甘中帶微苦,咽下去後,喉間頓時清爽許多。他靈機一動,取沙參配伍麥冬、川貝,煎湯給重癥患者服用,叮囑去掉熟地等滋膩藥。
三日後,病家來報“服藥後不咳了,夜里也不盜汗了,吃飯也香了!”李大夫再診,見患者舌紅轉潤,脈細而緩,不禁撫須贊嘆“此藥甘寒而不膩,補陰而不滯,真乃治陰虛燥咳之良藥也!”他追問藥名,得知叫“沙參”,遂在醫案中記下“沙參,味甘,性微寒,入肺經,主補肺陰,清燥火,治虛勞久咳。”這便是沙參藥效首次見于醫案,由口傳經驗轉為文字記載。
第三回 沙姑論性解藥理 四氣五味藏玄機
自沙參治好了中州燥疫,瑤洲的沙參便成了搶手貨。沙姑見世人雖知其效,卻不解其理,便在月夜現身于張伯夢中,細述沙參的性情。
“張伯可知,萬物皆有靈性,草木的性情藏在生長之中。”沙姑的聲音如溪水流淌,“你看這沙參,春生苗,得木氣而條達;夏開花,得火氣而舒展;秋采根,得金氣而收斂;冬藏精,得水氣而滋潤。它生在沙地,耐得住燥,卻吸足了晨露夜霧,故性偏涼,能清燥火;味甘,能補肺之陰津,這便是‘四氣五味’的由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張伯在夢中點頭“那它為何專補肺陰,不補肝腎呢?”沙姑笑道“肺屬金,其色白,其味辛,卻喜潤惡燥。沙參色白,入肺之本色;其氣清輕,能隨肺氣上達咽喉,下入肺葉,這便是‘歸經’。若要補肝腎,需得色黑味咸之物,如枸杞、女貞子,各歸其經,各司其職。”
張伯又問“那日李大夫用沙參配麥冬,效果更好,這是為何?”沙姑道“此乃‘七情’中的‘相須’也。沙參補肺陰,麥冬清肺熱,兩者同用,一補一清,如鳥之雙翼,相得益彰。若遇咳嗽兼頭痛者,可加川芎,它能引沙參之性上達巔頂,這便是‘相使’;但切不可與藜蘆同用,兩者性相反,同用則傷人正氣,此為‘相反’,用藥時需謹記。”
張伯醒來,將夢中所言一一記下,教給來討教的醫者。有人按此法配伍治肺燥兼胃陰不足者,沙參配玉竹,取“肺胃同源”之意;治燥咳帶血者,沙參配白茅根,滋陰兼止血。眾人方知,一味藥的功效,不僅在其本身,更在與他藥的配伍之中,正如天地間陰陽相生,五行相濟,方能平衡。
第四回 秋藏時節辨真偽 采收炮制有講究
秋分時令,瑤洲的沙參到了采收期。張伯帶著鄰里去溪畔采挖,叮囑道“采沙參要選晴天,根上的沙土才好抖落。挖的時候要小心,別弄斷了根須,那是靈氣所在。”
眾人蹲在地上,用小鏟子輕輕刨開沙土,只見沙參的根如白玉雕琢,長短不一,粗者如手指,細者如筆桿。張伯撿起一根斷面發黃、質地疏松的,搖了搖頭“這是老根,或生了蟲,藥效已失。好沙參斷面雪白,質地堅實,對著光看,隱隱有油潤感。”
采回的沙參要先刮去外皮,放入竹匾中晾曬。張伯說“不能暴曬,得放在陰涼通風處,讓它慢慢陰干,這樣藥性才不會散。若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火不能太旺,否則會烤焦內里的津液。”有年輕人嫌麻煩,直接暴曬,結果沙參干後硬如石塊,煎湯時味道苦澀,藥效大減。
炮制好的沙參,要裝入陶缸,埋在地下三尺,上面覆以淨土。張伯解釋“冬主收藏,地下陰氣盛,能護住沙參的潤性,到明年春天取出,藥性依然鮮活。若放在地上,受了冬燥之氣,便會干枯失潤。”
有藥商來收購,見瑤洲沙參質優,便想偷學方法,卻不知采收要看“秋分”節氣,炮制要循“陰干”之法,收藏要借“地陰”之力,采回去的沙參總不及瑤洲的藥效。張伯嘆道“草木的靈性,不僅在本身,更在順應天時地利的采收炮制中,這便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啊。”
沙姑在雲端看著這一切,微微一笑。她知道,沙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它將與更多藥材相遇,在配伍中展現更精妙的智慧,而那些關于它的經驗,將在口傳與文獻中流轉,如溪水流淌,滋養著世代生靈。
(上卷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