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流沙藏玉︰神農識參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流沙藏玉︰神農識參記》下卷

    《流沙藏玉神農識參記》(下卷)

    下卷•參脈綿延

    第五回 本草立典傳千載 經方初成治燥痾

    東漢年間,《神農本草經》問世,開篇即載“沙參,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寥寥數語,承神農之識,定沙參“補中益肺”之基。時任長沙太守張仲景,感于亂世疫疾頻發,尤以“燥邪傷肺”為甚,遂將沙參納入經方,創“沙參麥冬湯”雛形,救治無數病患。

    一日,南陽有戶人家,三子皆患“秋燥”長子干咳無痰,夜間咳甚;次子口干唇裂,飲水不解;幼子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張仲景診之,見三人舌紅少苔,脈細數,嘆曰“秋屬金,燥氣當令,肺津被耗,累及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此乃‘燥從上受,先傷肺津’也。”遂處以沙參五錢為君,配伍麥冬(潤肺)、玉竹(生津)、生地黃(滋陰),水煎服。三日之後,長子咳止,次子唇潤,幼子便通,全家叩首謝恩。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補注“沙參得麥冬,則潤上焦;得地黃,則滋下焦,此‘金水相生’之理。”其弟子衛汛記錄此事于《顱囟經》,特別注明“沙參入藥,當取秋收之根,去粗皮,蒸後曬干,其性更純,不傷脾胃。”——此為沙參炮制工藝的最早記載,暗含“蒸制減其寒性”的智慧,呼應神農“知其短而制之”的思想。

    魏晉時期,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增“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今河南、山東一帶),首次明確其道地產區,並記“形似人參而小,色白,故俗稱‘白參’,但力不及人參,然潤肺之功過之”,點出沙參與人參的異同人參甘溫補氣,沙參甘涼滋陰,一溫一涼,一補一潤,恰合陰陽互補之理。

    第六回 南北分化辨品性 方志初載道地情

    唐代貞觀年間,藥學家甦敬奉旨修《新修本草》,親赴各地考察藥材。至江南潤州(今江甦鎮江),見當地沙參睫葉較北方粗壯,根呈圓錐形,斷面裂隙較淺,味甘而少苦;而河北河間的沙參,根細長,斷面裂隙深如蜂窩,苦味稍顯,清涼感更著。甦敬嘆曰“水土異則性殊,江南濕熱,沙參性偏平和;北方燥寒,沙參性偏清潤,此‘一方水土養一方藥’也。”

    自此,沙參漸有“南沙參”“北沙參”之分南沙參主產于長江流域,屬桔梗科,性較緩,兼能化痰;北沙參主產于黃河流域,屬傘形科,性較涼,專于潤燥。這種分化,被宋代《本草圖經》詳細記載“沙參有二種,北地者根堅,南地者根柔,皆可入藥,視病之燥潤擇用。”

    山東《河間府志》載,當地藥農遵循“春種秋收”之法清明後(土氣升發)播種,幼苗期需遮陰防燥(仿流沙背陰之境),秋分後(金氣最盛)采挖,“以竹刀刮皮,曝于日下,夜露于庭,三曝三露,至根心透白”。每遇“庚子年”(大運屬金,司天為陽明燥金),沙參產量高、品質佳,藥農謂之“應天之氣而盛”,暗合五運六氣之理。

    南宋紹興年間,臨安(今杭州)瘟疫流行,患者多表現為高熱後干咳、痰中帶血、口渴引飲(溫病後期,邪熱傷津)。名醫陳言以“南沙參配玄參、丹皮”組方,清熱涼血與滋陰潤燥並舉,活人無數。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溫病後期,余邪未淨,肺陰已傷,非沙參不能救其燥,非玄參不能清其熱,二藥相須,如金得水潤,火自平息。”

    第七回 金元醫家拓新境 七情配伍顯精微

    金元四大家崛起,對沙參的應用更趨精深。李東垣倡“脾胃為後天之本”,認為“肺燥多由脾虛不能生津上輸”,故用沙參時常配伍白術、山藥(健脾益氣),使“土能生金”,潤燥而不傷脾。其弟子羅天益曾治一老婦,久咳不止,伴食少腹脹,用南沙參三錢、白術五錢、炙甘草二錢,服十劑後,咳減食增,嘆曰“沙參得白術,如泉得源,潤而不滯,此‘相使’之妙也。”

    朱丹溪專擅滋陰,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將北沙參用于陰虛火旺之證。有富家子縱欲過度,出現干咳、盜汗、遺精(肺腎陰虛),丹溪處以北沙參、知母、黃柏(滋陰降火),並囑“忌辛辣、遠房幃”。月余後,諸癥皆消。其《格致余論》記“沙參補肺陰,知母清腎火,金水相滋,則虛火自降,此非獨治肺,乃肺腎同治也。”

