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玉根記》
楔子
北宋嘉佑年間,汴京的皇家藥園里,一株沙參正借著暮春的雨勢舒展新葉。負責編纂《本草圖經》的畫師甦頌蹲在畦邊,指尖輕觸葉片邊緣的細鋸齒——這紋路像極了枸杞葉,卻比枸杞多了幾分韌勁。他案頭攤著各地呈送的藥草圖,江南畫的是紫花如蝶,蜀地繪的是根須似絡,而眼前這株,睫高一尺有余,根部圓胖如葵根,沾著的泥土還帶著江南的濕氣。
“苗長一、二尺,葉似枸杞而有義牙,七月紫花,根如葵根。”甦頌提筆蘸墨,將這行字寫在帛紙頂端,忽然覺得筆尖似有千斤重。他知道,這簡單的二十余字,是無數采藥人踏遍千山的腳印,是萬千醫者試遍百草的心得,如今要被刻進典籍,成為後世辨識這株草木的依據。雨珠落在紫花上,顫巍巍滾入泥土,仿佛在說“記下來吧,讓我的模樣,跟著文字走得遠些。”
上卷•草木識真
一、梅雨潤江南,藥農辨“紫花”
唐代上元年間,潤州(今鎮江)的山村里,藥農阿福最懂山里的草木。每年梅雨季節,他總背著竹簍往南山陰坡去,那里生著一種紫花植物,村里人叫它“紫花菜”,說它的根能治“心頭火”。
這年五月,村里的陳掌櫃得了怪病高熱退後總說口干,吃不下飯,夜里咳得像風箱,舌頭紅得像熟透的櫻桃。郎中開了黃連、黃芩,喝下去卻更燥,嘴唇裂得能滲出血。阿福娘讓阿福送些新采的“紫花菜”根去,說這東西“潤得很,能澆滅火”。
阿福挖根時特意選了雨後初晴的清晨,帶著露水的根須白淨如玉,斷口處滲出黏黏的汁液,像噙著一汪清泉。他想起爹生前說的“這草春里抽睫,睫有稜,高一尺多;葉對生,邊兒帶鋸齒,像枸杞葉卻更厚實;七月開紫花,一串一串的,招蝴蝶。”這些話他記了十幾年,比《千金方》里的字還熟。
陳掌櫃將根須洗淨,和著麥冬、玉竹煮水,藥湯淡綠,喝在嘴里甘絲絲的,帶著點清苦。三日後果然不咳了,吃飯也香了。他拉著阿福問“這到底是啥藥?我要記在賬上。”阿福撓撓頭“就叫紫花菜,爹說書上可能叫沙參,可我不認字,也不知道書里咋寫的。”
夜里,阿福坐在油燈下,用炭筆在竹片上畫這株草睫是直的,葉是鋸齒的,花是紫的,根是圓的。他想,就算不認字,把模樣畫下來,總能讓後人認出來。竹片上的炭痕被梅雨打濕,暈成淡淡的墨影,像極了南山陰坡的霧氣。
二、秋燥襲蜀地,繡娘遇“玉根”
唐代大歷年間,蜀地成都府的繡娘林巧兒,手指總帶著一股絲線的清香。可這年立秋後,她的嗓子突然啞了,像被砂紙磨過,穿針時眼楮也干得發澀,繡出的牡丹都失了靈氣。
巧兒娘帶她去見城西的李醫者。李醫者望聞問切後,指著窗外的梧桐樹說“今年秋燥勝常,屬‘金氣過旺’,肺主氣,司呼吸,肺被燥邪傷了,好比爐膛沒了水,能不啞嗎?”他從藥罐里取出一截根,白白胖胖,像縮小的葵根,“這是從劍門關采來的沙參,你看它色白屬金,味甘屬土,土能生金,正好補肺。”
巧兒把沙參含在嘴里,甘潤的滋味順著喉嚨往下淌,像山澗水滑過青石。李醫者讓她用沙參配桔梗、生甘草煮水,說“沙參潤,桔梗宣,甘草和,三藥相使,能把津液引到咽喉。”又教她用沙參的花泡水洗臉“花屬陽,能潤目,你這雙繡花眼,可得好好護著。”
半月後,巧兒的嗓子清亮如初,繡出的鴛鴦眼波流轉。她好奇地問李醫者“這沙參長啥樣?我想繡出來。”李醫者取來藥圃里的沙參,指著說“睫高一尺多,葉像枸杞葉,卻有鋸齒;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你繡的時候,根要繡得潤些,像含著水。”
