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昆崳仙草記︰老母雞肉的陰陽傳奇》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昆崳仙草記︰老母雞肉的陰陽傳奇》下卷

    《昆崳仙草記老母雞肉的陰陽傳奇》

    下卷

    第五卷聲名遠播,濫采生患

    王誠康復後,“老母雞肉”救死扶傷的故事如風過松林,傳遍了昆崳山周圍的七鄉八鎮。先是鄰村有個肺癆病人,咳得直不起腰,听聞望海畽的奇草能治,便讓家人拄著拐杖來求。林氏念其可憐,帶他去不老泉采了兩株南沙參,教他配伍蜂蜜炖服,半月後竟能下地干活。

    消息越傳越神,有人說這草是“瑤池仙根”,有人說吃了能“長生不老”。秋分時,一群背著藥簍的外鄉人涌進昆崳山,他們不像林氏那般“留主根、采旁支”,而是拿著鋤頭連根刨起,見著類似的草便往簍里塞,連剛冒芽的幼苗也不放過。不到半月,不老泉周圍的南沙參便被挖得七零八落,腐葉土翻得像被野豬拱過,連帶著旁邊的丹參、桔梗也遭了殃。

    王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拖著尚未完全康復的身子,攔著一個滿臉橫肉的藥販“這草是山靈所養,得順著‘秋收冬藏’的理,留著根才能來年再長。你這般掘地三尺,是要斷了子孫的活路!” 藥販冷笑“你懂什麼?這草能賣高價,不挖白不挖!” 說罷推開王誠,繼續揮鋤。

    沒過幾日,怪事便來了。那些采了“新挖南沙參”的人,有的吃了後上吐下瀉,有的非但沒止咳,反而咳得更凶。有個貨郎買了一大捆,回去給久咳的兒子炖了湯,夜里孩子竟渾身起紅疹,高熱不退。貨郎怒氣沖沖地找到望海畽,罵林氏騙了他。

    林氏查看那貨郎帶來的“南沙參”,只見根須枯黑,斷面毫無光澤,聞著還有股土腥味。她嘆了口氣“真正的南沙參,得長三年以上,吸足四季之氣。春生葉時忌動土,夏開花時忌暴曬,秋收根時要帶露采,冬藏種時要埋腐葉。這些被你們亂挖的,要麼是未成熟的嫩根,要麼是沾染了濁氣的陳根,性已偏寒,味已失甘,哪還有藥效?” 她取來自家曬干的南沙參,斷面黃白如脂,蜜香清幽,貨郎這才啞口無言。

    此時那神秘老嫗又現身了,這次她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對圍觀的人說“天地有常,草木有性。南沙參屬陰,喜濕惡燥,若被烈日暴曬、濁氣侵染,陰中陽散,便成了‘毒草’。采藥如待人,需知‘取之有度’,方能‘用之有靈’。” 說罷指向山中,眾人望去,只見被濫采的地方竟飄起一層薄霧,霧中似有無數細根在蠕動,卻不再抽芽——那是草木在“藏氣”,以避人為之害。

    第六卷時疫橫行,相殺顯效

    這年冬春之交,五運屬木,六氣為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氣候忽冷忽熱,昆崳山一帶爆發了時疫。患者起初只是鼻塞流涕,接著便高熱不退,咳嗽不止,痰中帶血,連村里的老醫也束手無策,說這是“寒邪夾濕,郁而化熱,肺金受克”。

    望海畽也未能幸免,先是幾個孩童病倒,接著連壯年人也開始發熱。林氏將家中儲存的南沙參拿出來,按老嫗之前教的法子,配伍杏仁、貝母炖湯,給病人喝下。可奇怪的是,有些人喝了有效,有些人卻毫無起色,甚至痰更稠了。