    明代李時珍遍歷山川,在《本草綱目》中補全沙參圖譜,詳記南北沙參形態差異“北沙參根如筆管,色白,味甘苦;南沙參根如胡蘿卜,色黃,味甘淡。”並收錄民間驗方“治小兒口瘡(心脾積熱,上燻于口),取鮮沙參搗汁,調蜂蜜涂之,三日即愈。”——此用法源于“肺開竅于鼻,喉為肺之門戶”,借沙參清肺熱而潤黏膜,體現“上病下取”的巧思。

    清代《本草從新》作者吳儀洛,結合臨床經驗,強調沙參“反藜蘆”(七情中的“相反”)“沙參甘涼補陰,藜蘆苦寒催吐,二者相背,同用則傷肺氣,切記避之。”這一警示,源于民間醫案有庸醫誤將沙參與藜蘆同用,導致患者嘔吐不止,氣陰大傷,後經“人參、麥冬”救補方得愈,此為“相反”之戒,至今仍載于藥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八回 古今同證藏真意 參香永續潤蒼生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然沙參的應用未曾中斷。河北安國“藥王廟”旁的老字號“百草堂”,掌櫃張錫純善用北沙參治“勞嗽”(肺結核),其《醫學衷中參西錄》記一案“一青年,咳血三年,午後低熱,用北沙參四兩,配三七粉三錢(止血)、川貝母五錢(化痰),煎湯代茶,月余血止,半年咳愈。”並注“沙參用量需足,少則力微,多則能托邪外出,兼補正氣。”

    新中國成立後,沙參的研究步入新階段。1972年,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從北沙參中分離出“歐前胡素”“補骨脂素”等成分,證實其“抑制氣道炎癥、促進黏液分泌”的作用,為“潤肺止咳”現代科學依據;1985年,山東中醫藥大學發現南沙參多糖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印證“補中益肺氣”的傳統功效。

    如今,沙參的種植已實現標準化北沙參主產于山東萊陽、河北安國,遵循“忌連作(防土傳病害)、喜沙質土(仿原生環境)”的古法,輔以滴灌技術調節濕度;南沙參主產于安徽、江甦,采用“林下套種”模式,利用樹蔭模擬自然遮陰,品質更優。其炮制工藝也與時俱進,如“蜜炙沙參”(蜂蜜炒至微黃),借蜂蜜甘溫之性,減其涼性,增其潤肺之力,更適用于“肺虛久咳”。

    在藥膳領域,沙參的應用更趨多元春用南沙參配春筍,清潤助生發;夏用沙參炖老鴨,解暑補津液;秋用北沙參煮雪梨,潤燥防秋燥;冬用沙參炖羊肉,滋陰不生火——四季搭配,皆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理。

    101novel.com15年,“萊陽北沙參”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其種植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101novel.com23年,《中國藥典》明確南北沙參的質量標準,北沙參含“歐前胡素不得少于010”,南沙參含“多糖不得少于101novel.com”,使傳統道地性有了量化依據。

    結語

    從神農流沙識參,到仲景立方施治;從甦敬辨南北之異,到丹溪探滋陰之秘;從張錫純的臨床實證,到現代科學的成分解析,沙參的故事,恰是中醫藥傳承的縮影始于民間實踐的“口傳知識”,經典籍記載得以固化,又借醫家臨床不斷豐富,最終被現代科技驗證——這種“實踐文獻再實踐”的循環,正是中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所在。它生于流沙,卻能潤萬物,正如醫者之心,于困頓中尋生機,于燥烈中藏溫潤,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贊詩

    流沙藏玉幾千年,潤肺生津著簡篇。

    南北殊途同濟世,陰陽相濟自安痊。

    春生夏長循天道,秋收冬藏合地元。

    莫道草木無靈性,一睫能續萬家煙。

    尾章

    黃河岸邊,秋陽正好,藥農們正彎腰采挖北沙參,竹刀劃過沙地,露出潔白的根須,如神農當年初見時模樣;江南林下,南沙參的紫花靜靜綻放,引來蜂蝶,種子隨風落入沃土,等待明年的新生。

    醫學院的課堂上,教授正展示沙參的顯微切片,講解“裂隙結構與潤肺功能”的關聯;尋常百姓家的廚房里,主婦用沙參、玉竹炖著雞湯,氤氳的香氣中,藏著祖輩傳下的養生之道。

    從洪荒到現代,從流沙到餐桌,沙參以其甘涼之性,潤養了無數生命,也見證了中醫藥“天人合一”的真諦草木有性情,順應天地則昌盛;醫者有仁心,明辨陰陽則愈病。這株從神話中走來的藥草,終將在時光的長河中,繼續書寫它與人類的千年情緣。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流沙藏玉︰神農識參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流沙藏玉︰神農識參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