巧兒把沙參繡在了絲帕角上,紫花旁題了行小字“潤喉如飲露”。這方絲帕後來被成都府的藥鋪掌櫃見了,竟照樣畫成了藥簽,貼在裝沙參的藥櫃上,成了蜀地辨認沙參的“活圖經”。
三、歲運逢“火運”,醫者試“新方”
唐代貞元年間,關中遭了“火運年”,夏天氣溫高得像要把地烤焦,疫病四起,患者多是高熱不退,汗出如洗,卻總說口渴。華原縣的老醫者王樸,看著藥櫃里的麥冬、生地漸漸見底,急得直搓手。
鄰縣藥商送來一批新藥,說是從江南采的沙參,根如葵根,色白質潤。王樸取來細看,見其斷面有細密的紋理,像人身的脈絡,放在鼻尖聞,有股清苦中帶甘甜的氣,心里忽然一動“《黃帝內經》說‘火運年,民病多在肺胃’,這藥甘涼,正好補肺胃之陰。”
他試著給一個高熱後煩渴的孩童用藥沙參配知母、生石膏,石膏清大熱,知母潤燥,沙參補陰。藥湯喝下去,孩子竟不再哭鬧,夜里安穩睡了一覺,次日便肯喝水了。王樸又用沙參給產婦催乳,配著豬蹄湯炖,說“產婦陰虛,沙參潤而不膩,比人參平和,不會動火。”果然見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有同行質疑“沙參在《神農本草經》里只說‘補中益肺氣’,你這用法,書上可沒寫。”王樸指著窗外烈日“書本是死的,天運是活的。今年火盛,就得用涼潤藥,沙參的性子,隨天運變,咱們用藥也得變。”他讓徒弟把沙參的形態畫下來,特別注明“葉似枸杞有鋸齒,根如葵根”,又記下藥效“甘涼,潤心肺,補胃陰”,藏在《千金方》的夾頁里。
那年秋天,關中雨水多了些,王樸帶著徒弟去南山采藥,見沙參的紫花在雨中開得正盛,忽然明白這草木能在火運年活得精神,靠的就是根里的“潤氣”,而醫者的本事,就是看懂草木與天地的默契。
四、吳越傳“藥譜”,圖文記“真形”
唐代長慶年間,越州(今紹興)的醫家沈括(非北宋沈括,此處為虛構),癖好收集民間藥草圖譜。他書房的牆上,貼滿了各地送來的藥草圖,其中江南的沙參圖最是細致睫上畫了三個稜,葉邊標了“鋸齒十七枚”,根旁注了“長三寸,如葵根”。
沈括常帶著這些圖去山里比對。一次在天目山,他見一株植物紫花灼灼,便掏出圖來對照,葉似枸杞有鋸齒,睫高一尺五寸,挖出來的根果然圓如葵根。采藥的老漢說“這是‘白沙參’,秋分時挖最好,挖早了根嫩,像沒長熟的瓜;挖晚了沾了霜氣,用著發澀。”
沈括讓老漢講講用法,老漢扳著指頭數“治干咳,配枇杷葉;治口干,配蘆根;婦人奶水少,配穿山甲——但切記,不能和防風同用,會‘打架’(相惡)。”這些話,沈括都記在《吳越藥譜》里,還特意畫了沙參與防風同植的草圖,旁邊打了個叉。
有次州官得了“消渴病”,喝再多水也不解渴,沈括用沙參配天花粉、葛根,三藥都是甘涼之性,入肺胃經,像給焦土澆了場透雨,果然好轉。州官問這藥叫啥,沈括取出《吳越藥譜》“您看這圖,葉似枸杞有鋸齒,根如葵根,江南叫沙參,是個好藥。”
晚年時,沈括把《吳越藥譜》送給了杭州的藥肆,說“我老了,走不動山了,這些圖和話,留給識貨的人。說不定哪天,會有人把天下的沙參圖都集齊,編一本大書呢。”他不知道,兩百年後,汴京的甦頌正在做這件事,而他畫的沙參圖,正躺在《本草圖經》的手稿堆里,等著與其他圖譜相遇。
(上卷完,待續下卷)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