    林氏急得夜里難眠,對著砂罐中的南沙參發呆此草性微寒,能清肺熱、潤肺燥,為何對付不了這疫癥?莫非是“氣不對癥”?她想起老嫗說過“五運六氣”,今年濕寒重,疫邪是“寒濕裹熱”,南沙參雖能清熱,卻偏寒涼,若患者本就陽虛,再用寒藥,反而會“冰伏其邪”。

    正思忖時,老嫗竟推門而入,手里拿著一株帶刺的植物,葉片青綠,根呈圓錐形,斷面黃中帶紅。“此草名‘蒼術’,”老嫗說,“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你看這疫邪,如濕泥裹火,南沙參是水,澆上去只會讓濕更重;蒼術是燥土,能吸去濕邪,再用南沙參清熱,方能‘水火既濟’。”

    林氏恍然大悟,這正是“七情”中的“相殺”——蒼術能制南沙參之寒,南沙參能解蒼術之燥,二者配伍,寒溫調和,燥濕並用。她立刻按老嫗的方子,將南沙參與蒼術同炖,再加少許生姜溫胃。病人喝下後,果然不再畏寒,痰也漸漸變稀,高熱慢慢退了。

    有個重癥患者,咳得肋骨都似要斷了,痰中帶黑血,脈沉細如絲。林氏在方中又加了“白芨”,這草味甘澀,性微寒,入肺經,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與南沙參“相須”為用,一潤一斂,不到三日,病人的血痰便止住了。

    這場時疫,望海畽因用對了藥,死傷者最少。村民們都說“不是南沙參不神,是得懂它的性子,配得對才行。” 林氏也漸漸明白,草木雖有靈性,卻需人懂“陰陽相濟、五行調和”之道,方能發揮其功。

    第七卷冬藏春生,性味歸經

    疫癥過後,王誠和林氏開始琢磨著如何讓南沙參“生生不息”。他們按老嫗的指點,在不老泉附近開闢了一小塊地,將采挖時留下的主根埋入土中,蓋上厚厚的腐葉,又引來山澗的活水環繞,模仿南沙參自然生長的“陰濕”環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冬日里,他們每日去查看,見土面結著薄冰,便覆上一層秸稈保暖;春日解凍後,見嫩芽冒出,便搭起遮陽棚,避免春陽過烈。王誠還發現,南沙參的根在不同季節“性子”不同春根脆嫩,味偏淡,似“少陽之氣”初升;夏根多汁,味微苦,如“太陽之氣”旺盛;秋根飽滿,味甘醇厚,恰是“太陰之氣”收斂;冬根堅實,味帶澀,正是“少陰之氣”潛藏。

    林氏則在陶罐上做了標記,將不同季節采挖的南沙參分開儲存。她發現,秋采的南沙參最適合炖湯,潤肺效果最好;冬藏的根切片曬干,配伍黃 、當歸,能治產後婦人的“虛勞咳嗽”——這是她給村里張寡婦治病時摸索出來的,張寡婦生產後氣血虧虛,咳得徹夜難眠,用冬南沙參配黃 (補氣)、當歸(養血),竟“氣血雙補,肺腎同調”,不到十日便好了。

    一日,縣里的老中醫听聞此事,特意來望海畽拜訪。他翻看林氏記錄的“病案”,見上面寫著“李阿公,年六十,久咳無痰,舌紅少苔,屬‘肺陰虛’,用南沙參配麥冬、玉竹,三劑而愈”;“趙小兒,五歲,外感風熱,咳嗽咽痛,屬‘肺熱盛’,用南沙參配薄荷、牛蒡子,一劑熱退”……老中醫撫須贊嘆“你雖不懂‘性味歸經’的文辭,卻暗合其理!南沙參入肺、胃經,補肺陰而不滋膩,清胃熱而不苦寒,正是‘藥食同源’的典範。”

    他還告訴林氏,這草在醫書上其實有記載,名叫“沙參”,分南北兩種,北沙參偏于補陰,南沙參兼能化痰,只是民間不知其名,才以“老母雞肉”呼之。林氏這才明白,原來祖輩口耳相傳的“仙草”,早被先賢寫入典籍,只是“實踐”走在了“文字”前面,漁民們在風浪中試出的藥效,與醫書的記載竟不謀而合。

    第八卷山海傳承,藥脈永續

    歲月流轉,望海畽的南沙參越種越多,王誠和林氏將種植、采挖、配伍的法子毫無保留地教給村民。他們定下規矩每年秋分後采挖,只取三年生的根,采時必留三分之一的植株作種;炖湯時若用于日常滋補,可配山藥、蓮子;若用于治病,需按“寒者熱配,熱者寒配”的道理,或加生姜,或添麥冬。

    村里的孩子們從小就跟著大人認南沙參,知道“葉心有白霜,根肥帶蜜香”是正品;老人們則在冬夜圍爐時,給晚輩講王誠被救的故事,說那神秘老嫗其實是“昆崳山神”所化,見漁民敬山惜海,才顯靈傳授藥法。

    有一年大旱,昆崳山的溪流斷了大半,南沙參的葉子蔫了不少。村民們便輪流從山下挑水澆灌,寧願自家稻田少澆點,也要保住藥田。奇怪的是,那年的南沙參雖長得瘦小,炖出的湯卻格外醇厚,救了好幾個中暑昏迷的路人——老人們說,這是草木“感人心”,雖受旱苦,仍獻出精氣。

    林氏晚年時,將一生的經驗編成了一本《南沙參記》,沒有華麗的辭藻,只用工整的字跡寫著“春不采,護其生;夏不曬,存其液;秋采根,取其精;冬藏種,續其脈。配藥如處世,剛柔相濟,寒溫調和,方得其妙。” 這本書沒有刊印,卻被村里的藥婆們抄了又抄,藏在陶罐里,傳給一代代的後人。

    如今,昆崳山的南沙參仍在生長,不老泉的水依舊清澈。望海畽的漁民們出海前,常會帶幾片南沙參干,或炖湯,或泡茶,聞著那如老母雞般的醇厚香氣,便覺得山海有靈,草木有情。而那“老母雞肉”的傳說,也如泉中流水,雖未載入煌煌大典,卻在尋常巷陌間流淌,訴說著中醫“源于生活,歸于自然”的古老智慧。

    結語

    昆崳山的南沙參,本是山間一草,因漁民的生死劫難而顯其功,因百姓的實踐探索而明其理。它的故事,沒有神乎其神的仙法,只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沒有玄之又玄的空談,只有“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的實證之理。民間稱其“老母雞肉”,是因其味似佳肴,暗含“藥食同源”的樸素認知;醫書記其“南沙參”,是因其性合醫理,承載“陰陽五行”的系統智慧。從口傳的救命仙草,到配伍的治病良藥,它見證了中國傳統醫學“實踐先于文獻”的成長軌跡,也詮釋了“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人護草木,草木護人,山海相依,藥脈永續。

    贊詩

    昆崳深處藏靈根,葉展青雲覆玉痕。

    甘潤能消肺腑火,微寒可補腎中津。

    湯如雞汁生元氣,性合陰陽濟世人。

    不向丹書爭顯名,只留清氣滿乾坤。

    尾章

    歲月更迭,昆崳山的雲霧依舊纏繞峰巒,不老泉的流水依舊滋養草木。望海畽的砂罐里,南沙參炖著山藥的香氣,仍在清晨的炊煙中彌漫。那些關于“老母雞肉”的故事,或許會被新的傳說覆蓋,但草木與人心相通的暖意,中醫與自然相融的智慧,卻如山中的老松,扎深根于泥土,沐清風于天地,生生不息,直至永遠。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昆崳仙草記︰老母雞肉的陰陽傳奇》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昆崳仙草記︰老母雞肉的陰陽傳奇》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